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祚來與王丹(中)、張伯笠(左)在六四紀念館合影,王丹與張伯笠都因六四被中共通緝。(圖:本文作者提供)
三十六年前的那個夜晚,天安門廣場上民主女神手中的火炬,未能照亮中國的前路;女神像被摧毀,一場以坦克與槍聲收場的民主夢,破碎於血泊之中。如今,洛杉磯「六四紀念館」重新開館,透過展品、照片、實物與影像,訴說那段在中國大陸被刻意掩埋、卻永不磨滅的歷史。這裏不僅是記憶的喚醒與真相的守護,更是抗爭的延續與未來的召喚。
六四紀念館:歷史的見證,信念的燈塔
「六四紀念館」不只是一座展覽空間,更是對歷史責任的承擔與對真相的捍衛。它記錄了1989年中國民主運動的激情與悲歌:學生與市民在天安門廣場高舉標語,呼喚自由、民主與法治;也記錄了中共政權以武力鎮壓和平請願的血腥結局。每一件展品、每一張照片、每一個名字,都是對抗遺忘的證詞,是對正義的堅守。
紀念館能在美國延續,仰賴當年民運人士的堅韌與全球華人的支持。從紐約遷至洛杉磯,無任何官方資助,全憑民間捐款與志工維持運作。每一筆捐款,皆是對民主理想的期盼。這證明,八九民運的精神未曾熄滅,而是在海外化為一股生生不息的正義力量。
那些曾在廣場吶喊的年輕人,雖被迫流亡,卻未放棄初心。他們以記憶對抗遺忘,以行動延續理想。「六四紀念館」是歷史的銘刻,是良知的火炬,更是未來的燈塔。它告訴我們:只要記憶猶存、抗爭未止,中華的政治文明終將迎來新生。
沒有勝利者的歷史悲劇
六四事件是中國現代史最沉痛的一頁。天安門廣場,原本象徵國家尊嚴,卻在1989年淪為血腥屠殺的現場。手無寸鐵的學生與市民,僅僅要求反腐敗、爭民主,卻遭中共政權以坦克與機槍回應,國家機器公然對人民開火。
有人將失敗歸咎於學生「不退讓」,卻忽略一個根本原則:在政治與生活中,皆有「正當站立不讓」的底線。子云:「當仁不讓」,在政治上,更應「當義不讓」。八九民運的失敗,根源不在學生,而在中共當局缺乏讓權於民的意志。
學生的示威合法且正義,訴求和平且合理。當局與學生對話破裂,非因學生拒絕妥協,而是因為當局無誠意溝通。官媒社論與公開警告,將和平運動污名為「動亂」,激化矛盾,以勢壓人。真正突破底線的,是極左掌控的中共當局。他們背棄憲法保障的人民權利,破壞黨內決策程序。鄧小平與李鵬一意孤行,違背常委與軍委制度,主導暴力鎮壓,其罪責無可推卸。
自1840年以來,進入天安門廣場的軍隊屈指可數:八國聯軍、日本侵略軍,以及1989年的中國人民解放軍。然而,真正對人民實施大規模屠殺的,竟是中國自己的政權。鄧小平幕後操控,成為首都對人民開火的始作俑者。
開槍的士兵不是勝利者,坦克碾壓的不僅是抗爭者的身軀,更是國家的尊嚴與人民的希望。中共將鎮壓美化為「平暴」,以「英雄」之名嘉獎士兵,這些「勳章」卻是用鮮血換來的恥辱。楊尚昆、李鵬等人不是勝利者,僅是權力的獲利者。鄧小平與李鵬成為國家與人民的罪人,其家族長久蒙羞。反觀胡耀邦與趙紫陽,雖遭罷黜,卻因堅守良知與道義,為後世銘記。
六四沒有勝利者——學生失敗了,市民失敗了,民主運動失敗了,中國的政治文明進程也因此停滯。
失敗的代價:從香港到印太的連鎖效應
六四的失敗,不僅改變了中國的政治軌跡,更對香港、台灣及印太地區產生深遠影響。
1989年,香港百萬市民走上街頭聲援北京學生。然而,當坦克輾過廣場,「一國兩制」的承諾從此動搖。1997年香港回歸後,北京逐步收緊控制,2019年反送中運動後,《港區國安法》徹底摧毀法治與言論自由。六四鎮壓,為香港的政治寒流埋下禍根。
在台灣,六四的血腥鎮壓讓人民對中共政權徹底絕望,進一步堅定了對憲政民主的信念。中共以武力威脅統一,只會加劇台海緊張。若八九民運成功,中國走向民主,台灣與印太地區或許能享有更和平的地緣環境。
六四後,中共以「經濟發展」換取合法性,卻未邁向法治與自由。反而強化國家資本主義,擴張軍力,輸出專制模式。從南海軍事化到「一帶一路」的經濟擴張,再到與俄羅斯「無上限」結盟,六四的失敗成為中國對抗自由世界的轉捩點。
六四的啟示:區分中國與中共,喚醒全球警覺
「六四紀念館」不僅是對華人的呼喚,更是對世界的警鐘。它提醒我們:必須區分中國與中共。中國是文明古國,承載千年文化;中共則是境外勢力扶持成立的共產國際分支,是中華合法政權的顛覆者,是當代中國苦難的製造者。中共宣稱要「解放」台灣,其《共產黨宣言》更賦予其推翻全球資本主義的使命,這對世界構成深遠威脅。
若八九民運成功,中國轉型為民主社會,無數華人或許不必背井離鄉、流亡異域。對國際社會而言,六四揭示了中共作為全球秩序破壞者的本質。中共藉助國際市場壯大經濟,卻反噬自由世界。從孔子學院的文化滲透到「一帶一路」的經濟擴張,皆試圖推廣專制模式,對民主社會構成直接挑戰。
當年西方對中共的制裁短暫,終被經濟利益取代。今日,世界需更清醒地認識中共的本質,持續施壓與警惕。中國的民主,不僅是中國人民的責任,更關乎人類命運共同體的未來。
未來之路:不屈的希望與共同的責任
「六四紀念館」不僅是歷史的見證,更是未來的召喚。它告訴我們:民主之路艱難,但放棄抗爭即是放棄希望。
首先,1989年的運動以學生與知識分子為主,未能深植基層。未來的民主運動,必須聯合各階層民眾,喚醒公民權利意識,讓每個人成為極權的抗爭者。這對政治轉型意義深遠。
其次,暴力可壓制聲音,卻無法熄滅意志。香港的抗爭者、大陸的良心人士、海外的流亡者,皆以各自方式點燃希望。他們的堅持證明:自由不死,正義不亡。中共若要真正脫罪,必須展現謝罪決心與政治轉型意志:正名八九民運、平反六四蒙難者、審判鄧小平與李鵬等決策者的罪責,方能實現歷史正義,促成中國和平轉型。
最後,中國的民主轉型需國際社會共同努力。從經濟制裁到外交施壓,從支持民間抗爭到保護流亡人士,全球的團結將為中國的未來注入力量。
結語:為歷史正名,為未來奮鬥
1989年6月4日,沒有勝利者。學生與市民的失敗,是理想的暫時受挫;中共的「勝利」,是以鮮血換來的恥辱。真正的勝利,屬於不屈不撓、堅持抗爭的人民。
「六四紀念館」是一座燈塔,照亮過去的黑暗,也指引未來的道路。它不只是紀念,更是控訴;不只是記憶,更是希望。某種意義上,它也是一個精神廣場,匯聚當年抗爭的理想與信念。我們在此凝聚信心,從這裏重新出發,誓要讓天安門廣場回歸人民,成為自由與民主的象徵。
讓我們呼籲中共正視歷史、為六四謝罪、為八九正名。願六四的悲劇不再重演,願中國的未來不再失敗。
作者》吳祚來專欄作家,獨立學者,旅居美國。1989年為中國藝術研究院研究生,全程參與八九民主運動,六四清晨最後一批撤離天安門廣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