評論 > 驚人之語 > 正文

關不羽:對資本喊打喊殺,只會讓我們付出更沉重的經濟代價(圖)

作者:

廣東某市外賣員風波鬧得沸沸揚揚,輿論場照例來了一波群情激憤的討伐資本。可是,這……有用嗎?

市場規律不因為人間悲喜而改變

分子不變、分母增加,這個分數是變大變小?這就是個小學數學題,相信所有人都知道答案:分數變小了。

美團外賣員風波就是這麼回事。今年開年,外賣員、網約車司機等「自由職業」成了就業熱點。大量勞動力湧入,但是消費需求並沒有同步增長。單子就那麼多,分單子的人多了,勢必造成「僧多粥少」。外賣員收入下降,並不意外。

供需關係決定價格,是市場遵循的客觀規律,不為堯存、不為桀亡,也不會因為人間悲喜而改變。

正因為市場總是「說真話」,所以很多人痛恨市場,比如就業市場供給過剩,勞動力不值錢的真話。

不願意面對現實,就會產生不切實際的幻想。比如幻想超市場的力量能夠實現想像中的公平,殊不知「超市場」的力量也是泥菩薩過江——外賣員之前,很多地方的公務員、事業單位人員的收入也在下降。來自財政稅收的「超市場」說到底也沒有點石成金的力量,汲取市場的經濟供養縮水了,吃進去總要吐出來。

自救不暇,何以他顧?

虛偽的正義不是正義

當然,市場活動是人的行為,市場規律的現實表達不可能像解數學題那麼直截了當。供需雙方的價格博弈,做不到「也無悲喜也無情」的心如止水,訴諸社會輿論的情緒是一種博弈技巧。夾在消費者和勞動者之間的企業,就成了情緒垃圾桶。

消費者不喜歡漲價,勞動者不喜歡降薪,都能理直氣壯地說出一番大道理。企業,或者說是「資本」,因為有利潤的「原罪」就成了雙方指責的對象。

這種「市場正義」其實很荒唐。利潤是企業的利益訴求,消費者的價格敏感不是利益訴求嗎?打工賺錢,不是利益訴求嗎?都是為了自身的利益,誰比誰更正義?

熙熙攘攘,皆為利來,沒有什麼天然的道德高地。利益博弈,就要按照市場的遊戲規則進行。打工的愛干不干,企業愛用不用,消費者愛買不買。誰都可以對價格表達不滿意,都可以用腳投票,而不是虛偽地大唱正義高調。

要企業放棄利潤當活雷鋒的,自己並不願意當活雷鋒。鍵盤上的虛擬正義是一擲萬金的不要錢,因為是「企業埋單」的慷他人之慨。真要鍵盤俠們多出個三五塊的外賣費,又有幾個肯「實體慷慨」?甚至於真有好心的消費者多給外賣員打賞,都會遭到鍵盤俠的狂轟濫炸。

去年4月7日的「200元感恩費事件」,記憶猶新。上海一位女士求助外賣員給自己聽障父親送菜,打賞200元。這樣的暖心動作,卻遭遇網暴,最終以當事人不堪其辱自殺的悲劇收場。

正義,在中國互聯網輿論場上是稀缺的,多的是惡意情緒假借正義之名的恣意宣洩。虛偽的正義給不出任何切實的解決方案。

薪酬水平下降,是就業機會減少的必然結果。罵資本解決不了問題,向企業利潤動刀子,只會讓問題更加惡化。利潤消失後,投資意願和就業機會都會隨之消失,繼之而來的是更多的失業、勞動力市場更嚴重的供大於求、更低的薪資水平和更萎縮的消費意願,惡性循環直到不可收拾。最終,付出巨大的經濟代價後,在更低的薪資水平重啟。

沒有人能在這樣的惡性循環中受益。

虛偽的正義不是正義,卻要為此付出更嚴重的代價。市場活動的觀察,需要冷靜的頭腦理性分析,而不是用廉價的道德話語綁架市場。

在外賣員和平台的博弈中,誰也不能充當裁判。江湖事江湖了,市場遊戲就按市場規則玩。不想接單的可以不接,只要願意承受相應的成本。平台企業可以找替補,也要付出相應的代價。勞動者有勞動自由,企業有自主經營的自由。自由和自由的碰撞,沒有悲情敘事的出場理由。

至於說企業找替補勞動力,不是什麼邪惡的招數,這在海外類似的事件中很常見。「把外來的外賣員打出去」的餿點子是不講武德,妨礙了其他勞動者的自由選擇。勞動者也是市場活動的參與者,沒有免於競爭的特權。美團也沒有免於競爭的特權,不可以阻止其他平台以更高的價格招外賣員……

抱團過冬,還是喊打喊殺?

這場外賣員風波,本身並沒有特別的看點。降薪、裁員的警報在早已很多行業拉響,這次輪到了外賣員,下一次說不定就是你和我。

就業因何而消失?如何增加有效就業?這些才是中國經濟目前面臨的重大問題。

無論如何,稀缺性不可能靠存量分配解決,存量分配只會佔用更多的公共資源。要狐狸分餅,就要養活更多的狐狸。現實是,狐狸已經太多太貴了,養不起。

無視市場規律,「資本萬惡」、「勞工神聖」的老調子已經唱完了,為了每個人未來的飯碗安穩,奉勸各路鍵盤俠們不要再硬拗「社會良心」的人設。沒有腦子的「良心」只會讓事情越來越糟,虛偽的正義不是正義,而是高昂的社會成本。在經濟回暖到來之前,不要嘴炮紛飛,而是做好抱團過冬的準備。

2008年全球金融危機爆發,日本受到衝擊。這一次他們吸取了當年泡沫經濟崩潰時大面積失業的教訓,企業和員工都做出了各自讓步的默契。企業儘可能減少裁員,員工則接受更低的薪資福利水平。最極致的是輪崗制的減崗不減員,一個崗位兩人甚至三人輪換,薪資當然也相應地降低到二分之一到三分之一。「失落的二十年」因此沒有雪上加霜,靠的就是抱團過冬的相忍為安。

經濟形勢不佳,企業降低利潤預期,員工降低收入預期,即便不能保證最終倖存,至少也能降低痛苦指數。

當然,這還需要社保體系、稅收體系的配合,以今天中國社保、稅收的高度剛性,也很難模仿。更何況我們的社會輿論,從來沒有面對市場現實的勇氣,只有喊打喊殺的戾氣。

總之,市場經濟的本質是合作,而不是你死我活的鬥爭。非要把輿論場當作情緒垃圾桶,喊打喊殺、拉偏架,最終只能活在垃圾場的廢墟中。

責任編輯: 李廣松  來源:關胖本胖 轉載請註明作者、出處並保持完整。

本文網址:https://hk.aboluowang.com/2023/0427/189478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