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 > 健康養生 > 正文

咖啡 你喝對了沒?

作者:

7.喝咖啡時出現噁心想吐、喉嚨酸澀等不適症狀,可能是因為下列哪項因素?

挑掉不漂亮的豆子再磨豆,可減少毒素入侵

喝咖啡不全是讓人開心的經驗,相信不少人都喝過苦澀到難以入口的咖啡,勉強喝下肚甚至覺得噁心反胃,或是出現喉頭酸澀的「咬喉」感,只好拚命灌飲白開水,試圖化解不舒服的感受。

遇到這種劣質品,我們第一個反應常是「咖啡因含量太高,所以又苦又難喝」,但實際上可能怪罪錯了。在台大開設「咖啡學」課程吸引大批學生修習的農藝系助理教授王裕文指出,平時作息不正常加上咖啡因攝取太多,確實會出現心悸不適症狀,「但是反胃、咬喉絕對不是咖啡因的副作用,」王裕文說得斬釘截鐵。

元兇其實是壞咖啡豆。王裕文說,咖啡生豆必須經過「挑豆」程序,將缺陷壞豆、雜質篩揀剔除,才能送入烘焙,而挑豆是否精細確實,不但和咖啡沖煮出來的風味有關,還可能影響健康。

他進一步指出,缺陷咖啡豆中的黑豆、真菌豆、蟲蛀豆都可能含有毒素,其中最大隱憂非赭麴毒素莫屬。

赭麴毒素(ochratoxin)是一種由黴菌所產生的二級代謝產物,與黃麴毒素類似,是天然的黴菌毒素,分成A、B、C、D四種,其中以赭麴毒素A的毒性最強,依據文獻報告,赭麴毒素可能導致肝、腎病變,也可能致使畸胎、免疫系統病變,甚至用在實驗鼠身上發現癌症發生,對人體則屬於「可能致癌物」,毒性很強。

由於目前咖啡豆大多從國外進口,產地的種植環境、採收加工、包裝儲存,一直到運輸來台,過程中溫濕度一旦沒控管好,就易遭受毒素入侵,雖然生豆經過烘焙之後,大多數的毒素都能經高溫消滅,但仍可能殘留少許,而台灣氣候常年溫暖潮濕,適合赭麴毒素生長,因此烘焙後在儲藏、運輸及販賣過程沒有真空密封,毒素仍可能大量孳生,藏身咖啡豆里,最後被人喝下肚。

10年前(2002年),經濟部標檢局採樣市面上數百種進口咖啡豆,烘焙好的52件熟豆當中就有11件驗出赭麴毒素,比例高達兩成。

幸好,隨着國人對於咖啡的知識愈來愈充足,去年(2011年)食品藥物管理局委託暐凱國際檢驗公司抽查市面上262項咖啡相關產品當中,僅2項驗出微量赭麴毒素。不過由於咖啡仍易遭赭麴毒素感染,為了進一步防範管理,衛生署也修訂法規,市面上咖啡產品只要驗出超過5ppb赭麴毒素,就得下架。

剔除不漂亮咖啡豆更安全

正因有毒素危機和口感變差之虞,愈來愈多獨立咖啡館強調「手工挑豆」,將影響風味和健康的缺陷豆一一剔除,王裕文也鼓勵業者取得咖啡杯測師資格,培養更敏銳的味蕾,也能為消費者把關,「就像品酒師一般,咖啡杯測師須了解各種咖啡的感官特徵,就算一杯咖啡里只有兩顆缺陷豆,他也喝得出來,」他說。

當然,並非每個人都有杯測師一喝便知豆子好壞的本事,因此王裕文建議民眾少喝便宜咖啡,最好買品質較好的精品咖啡豆,自行磨豆、沖煮。

不僅如此,他轉身抓一把咖啡豆說,每個人都可以為自己的健康安全多一點把關,關鍵就是「把有缺角的、覺得不漂亮的豆子挑掉,漂亮的豆子煮起來會很好喝且安全些,」他認為,雖然豆子經過烘焙後全都烏漆抹黑,難以辨識表面上的霉斑,但完整且光滑飽滿的豆子,總是比較安全。

8.如何研磨咖啡,能獲得較多對身體有益的抗氧化物?

咖啡豆研磨細一點,可獲得比較多抗氧化物

咖啡是已知天然物質中組成成分最複雜的食物,科學家從咖啡生豆中分離出300多種化學物質,熟豆更高達800多種,其中包括許多酸性有機化合物,不但是咖啡酸香風味的來源,更是對健康有益的抗氧化物。

其中以綠原酸(chlorogenic acids)含量最豐富,韓懷宗指出,綠原酸在味蕾上並不討好,澀嘴苦口,但卻有很強的抗氧化和清除自由基的能力,研究發現可助人體抗癌。經過烘焙後,綠原酸分解降解成奎寧酸(quinic acid)和咖啡酸,同樣具有抗氧化作用。

嗜喝咖啡的人都認同─品咖啡最香的時刻不是在喝下肚時,而是研磨豆子和剛煮好的瞬間,滿室芬芳教人心情愉悅,這就是揮發性抗氧化物的作用,磨豆愈細、顆粒愈多,與空氣接觸的總面積也就愈大,抗氧化物就易揮發消失。

那麼,為了減少揮發,研磨咖啡豆時磨到粗顆粒,是否就能提高抗氧化物的攝取呢?韓懷宗不以為然,他認為,這類揮發性的抗氧化物如果沒辦法溶於水,就算留下再多也無法下肚。

「水溶性抗氧化物才能被人體吸收,磨得愈細,萃出率愈高,愈易溶出有機酸和酚類的抗氧化物,」他建議。

國際咖啡組織就曾做一系列實驗,計算研磨粗細度和酸香物萃出濃度的關係。以綠原酸為例,咖啡豆在粗研磨之下,每公升可萃出700毫克綠原酸,若采細研磨則可提高溶出量到每公升1065毫克,若以超細研磨咖啡豆,綠原酸可更高達1177毫克/公升,較粗顆粒時多七成。

不同咖啡機應採用不同研磨度

雖然理論上咖啡豆研磨愈細、抗氧化物愈易溶出,但實際操作上,仍然必須考量沖煮咖啡的方式和沖泡時間長短,調整出較適合的研磨度。

如果磨得太細,水和咖啡粉表面接觸過多,易萃取出太多雜質和苦味,但若是磨得太粗,水粉接觸不夠,就泡不出咖啡的香氣。

因此一般來說,粉粒由細到粗,對應適合的咖啡機可分為幾種:

●濃縮咖啡式研磨(espresso grind):極細顆粒,適用濃縮咖啡機。

●細研磨(fine drind):適用摩卡壺、手沖滴濾杯。

●中研磨(medium grind):適用手沖滴濾杯、美式咖啡壺、虹吸壺。

●粗研磨(coarse grind):適合法式濾壓壺。

至於該何時磨咖啡才能保存最完整的養分?台北精品咖啡協會理事、咖啡意識咖啡館負責人張文蔚指出,如果時間允許,「現磨現煮」最好,因為咖啡豆一經研磨,氧化變質的速度加快,不但抗氧化物遞減,風味也變差。

9.有些人喝咖啡會覺得胃部不舒服,該如何避免?

避免喝咖啡傷胃,飯後喝比較好

有時,喝完咖啡出現胃悶、胃灼熱、胃痛等症狀,因此常有「黑咖啡傷胃」的說法,如果添加糖分或牛奶,是否就能改善?

答案是錯。國泰醫院胃腸科醫師洪志聖指出,咖啡中的咖啡因會引起大量胃酸分泌,引發不適,再者咖啡因也刺激食道下端原先該緊閉的擴約肌,使它比較鬆弛,導致胃食道逆流,無論是加牛奶或糖分都不能緩解。

除了咖啡因之外,近年來科學家也發現,咖啡還含有其他多種會刺激胃酸分泌的化學物質,研究過程中還意外找到一種活性物質NMP(N-methylpyridium),可阻斷胃部細胞產生鹽酸的能力,降低胃部不適。

有趣的是,NMP在咖啡生豆中不存在,須透過烘焙的程序才能產生,且烘焙得愈深,含量愈多,這也意味着,喝深焙咖啡比較不傷胃。另外,容易造成胃部不適的酸性物,在深焙豆的含量較少。

主導研究的奧地利維也納大學營養暨生理化學系教授蘇瑪沙(Veronika Somoza)指出,深焙咖啡中NMP含量可能是淺焙的兩倍以上。

改變喝咖啡時間,不空腹喝咖啡,或許是個好方法,不但較不傷胃,咖啡因刺激胃酸分泌更有幫助消化的作用,一舉兩得。

10.喝哪種咖啡可降低糖尿病風險?

低因咖啡比較不會加重糖尿病

近年來,歐美學術單位發表一系列研究發現,每天飲用咖啡者,空腹血糖與飯後血糖明顯低於不喝咖啡的人。

荷蘭國家公共衛生研究所的學者針對17000人進行長達10年的研究、並發表在醫學權威雜誌《刺胳針(Lencet)》的報告發現,咖啡喝得愈多,罹患第2型糖尿病的風險愈低,也就是說,咖啡飲用量與糖尿病明顯呈現負相關。芬蘭科學家於《美國醫學期刊(JAMA)》發表一項追蹤國內14000多人長達12年的研究也得出相似結果─每天喝3~4杯咖啡的人可降低糖尿病罹患率30%。

不過弔詭的是,2008年美國杜克大學卻發表結果相反的研究,為醫界拋出一枚震撼彈。以連恩博士(James D. Lane)為首的研究團隊在10位患有第2型糖尿病的人身上設置連續性血糖監測器,這些人平日平均每天喝4杯咖啡,但在研究期間暫時停止飲用,改以早餐和午餐各吃一顆約等同一杯咖啡的咖啡因膠囊,隔天則換吃不含咖啡因的安慰劑。

結果發現,相較於吃安慰劑時的血糖值,服用咖啡因膠囊後血糖平均升高8%,更且飯後血糖更飆高10~20%。

歸納不同研究結果可發現,咖啡雖有穩定血糖作用,卻不是咖啡因的功勞,相反地,咖啡因攝取太多,反而會抵銷咖啡帶來的益處,尤其對於糖尿病患者有害。

哈佛大學公共衛生學院范戴姆(Rob Van Dam)博士認為,或許是咖啡因以外的抗氧化成分(如綠原酸)發揮保護作用,對於長期降低糖尿病風險有益。他也建議,高血糖或糖尿病患者的葡萄糖代謝功能較差,最好少喝咖啡,或改喝低咖啡因咖啡,至於一般健康的人則無妨。

11.咖啡可能讓人膽固醇升高,怎麼做才能減少風險?

濾泡式沖煮法可避免血脂升高

喝咖啡雖然好處多多,但也有讓人不利健康之處,就是導致血脂上升。

主要原因是咖啡含有咖啡油脂,當中的雙類(diterpenes)化合物咖啡醇(cafestol)和咖啡白醇(kahweol)會使血液中的三酸甘油酯和膽固醇濃度增加。

荷蘭阿姆斯特丹自由大學健康科學研究所教授卡坦(Martijn Katan)指出,每天喝5杯以法式濾壓壺沖泡的咖啡,約含10~13毫克咖啡油,四周就會讓人體血液中的膽固醇上升6~8個百分比。

另一個研究也指出,每天喝下60毫克咖啡油,就足以讓體內的低密度脂蛋白和三酸甘油酯上升,韓懷宗指出,以咖啡豆含有1%的咖啡油來換算,只要喝入6克以上的咖啡,就會攝取超過60毫克咖啡油,不利健康。

該怎麼辦?只要加一張濾紙即可。

2012年初美國哈佛大學發出的《哈佛健康通訊(Harvard Health Letter)》就建議,濾紙可過濾掉大部份的咖啡醇和咖啡白醇,能有效降低喝咖啡帶來血脂上升的壞處。

韓懷宗指出,北歐式水煮咖啡、法式濾壓壺、土耳其壺等無濾紙烹煮的咖啡,每杯約含6~12毫克咖啡醇和咖啡白醇,而經過濾紙沖泡的咖啡則只有約0.2~0.6毫克,兩者相差二、三十倍。

至於摩卡壺、虹吸壺等沖泡法雖經過濾,但採用金屬或粗棉布材質,吸附咖啡油效果仍然有限。

因此他建議,為了保護心血管健康,減少咖啡醇和咖啡白醇攝取,應採用濾紙沖泡咖啡,如果平日慣以義式濃縮咖啡機、摩卡壺、虹吸壺、法式濾壓壺等方式烹煮咖啡,最好多一道手續,用濾紙過濾了再喝。

12.咖啡豆採用哪種烘焙法較有助養生?

喝中焙咖啡比較養生

喝咖啡時,品嘗着清新芬芳的酸香味,不但嗅覺和味覺都獲得滿足,也喝進咖啡的各式果酸,它們正是有益健康的抗氧化物。

不過,科學家不免好奇,咖啡豆究竟要烘焙到什麼程度,才能儲存最多的抗氧化物?

韓懷宗在《咖啡學》書中引用國外研究指出,生豆經過烘焙後,抗氧化能力大增,比烘焙前的豆子更具修補細胞的能力,研究也發現,豆子烘焙到10分鐘左右,咖啡去除自由基的能力最強,不過他說,這時的咖啡還太酸澀、難以入口,至少要到12~15分鐘再出爐較佳,屬於淺焙、淺中焙、中焙咖啡豆,喝起來口感偏酸且明亮,是養生咖啡的好選擇。

至於深焙咖啡,果酸在烘焙過程中逐漸流失,喝來焦苦味較重,台北精品咖啡商業協會理事、咖啡意識負責人張文蔚強調,「就像烤肉烤到焦掉,長期吃這些焦掉的食物,你說養生嗎?」他反問,答案當然是「少吃為妙」。

烘焙是咖啡的魔術

烘焙是個奇妙的過程,就像魔術一般,將原本沒什麼味道的咖啡生豆,經烈火淬鍊之後,生豆內部物質徹底重組改造,轉變成芬芳迷人的香醇飲料。

對於咖啡烘焙師傅來說,烘豆是門科學、也是藝術,他必須掌握正確的節奏,才能將芳香分子烘烤出味,卻又不讓豆子燒焦壞了口感。

對於消費者來說,或許不必了解烘焙過程的細節,直接到賣場架上拿一包烘好的熟豆回家;進階一點則到附近小咖啡館和老闆聊聊(通常老闆會是好的烘焙師),試喝不同烘焙程度的咖啡,或依照個人喜好,請師傅量身打造你喜愛的熟度;最簡單的,當然就是悠閒地在咖啡館裏坐下來,慢慢享受一杯咖啡,洗滌一身忙碌煩躁。

責任編輯: 宋雲  來源:康健雜誌 轉載請註明作者、出處並保持完整。

本文網址:https://hk.aboluowang.com/2020/1114/1523271.html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