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 > 中國經濟 > 正文

中國農村怪現象:" 媳婦成了少奶奶 "、「皇太后」,家庭破碎比較高達六成

—中國村里年輕人 正在接受光棍現實

有網友形容,農村一大怪現象是"媳婦成了少奶奶"。"高價彩禮"現象極為普遍,綜合數據顯示,一般地方的彩禮都在二十萬左右,有些地方零彩禮或在十萬萬左右,但也有不少地方的彩禮高達三十萬、五十萬,少數地區已經出現了百萬彩禮。

北方某村,有一家兄弟兩個,大的28歲,小的25歲。父母打工掙錢,兄弟兩個"躺平"。兄弟兩個經常以網戀、交女朋友等藉口騙父母錢,大都消費在網絡直播和網絡遊戲中,衣食卻很簡單。

這樣的事在如今的農村並不鮮見。

2023年春節期間,經農業農村部新聞辦指導@中國三農發佈、新華網、微博聯合武漢大學中國鄉村治理研究中心、中國社會科學院新聞與傳播研究所傳媒調查研究中心聯合發起"2023回鄉見聞"問卷調查。

最後回收的有效問卷104917份,涵蓋了中國34個省級行政區,其中農村地區占問卷總數的54.6%,城市地區占問卷總數的45.4%。

根據我們的調研,農村正在發生一場深刻的變革,一種新生活方式正在形成,但生活危機也在蔓延。

我們發現,"農二代"的生活方式已經中產化了。越來越多的超齡農民工選擇在城市棲居,他們哪怕是過年也不返鄉。鄉情人情在人們的生活中佔據的位置越來越邊緣。

我們也發現,許多男性青年正面臨終生單身的問題。他們在婚姻市場上已經被淘汰,很可能不再有機會結婚。

但是,這些鄉村地區男性單身青年仍有較強的結婚動力。對他們來說,若父代無法有效支持,便很可能無法締結婚姻;哪怕締結了婚姻,在城市安家了,也可能因為生活無法維繫而出現婚姻解體。

隨着城鄉融合時代的到來,一種新型的城鄉社會形態初見雛形。

城鄉分割越來越不可能,鄉土社會正在離我們遠去。

從鄉土中國到城鄉中國

1948年,費孝通在《鄉土中國》中指出:"從基層上看去,中國社會是鄉土性的"。一直到十餘年前,這個判斷還是基本有效的。鄉土社會有三個主要特徵:一是在經濟上,人們被束縛在土地上,家庭再生產建立在小農經濟基礎之上;二是在社會上,人們在血緣和地緣關係上建立了家族和村莊共同體,並以此規定人們的社會交往行為;三是在政治上,農村普遍存在地方性規範,自下而上的地方性規範和自上而下的國家規則相互交織。

2011年的中國內地城市化率首次突破50%,達到了51.3%。這意味着中國城市人口首次超過農村人口,中國城市化進入關鍵發展階段,"城鄉中國"有了人口學基礎。

而到2022年,城市化率更是達到了65.22%。"城鄉社會"形態不僅有了人口學基礎,更是體現在一系列的社會事實上。

中國農村的小農經濟在發生深刻的變化。絕大多數農村家庭不再束縛在土地上,農業收入並不是農民家庭收入的主要來源。我們調查了全國耕地拋荒現象,按地級市對各地的情況進行統計,形成如下圖的全國耕地拋荒地圖。從中可以發現,絕大多數農村地區在不同程度上存在土地拋荒現象,部分地區的拋荒情況還超過50%。

受自然條件的影響,南方的山區和丘陵地區要比北方平原地區拋荒嚴重。但非常有意思的是,中西部地區的拋荒情況遠比東部地區嚴重。珠三角和長三角等東部城市帶的農業生產,主要服務於城市對農副產品的需求,完全告別了傳統意義上的小農經濟。

而在中西部農村地區,中青年勞動力基本上已經進城務工,留守老人從事農業生產。"老年農業"導致兩個結果,一是耕作條件不方便的田地被拋荒,二是農業生產主要服務於老年人的"自養"需要,具有自然經濟屬性。

對於大多數農民而言,城市和鄉村在棲居的意義上,具有同等重要的地位。"空心村"是中西部農村的普遍事實。

根據國家統計局數據,2022年外出農民工為17190萬人。從微博數據上看,超過百分之六十的網友認為,本地外出務工人員較多或非常多。第一代農民工普遍推遲了"退休"時間。過去的2022年,"超齡農民工"成了社會廣泛關注的話題。城市建築工地、環衛、物業等領域,廣泛存在高齡或超齡農民工的就業崗位,這也客觀上延遲了農民工返鄉時間。

大部分一代農民工還是會選擇返鄉退養。從微博數據上看,絕大多數農村地區的水、電、路、網等基礎設施建設完善。並且,很多地區在鄉村振興過程中,也配套了文體設施、進行了改水改廁,甚至還建設了公園等。

我們的調查發現,絕大多數一代農民工還保留了農村退路。比如,田地儘量不荒蕪,低價甚至是無償流轉給別人耕作;小菜園還保留着,老屋和宅基地也保留完好。他們中的大多數,每年還要返鄉照看老人,且鄉村的人情往來也繼續維持,保留了完好的社會關係。

這幾年,鄉村別墅在農村開始流行。那些在城市有所成就的農民工,開始在鄉下建別墅。鄉間別墅的建築樣式比肩城市,且注重花園、車庫等配套設施,還講究和周圍山水園林的匹配。

我們在調查中發現,農民的休閒娛樂方式中,除了棋牌、看電視等傳統休閒娛樂活動外,廣場舞、刷短視頻、釣魚等新生活方式也已經普及。甚至於,隨着汽車時代的來臨,住在鄉下的農民到城市逛商場、到旅遊景區旅遊,已經成為風尚。

在一些地區,老年人還會自己組團,參加旅行社組織的老年團,到全國各地去旅遊。這說明,農民已經習得了城市生活方式,對生活質量有了較高的要求,建立在新技術和較高物質條件基礎上的生活方式,具有了廣闊空間。

更重要的是,越來越多的農民家庭選擇在城市買房,其生活空間已經脫離了村莊;而汽車的普及,也意味着,人們的社會交往空間已經實現了城鄉融合。

我們的調查顯示,"一動不動"(在城市擁有一套房,有一輛汽車)是很多農村地區年輕人締結婚姻的基本要求。這說明,年輕人哪怕自己沒有條件在城市生活,但在農村父母的支持下,也提前實現了都市的生活方式。

他們在城市完成結婚、生子、撫育等家庭再生產任務,且很多年輕父母都依照精細化育兒的方式教育小孩。他們的社交也已經不局限於原有的村莊,而是在縣城經營業緣、趣緣關係,且更加注重交往的質量。

客觀上,"農二代"的生活方式已經中產化了。與此同時,有部分老年人也開始隨子女進城。比如,越來越多的超齡農民工選擇在城市棲居,他們哪怕是過年也不返鄉。華北的某些地方,年輕人住在小區套房裏,而一部分老年人則住在小區車庫改造的住房裏。他們在小區居住,一方面是依託子女養老,另一方面也是在城市尋求低端就業機會。

當前,城鄉分割越來越不可能,鄉土社會自然也就越來越難以維繫。而隨着城鄉融合時代的到來,一種新型的城鄉社會形態初見雛形。

在城鄉社會中,鄉土社會和都市社會兩種形態並存,人們在兩個生活系統中穿梭。尤其是以縣城為載體的城鎮化過程中,農民家庭一方面保留了村莊的生產資料和社會關係,另一方面又積極嵌入到城市生活系統中,踐行新生活方式。

責任編輯: 方尋  來源:《南風窗》 轉載請註明作者、出處並保持完整。

本文網址:https://hk.aboluowang.com/2023/0311/187609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