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 > 健康養生 > 正文

這些炎症可能比癌症更可怕,發病快、致死率高!

—用好餐桌上的「天然消炎劑」,給身體「消消炎」

發炎是生活中經常會遇到的情況,大家熟悉的發燒、咽喉腫痛等都屬於發炎。關於炎症,大家都覺得它是不好的,只會帶來「紅腫熱痛」等一系列的不適,但凡事都有兩面性,炎症也是一樣。

1 一定程度的炎症 有助於鍛煉免疫力

所謂炎症,其實是機體對致炎因素引起損傷的防禦反應。即當各種因素導致機體損傷時,人體會啟動免疫系統抵抗外敵、修復受損組織,這一過程中會釋放炎症因子

如果免疫反應強烈,自身的細胞受到「池魚之殃」,炎症因子大量釋放,就會發生炎症。也就是說,炎症也是機體免疫反應的結果

輕微的炎症,其實有助於鍛煉自身的免疫力,比如感冒時,機體會迅速做出反應,產生大量的免疫細胞、抗體等,幫助我們對抗病菌。一般來說,感冒症狀一周左右即可消失,而抗體會繼續存在體內,有助於避免再次發生同類病菌感染。

普通的感冒炎症,一般不用急着消炎。但若是免疫力低下者(如:嬰幼兒、老年人)、有基礎疾病者,一周後病情反而加重者,或伴有其他併發症等等,則另當別論。

2 炎症可在短時間內致命 也可誘發慢性疾病

炎症雖有一定好處,但不能過。一旦炎症發展到機體難以掌控的程度,就可對組織器官造成損傷,誘發疾病甚至癌症

1 急性炎症:發病急,可迅速致命

急性炎症以紅腫熱痛為主要表現,症狀普通,易與很多疾病混淆,且起病急、進展快,若不及時治療,可能在發病幾天甚至幾小時後就出現惡化,有可能危及生命。比如:

①急性胰腺炎

胰腺分泌的胰液具有消化作用,如果暴飲暴食、過度飲酒等造成胰液反流,就會導致胰腺間質細胞被「消化」,引起急性胰腺炎

急性胰腺炎,不僅會造成胰腺壞死,還可能引起全身器官的炎症反應,出現消化道出血、敗血症、呼吸衰竭、腎衰竭等併發症,造成不可逆的影響。

有數據顯示:普通急性胰腺炎死亡率約為5%~10%,而重症的急性胰腺炎死亡率高達30%~50%,其危險程度並不低於癌症。因此,急性胰腺炎也被稱為"炎症之王"

【症狀提示】飯後出現突發性的上腹部正中或偏左處鈍痛、刀割樣疼痛,呈陣發性加劇,並可能伴有腹脹、噁心嘔吐、發熱、黃疸等症狀。

②暴發性心肌炎

當病毒、細菌或寄生蟲等侵入心臟,感染心肌細胞並大量繁殖時,就可能導致心肌炎,其中暴發性心肌炎最為危險。

它通常在嚴重感冒、腹瀉、極度疲勞時出現,在2~3天內可造成心肌組織水腫和功能障礙,引發休克、心肌壞死、心力衰竭等嚴重後果。

如果治療不及時,死亡率可能超過50%,但及時治療,則可降低到5%以下。

【症狀提示】如果有乏力、胸悶、頭暈、流涕、咽痛、發熱、鼻塞等疑似感冒症狀,持續3天以上並明顯加重,就可能是心肌炎。

③急性會厭炎

會厭是覆蓋在氣管上的一塊軟骨,起病時常被誤以為是感冒,很容易延誤病情。它不僅容易導致嚴重的喉頭水腫和疼痛,還會壓迫呼吸道導致呼吸梗阻,患者可能因此窒息死亡

【症狀提示】6~12小時內突然出現咳嗽、咽痛、聲嘶、氣急、高熱症狀,很快惡化為吞咽困難、流口水、呼吸困難以及吸氣性哮鳴等。

2 慢性炎症:易誘發慢性疾病

反覆發生的急性炎症可轉為慢性炎症,其症狀不明顯,可持續存在數月甚至數年,而長期存在的慢性炎症可誘發多種慢性疾病,包括癌症。

①誘發癌症

國家癌症研究中心曾有報告顯示,世界上1/6的癌症由細菌、病毒感染引起,而這些感染多數就是我們俗稱的「發炎」。比如:

幽門螺旋桿菌感染可導致胃炎,甚至逐步發展為慢性萎縮性胃炎、腸上皮化生、胃癌。有數據顯示,幽門螺旋桿菌感染者患胃癌的幾率是普通人的4~6倍

乙肝及丙肝病毒感染可導致肝炎,慢性肝炎會讓肝臟長期處於受損-修復過程,增加肝癌風險;

高危型HPV病毒感染可引發宮頸炎,持續感染則可導致宮頸癌的發生,數據顯示,90%以上的宮頸癌患者伴有高危型HPV病毒感染。

此外,非病菌性慢性炎症也會誘導癌症發生,比如前面提到的胰腺炎,如果急性胰腺炎反覆發作,可造成胰腺組織纖維化或鈣化,誘發慢性胰腺炎,使胰腺癌的發病率增加10~20倍

②誘發動脈粥樣硬化、血栓

炎症其實也是動脈硬化及血栓的危險因素之一。一方面,它會破壞血管內皮,但人體免疫機制又會自行修復受損組織。如此反覆,就會造成血管內皮增厚,脂質等更容易沉積在血管壁上,從而誘發動脈粥樣硬化

另一方面,「炎症因子」會激活白細胞,與血小板發生反應形成血栓。若血栓形成在心臟,可出現心肌梗死;在腦動脈,可發生腦卒中;若腎臟、腸道動脈發生血栓,可出現腎臟血栓、腸繫膜動脈栓塞。

此外,2015年還有研究顯示,炎症會引發情緒低落、缺乏食慾、睡眠不佳等抑鬱狀態

3 3項指標異常 可能提示身體炎症

無論是急性炎症還是慢性炎症,都應該引起重視。但很多慢性炎症無明顯症狀,有些人即使患上也不自知,等到發生疾病時才後悔。怎樣才能知道身體是否有炎症?警惕下列3項指標異常:

1 C反應蛋白

血檢中的C反應蛋白可用於判斷急性炎症,正常參考值為0~10mg/L。當機體發生急性炎症時,肝臟會迅速合成分泌C反應蛋白,導致血清C反應蛋白水平急劇上升。

還有一個指標叫「超敏C反應蛋白」,它相對敏感,可用於伴隨慢性炎症疾病的風險評估(如:心血管病風險評估),正常參考值為0~3mg/L。有研究顯示,超敏C反應蛋白高,心梗的風險是正常人的3倍

2 血清澱粉樣蛋白A(SAA)

血清澱粉樣蛋白A正常參考值為0-10mg/L,其有急性期組成型兩種主要亞型。急性期SAA濃度水平在感染3~6小時開始升高,清除病原體後可迅速降至正常水平,是反映機體感染情況和炎症恢復的靈敏指標

它還可以與其他指標聯合運用,用於鑑別細菌性或病毒性感染,彌補目前常用炎症標誌物不能提示病毒感染的不足。

3 糖化血紅蛋白

糖化血紅蛋白是血液中的葡萄糖進入紅細胞並附着在血紅蛋白上形成的,其正常參考值為4.8%~5.6%,升高也可能提示人體存在炎症。

糖化血紅蛋白升高,提示過去2~3個月內血糖水平較高。長期升高的血糖會與酶及其它蛋白質分子發生反應,形成高級糖酵解終產物AGEs,而AGEs具有高度炎症性

4 吃對飲食 給身體「消炎」

如果炎症較嚴重或存在慢性炎症,應及時就醫,並在醫生指導下使用消炎藥。生活中,適當調整飲食,也有助於「消炎」。

1 適當降低碳水比例

大量證據表明,炎症反應與血糖密切相關一方面血糖水平升高會加快葡萄糖氧化,增加自由基產生;另一方面,血糖上升會使胰島素水平、某些酶活性上升,增加促炎脂類介質,從而提升炎症因子水平。

長期精細化碳水化合物攝入過多,不僅會增加糖尿病風險,也不利於糖尿病患者的血糖控制。

此時,我們要適當控制碳水的攝入,也要用部分全穀物碳水化合物代替精白米飯,包括粗雜糧、薯類(如:小米、黑米、豆類、紅薯土豆等)。一方面,能幫助控糖減少炎症因子,另一方面,全穀類食物還能幫助改善腸道菌群,降低機體炎症水平,從而改善或抑制炎症的發生。

2 協調脂肪酸比例

研究表明,ω-3脂肪酸和ω-6脂肪酸的比例,與炎症反應關係很大。前者有利於降低炎症反應,而後者卻會升高炎症反應。如果兩者的比例達到1:10,炎症反應會變得很嚴重。

我國營養素參考攝入量推薦,ω-3脂肪酸和ω-6脂肪酸的比例為1:4~6比較好,可適當選擇牡丹籽油、橄欖油、亞麻籽油等,也可與其他食用油交替搭配食用。

部分魚類,如:秋刀魚、沙丁魚、三文魚等;乾果類如:碧根果、榛子、杏仁等,含ω-3脂肪酸也比較多,可以適當多吃。

3 增加抗氧化食物

食物中的抗氧化物質是最重要的抗炎成分之一,特別是多酚類物質,如:兒茶素、綠原酸、異黃酮、花青素、槲皮素等,它能減少自由基,抑制炎症途徑的激活機制,還能促進代謝,改善肝臟解毒作用。

綠茶富含兒茶素;咖啡富含綠原酸;大豆及其製品富含異黃酮;桑葚、藍莓等富含花青素;紅洋蔥、西芹、柑橘類水果等富含槲皮素……這些食物平時可以適當多吃。

還有研究證明,部分香辛料也具有一定的抗炎作用,特別是姜和,可以適當攝入。

此外,低溫烹調、多喝水、戒煙戒酒、適當運動、學會放鬆、避免病菌感染等也有助於減少身體炎症水平,為健康「加油」。

責任編輯: 宋雲  來源:BTV我是大醫生官方 轉載請註明作者、出處並保持完整。

本文網址:https://hk.aboluowang.com/2023/1122/1981310.html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