中國菜系各有千秋。
如果說哪個地方的菜最好吃,估計各地區的人能吵上三天三夜,最後也吵不出什麼結果。
但要說哪種菜最流行,答案不會有任何爭議——川菜說第二,沒人敢稱第一。
城市的街頭巷尾一定會有川菜的身影,哪怕是犄角旮旯,都能找到幾家川菜館子。
就連以其他菜系著稱的飯店,招牌菜都是川菜。
川菜,到底是怎麼征服中國人的?
一四川人:川菜真的沒那麼辣
提到川菜,外地人的印象就是辣,判斷一家川菜館子正不正宗的方法非常簡單,看它辣不辣就完事了。
很多四川人每次聽到這種說法都會覺得很委屈,認為把辣看作川菜的代名詞顯得川菜很單調,完全忽視了川菜的多樣性。
川菜講究調味多變、菜式多樣,辣往往由其他口味襯托出來。魚香肉絲的泡辣椒,有甜、酸、咸襯托;麻婆豆腐的香辣,則是通過麻、鮮、咸襯托。
咸鮮酸甜的魚香肉絲
相比川菜兩千多年的歷史,辣椒入菜時間確實比較短暫。
明朝末年,辣椒沿着海上貿易到達了浙江沿海地區。當時,沒人想到這個東西能吃,而是把它作為一種觀賞的植物,並取名為「番椒「。
在浙江沒能被重視的辣椒溯江而上,終於在幾千里之外的西南大放異彩。
敢於第一個吃螃蟹辣椒的人是貴州人民。貴州不產鹽,沒有任何鹽資源;崇山峻岭,交通也極為不便,運輸成本很高,因此這裏的鹽價比其他地方貴很多。
於是,辣椒便成為鹽的替代品登上了餐桌。下飯省菜、祛濕禦寒的辣椒很快就成了平民百姓的心頭好。
稍晚一些,在「湖廣填四川」的移民大潮中,辣椒也被帶入四川。
既可成菜,又可做調料的辣椒,有着不可替代的優勢,一入川便迅速成為主要調味料。
入川移民帶來了南北各地的飲食文化,讓川菜融合了各家烹飪之長。比如,蒜泥白肉源於滿族的白片肉;八寶豆腐源於清宮御膳;糖燒技法,則與閩浙別無二致。
兼收並蓄,讓川菜形成了一菜一格、百菜百味的特色。
入川的移民中也不乏烹飪高手。清代,來川官員多數為外省人士,其中直隸(今河北)和浙江兩地最多,這些官員一般都自帶家廚,一來是彰顯地位,二來害怕飲食不習慣。家廚的到來,使川菜吸納了直隸官府菜和江浙菜的味型。四川傳統宴席菜不辣與兩地的家廚不無關係。
代表菜開水白菜、樟茶鴨、蝴蝶海參,主要以鮮香為特色,都不是麻辣口的。
直到民國時期,成都許多有名的菜館,拿手菜依然是魚翅宴、開水白菜之類的官府菜,並沒有麻辣的身影。稍便宜的館子雖然有當今川菜的影子,但也沒有特別突出的麻辣。
二川菜,一部越來越辣的歷史
為什麼到了今天,川菜的標籤只剩下了「麻辣」?
有一種常見的說法,川菜其實是中國口味最多元化的菜系之一,辣菜只佔川菜總量的30%。
顯然,這跟大多數人的認知不符。
開水白菜是川菜愛好者最常拿來反駁「川菜唯辣」的例子,但是,今天在多數川菜館,你是點不到這道菜的。
至於其他的例子,成立的也不多。
蒜泥白肉,蘸料需要用到辣椒油;
宮保雞丁,雖然是以酸甜為主的荔枝口,但仍然需要用到干辣椒;
魚香肉絲為代表的「魚香口」,主要來自泡海椒,除了四川人自己,恐怕不會有人認為泡椒不辣吧。
當一個四川人說回鍋肉「一點辣味都沒有」的時候,你就知道,人和人之間對於辣的定義並不相同。
判斷某種菜系辣不辣,有一個很簡單的標準,拿掉辣椒,看看菜單上還剩幾道菜。
我在大眾點評上查詢了北京人氣最高的幾家川菜館,招牌菜幾乎全是麻辣,推薦菜中僅有的非辣菜是冰粉和小酥肉,然而,就連小酥肉也是會配辣椒碟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