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國際著名醫學期刊《柳葉刀》發佈了一項全球飲食報告,報告一經出爐,便引發大家的熱議。
報告研究了最近30年195個國家和地區的飲食結構,而中國因為飲食結構問題造成的心血管疾病死亡率、癌症死亡率,在世界人口前20的大國中佔據第一名。
比起美國那種大部分是高油炸漢堡薯條甜甜圈的地區,中餐難道會比他們更不健康?
我們有句俗話「民以食為天」,中國人愛吃,天下皆知。
作為美食大國,天上飛的、地上跑的、水裏游的、樹上長的...就沒有我們中國人吃不了的。
雖然中華美食多,但飲食習慣的隱患也確實不少,有一些吃飯的習慣,多半都是會損害健康甚至致命的,比如容易導致食管癌。據相關數據顯示,全球一半的食管癌患者都在中國。
另外,在飲食結構問題導致的死亡數據統計中,全球每年造成上萬人死亡的錯誤飲食習慣並不是糖和油脂攝入太多,而在於鈉的攝入過多,雜糧和水果的攝入太少.....
《柳葉刀》飲食結構問題導致死亡的統計表
前三位分別為高鈉、低雜糧和低水果飲食
飲食是健康的基礎,在日常生活中,我們到底有多少「自殺式」的飲食習慣,自查一下,看看你吃錯了多少?
1。
習慣合餐、不用公筷
中國合餐的習慣歷來已久,對中國人來說,一家人團圓在飯桌上熱熱鬧鬧吃頓飯就是最美好的時光。
但是,疾病的各類傳播途徑中,唾液是最主要的途徑之一。
比如幽門螺桿菌,是造成慢性胃炎、消化道潰瘍的元兇,是導致患上胃癌的頭號殺手。它非常容易通過唾液、食物和餐具進行傳播,感染者如果跟別人合餐,很可能不知不覺間就把健康人傳染了。
除了幽門螺旋桿菌,感冒病毒、乙肝病毒等也會因此傳播。
合餐時大家的筷子不分彼此,每個人的唾液也都隨着筷勺進入食物,唾液攜帶的細菌、病毒和寄生蟲乘機潛伏其中,在一桌人的口腔間挨個串門。「一起吃飯,也就容易一起生病」。
如果這個時候有人提議說,不然大家用雙公筷吧。準會有人說:哎,都是自己人,怕什麼,是不是嫌棄我們啊?要是沒溝通好,還有可能產生家庭矛盾,老一輩覺得你們在瞎講究,一起吃了幾十年也沒事難道就差這一下?
雖然傳統習慣真的很難立馬改變,但從安全的角度講,一人一食才是最衛生的吃飯方式,不給細菌傳播的機會。
特別是經此一「疫」,更加建議大家最好分餐。即便做不到一人一食的分餐,用公筷公勺也能大大減少食物的污染,這樣才是對家人最好的關愛和尊重呀。
2。
米麵大國,雜糧量不及格
中國是以米麵為主的農業大國,現在的米麵也與80年代有很大區別,都是精加工過的米麵,去除了很多粗纖維和營養豐富的胚芽部分。
只吃精白米麵,不吃粗糧的人容易造成膳食纖維、B族維生素缺乏。體內缺乏B族維生素,還容易影響糖、脂代謝,影響能量消耗,嚴重者還可能會導致動脈硬化。
而且大量的精緻碳水化合物進入體內,轉化成單糖,而身體又不需要非常多的糖,所以就會囤積在血管內壁,或者轉化成脂肪堆積。所以雜糧吃得少,不僅容易變胖,還讓身體變得不健康。
3。
鈉超標,過咸
鹽是中餐的靈魂,啥調料沒有也不能沒有鹽。
中國人吃鹽有多猛,掌勺人炒菜時手一抖,一盤辣椒炒肉就能撒進去好幾勺鹽,更別說還有各種生抽、蚝油、豆瓣醬等調味料的「隱性鹽」。鹽超標我們絕對在行,看世界地圖這一大片橙。
世界各國人均每日鈉攝入量(顏色越紅,鈉攝入量越高)
中國居民膳食指南的標準是成人每天吃鹽不超過6克,嬰幼兒和兒童的標準要更少。6克鹽有多少,也就一瓶蓋而已。
吃太咸容易患高血壓、冠心病、中風,這個錯誤的飲食習慣學名叫高鈉飲食,鈉攝入過多會加重腎臟負擔,並增加中風、致命性中風和致命性冠心病等疾病風險。
全球每年因為吃鹽過多而引發的心血管疾病致死病例多達165萬。不僅如此,高鈉飲食還容易導致鈣質的流失,別天天說着要喝湯補鈣結果太咸補的還沒有流失的快…
除了調味品中的鹽,很多零食中的鈉也不能忽視。記住1克鹽=400毫克鈉,儘量清淡飲食外,也記得少吃各類重口味零食。
常見蘇打餅乾成分表
4。
水果攝入嚴重不足
比起鈉的嚴重超標,日常水果攝入量卻是嚴重不足。
《柳葉刀》報告中水果的最佳推薦量是每日250g,以紫色為代表的東南亞基本可以當做中國的數據,及格線是每天100克,中國還勉勉強強,更別說最佳推薦量的250g了,不過全世界各地區都沒有達標。
水果並不是典型的中國傳統膳食組成,經常被家人念叨「要多吃水果」,每次嘴上說「好的」,但真正做到的估計沒幾個吧。
有研究表明,多吃水果能夠輔助降低心血管疾病,還可降低主要消化道癌症、食癌、胃癌、結直腸癌等發病風險,益處多多。雖然水果攝入少了也不會致命,但是容易缺乏維生素和膳食纖維,導致皮膚乾燥、便秘等等。
「一天一蘋果,醫生遠離我」的話不無道理呀,不過要注意,水果也含有糖分,糖尿病患者要謹遵醫囑選擇~
5。
吃得過燙、過辣
中國人習慣剛做好飯菜湯品,就督促家人「趁熱吃、趁熱喝」。滾燙的食物,吹一下,就直接下肚。
吃過於熱燙的食物,會損傷食管黏膜,長期吃過燙食物反覆刺激下,燙傷的創面癒合及修復相當緩慢甚至難癒合,容易形成食管粘膜潰瘍。如果再受到細菌及真菌感染,極易發生炎症,變成慢性損傷後,還會增大癌變的可能性。
除了燙,還有辣,很多人都「無辣不歡」,不吃辣就覺得食之無味。有研究表明,過於辛辣的食物容易損傷食管上皮,引起上皮細胞變性,造成黏膜炎症,嚴重的還會影響細胞核酸代謝,增加致癌物的敏感性,有可能促使食管發生癌變。
吃辣有風險,特別是吃「又燙又辣」的四川火鍋時,記得慢點吃吶~
6。
愛吃醃製食品
中國傳統美食有很多醃製食物,比如醃魚熏肉。
這是老祖宗留下的美食文化,醃製食物能方便保存,還有一個原因是覺得醃製的肉類更香,更好吃,就像老一輩中很多人可能一輩子也戒不掉醃魚鹹菜。
但是醃製食品中,含有一個強致癌物——亞硝酸鹽,90%的亞硝胺類食品都被證實屬於腫瘤致癌物。
而且醃菜、霉變的花生中極其容易產生黃麴黴素或亞硝酸鹽,它們對食管黏膜造成的是化學性損傷,這種損傷會直接形成點狀病變,然後面積越來越大直到癌變。總之吃多了醃製的食品容易有致癌風險,雖然好吃,可千萬不要貪多哦~
7。
愛吃油炸食品
中國人愛吃油炸食物,至少已有兩千年的歷史。油條、油餅,一些大菜比如鍋包肉、糖醋裏脊都得經過油炸。
炸過的食物又香又好吃,一口一口停不下來,可吃進肚子後,高脂肪不利於消化,容易導致肥胖,甚至誘發糖尿病、高血壓、高血脂。
且油炸食品一直被世界衛生組織列為垃圾食品之首,惡行遠遠不止「讓你肥胖」這麼簡單,它可以襲擊你的心臟,可以血管變「脆」,易導致心腦血管疾病,還可以讓腸胃受刺激,有誘發胃癌、腸癌的風險。
油炸食品香是真的香,為了健康,還是少吃為妙吧。
8。
飲食3大黃金法則
除了不好的飲食習慣大家要注意,但吃飯其實是很私人的事情,比如有些人天生就是挑食,有些人無論如何也放棄不了吃辣……
以健康為主,偶爾一飽口腹之慾,讓自己開心才最重要!給大家總結3大黃金法則,一起吃出健康~!
/肉奶豆菜果,主食不可少/
膳食均衡很重要,每天攝入的食物種類要儘量多樣化,因為每種食物中的營養有限,吃的食物種類越多,攝取的養分也就越全面。
「食五類」包括谷薯類、動物性食物(肉、禽、魚、蛋、奶)、豆類和堅果、蔬果和菌藻類、純能量食物(油、糖等),日常飲食儘量補充優質蛋白,用粗糧代替部分碳水。
/飲食七分飽,吃動兩平衡/
每天吃得多,動得少,長期下來造成能量在體內累積,慢慢把自己吃成胖子,容易變成「三高」人群,肥胖是各類疾病的高風險來源。
建議在飲食方面做到每頓只吃七分飽,尤其是晚餐。同時養成運動的好習慣,快步走、慢跑、游泳、騎車等,既可以增強心肺功能,又能提高骨密度。
飯後一起散步還能多聊天,增進感情
/早飯要吃好,三餐要按時/
胃病高發,大部分都是與三餐不按時吃有關,飢一頓飽一頓。大家平時儘量按點吃飯,這樣消化系統會形成與飲食行為相適應的規律,有利於營養的消化吸收和胃腸健康。
吃,是一輩子的大事,
愛過的人,路過的風景,
最終都不如那些吃過的菜鮮活。
以上幾個飲食習慣,你有踩雷的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