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 > 史海鈎沉 > 正文

此人一死,天下可定(圖集)

南唐一共仨皇帝,開國皇帝李昪,二代皇帝李璟,末代皇帝李煜。

從北方中原而來,投奔南唐的士人韓熙載,三位南唐皇帝對韓熙載的態度都大不相同。

韓熙載初到南唐的時候,他的理想是成為王佐之才,他想要拜相,想要以南唐朝廷為自己的人生跳板,揮師中原,成就一番大業。

但是,李昪並非那種擁有雄才大略的奇君王,作為一個從社會底層走上來的割據政權統治者,李昪的功利心不重,殺心更小,他最大的願望就是保境安民,維持現狀,因此韓熙載沒有得到李昪的重用。

李璟呢,倒是很喜歡韓熙載,因為韓熙載是個文青,喜歡風花雪月,李璟也是個文青,更愛舞文弄墨,倆人算是正對胃口。

但是我們要知道,李璟做皇帝的時候,南唐已經面臨到了後周的軍事威脅,周世宗柴榮一天到晚三遍打,李璟這個皇帝他當的都已經是朝不保夕,顫顫巍巍,韓熙載就算被重用,受限於南唐衰敗的大趨勢,他也很難有發揮的空間。

舉杯獨酌,飲罷飛雪,四時流轉,又是一年。

而且,韓熙載雖然在南唐的文化政治方面有很多建樹,但是他也有失誤的時候。

我們知道,從李璟執政中後期開始,迫於後周的武力,他就不得不向後周稱臣。

(韓熙載繪像)

這稱臣啊,那不是自去帝號,然後管柴榮叫皇帝那麼簡單,稱臣就代表了南唐成為了後周的屬國,既為屬國,那麼就要按時納貢,而所謂納貢,說白了就是掏錢。

花錢買和平嘛,江南富庶,李璟認為很值,而且這錢也不用自己掏,搜刮百姓們的民脂民膏就夠了。

南唐向後周進貢,交的最多的,是銅錢。

這南唐的銅錢啊,它是有數的,因為銅錢是銅製作的,南唐的銅有多少,那麼銅錢就有多少,這銅錢全都給了後周,南唐國內就沒有銅錢了。

南唐國內沒銅錢了,那就代表經濟遭到了破壞,國庫也空虛了,李璟一看這不行,於是又開始鑄造新錢,古玩銅幣愛好者可能知道,南唐在這一時期鑄造了「永通泉貨」和「唐國通寶」。

新錢是鑄造出來了,但是問題是,因為南唐國內當時缺銅,因此這兩種新錢的製作工藝和水平就十分有限,很容易被仿製,民間私自鑄造的假幣橫行,朝廷一看這不行啊,於是又把這兩種新錢給叫停了。

新錢叫停之後,韓熙載想了個辦法,那就是徹底放棄用銅來鑄幣,而是改用鐵錢,也就是用鐵來鑄幣,南唐銅少,鐵肯定不少,鐵作為金屬,那存量肯定是十分充沛,隨處可見的,於是南唐又開始鑄造鐵錢。

可是想想也知道,銅錢都很容易被仿製了,鐵錢造起假來那更容易,因此民間假幣更多,不僅假幣多,因為用鐵來鑄錢就沒有說服力,老百姓也不怎麼認可這種鐵錢,鑄造出來的鐵錢很快貶值,錢變得越來越不值錢,很快引起了南唐國內的通貨膨脹,嚴重的時候好幾串鐵錢都買不來一個饅頭,民生徹底紊亂,經濟環境則被破壞殆盡。

主張鑄鐵錢的韓熙載後悔不已,可是經濟上的崩潰,他已經無法控制了。

(南唐錢幣)

直到這一刻,韓熙載才明白,自己當年和李谷在淮水旁暢談的理想和誓言,在今日來看,實在是太過虛無縹緲了。

他想要揮師中原,可現實就是南唐在軍事方面處處不如後周,只有被動挨打的份,他想要改良經濟制度,可是他在這方面沒有多少才華,他也不專業,心是好心,可結果卻適得其反。

他想要被君王所倚重,他想要做的事情也有很多,可是等到李璟死了之後李煜登基,李煜跟他沒有太多君臣之間的感情,不僅不打算重用他,還對他多有懷疑。

韓熙載在這一刻終於明白,自己不過是一個天真的理想主義者,儘管他的身上背負着家恨,背負着累累血債,可是這無法成為他的動力,反而讓他在不斷的失敗中越陷越深,他不願意面對失敗,可是他總要接受失敗。

他被失敗所打擊,被無能為力所折磨,他無處開解,無路可走,更何況新的君王已經不再信任他。

李煜這個人,談不上生性多疑,至少到不了崇禎那個地步,但是他更願意重用江南本地的士人,對那些從中原投奔而來的臣僚則多有顧慮。

而且,李煜並不是我們想像中的一貫溫和仁善,他也有作為封建統治者極其殘忍的一面,就比如,李煜對林仁肇的冤殺。

這個林仁肇,可以說是南唐朝廷里數得上號的名將。

周世宗做皇帝的時候,後周的名將有很多,而後周軍中善於率兵統軍,尤其帶兵衝鋒,奇襲敵軍做先鋒的,大體上只有兩位,一個是趙匡胤,另外一個就是張永德。

(林仁肇形象)

張永德和柴榮的關係還很不一般,他是柴榮的妹夫。

這張永德有一次率軍攻打南唐軍,把南唐軍殺得大敗,倉皇敗逃,張永德乘勝追擊,眼見就要追上,林仁肇負責墊後,他竟然一人一馬就阻擋了後周軍的攻勢,使得張永德不敢上前,只好退去。

那具體林仁肇一個人是如何阻擋住張永德帶領的數千人的,史料沒有具體記載,當然也不排除有魔法晉書的那種成分,但是林仁肇在後來的確得到了張永德的高度認可,張永德退兵的時候還感嘆,說敵陣之中有能人高人,咱們不能輕敵冒進。

戰場立功還不算,林仁肇膽子還很大,他曾經向李煜進言,說北方連年征戰,內部空虛,自己願意率領一支奇兵,突襲中原,反正就相當於是魏延跟諸葛亮說要一支軍隊走子午谷偷襲長安一樣。

林仁肇說,自己如果能成功,那最好不過,那就可以逆轉南唐的危局,而自己如果失敗了,陛下也可以裝作不知道,把我給殺掉,這樣你也不用承擔責任。

李煜聽林仁肇這麼說,他嚇了一跳,果斷拒絕,還訓斥林仁肇不要胡言亂語。

林仁肇的這個計劃是否可行,我們可以再討論,但就其個人能力和影響力來看,那是真的沒的說,他打仗很有一套,後周和後來的北宋方面的將領,無論是誰,他都能打個五五開,因此他就等於是南唐軍事方面的銅牆鐵壁,想要消滅南唐,就必須先突破林仁肇。

北宋那頭的太祖趙匡胤,對林仁肇也很頭疼,趙匡胤本身就是武將出身,他太知道林仁肇對南唐的重要性和對北宋消滅南唐的阻礙性了,對於這樣的人,在戰場上擊殺他,代價太大,往往損兵折將,招降,不容易,如果林仁肇能夠輕而易舉的投降,那麼他這樣的人也就不會讓趙匡胤如此頭痛了。

在這個世界上,就沒有比人更複雜的東西了,如果一個東西不複雜,那麼它就不是人。

趙匡胤當然欣賞林仁肇,可是趙匡胤也知道,欣賞不能當飯吃,也不能幫助他實現理想。

宋太祖出生的時候,五代不過進行到後唐年間,一路走來,趙匡胤太明白了,天下大亂之際,上天總會在冥冥之中隨便的選擇一些人,給他們成就功名,給他們實現理想的機會。

當年的朱溫,李存勖,石敬瑭,劉知遠,柴榮,他們都是被選中的人,自己也是這一群幸運兒中的其中一個。

(宋太祖趙匡胤畫像)

老天爺賞飯吃,命運女神眷顧你,還有比這更快樂,更爽的事兒嗎?

可是趙匡胤也明白,從自己被選中的這一刻開始,自己的人生就將會發生翻天覆地的變化,自己面臨的不是中彩票之後的喜悅,而是要面臨一場淘汰率高達百分之九十九的殘酷競賽。

在這場競賽中,你要比別人更優秀,比別人更勤奮,比別人更努力,比別人更賣命,同時,您還要比別人更殘忍。

他垂憐林仁肇,誰又垂憐他趙匡胤?

量小非君子,無毒不丈夫,哪怕趙匡胤愛惜林仁肇的才華,哪怕在仁義道德的規則下,宋軍應該堂堂正正的戰勝對手,但是在這一刻,趙匡胤也決定,自己要來點陰的。

間者,使敵自相疑忌也,反間者,因敵之間而間之也。

趙匡胤用的這一招,叫做反間計。

首先,趙匡胤找來一幅林仁肇的畫像掛在房裏,等到南唐的使者到北宋來的時候,趙匡胤就指着林仁肇的畫像說,這林仁肇啊,已經打算要歸順我了,他人暫時過不來,所以先將自己的畫像贈送給我。

說完這句,趙匡胤還添油加醋的指着宮外一座富麗堂皇的宅院說,以後林仁肇來了,這房子我就賞賜給他住。

老實說,這個反間計,並不能算太高明,因為這完全是趙匡胤的一面之詞,啊,他把林仁肇的畫像掛在屋裏,林仁肇就要倒戈投誠,那他把李煜的畫像掛在屋裏,是不是說明李煜也要通敵叛國?

但是誰能想到,南唐的使者從北宋回來之後,把這件事兒報告給了李煜,李煜大怒,心下生疑,不久之後就賜下毒酒,把林仁肇殺掉了。

南唐帝國的防禦之牆轟然倒塌,南唐的滅亡自然也就指日可待了。

多年後歸為臣虜的李煜曾經創作過多少首令人驚艷,令人感嘆,令人哀傷,令人嘆息他藝術才華的詞來,在那些詞中,他抱怨命運不公,抱怨上天偏袒,他怨恨時間不夠,他哀傷自己無力回天...

可當夜深人靜時捫心自問,李煜真的問心無愧嗎?

李煜啊李煜,你曾是江南之主,南唐帝王,可你不是命運的孩子,恰恰相反,你是命運的母親,你的命運,都是由你自己,一手創造的。

參考資料:

《十國春秋·林仁肇傳》

《宋史·卷四百七十八》

《全唐文·卷八百七十六》

資治通鑑·卷第二百九十三》

北宋統一南方得失說,《江漢學術》1989年第1期

責任編輯: 李廣松  來源:歷史挺有趣 轉載請註明作者、出處並保持完整。

本文網址:https://hk.aboluowang.com/2024/1116/213068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