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 > 中國經濟 > 正文

中國農村怪現象:" 媳婦成了少奶奶 "、「皇太后」,家庭破碎比較高達六成

—中國村里年輕人 正在接受光棍現實

有網友形容,農村一大怪現象是"媳婦成了少奶奶"。"高價彩禮"現象極為普遍,綜合數據顯示,一般地方的彩禮都在二十萬左右,有些地方零彩禮或在十萬萬左右,但也有不少地方的彩禮高達三十萬、五十萬,少數地區已經出現了百萬彩禮。
單身社會來臨

中國社會在發生深刻變遷。在鄉土社會中,家庭以及擴大的家庭是社會細胞。第一代農民工以及很多第二代農民工,哪怕是離土離鄉到城市務工,但其在城市棲居仍然保留着鄉土生活習慣,如生活較為節儉,工作的取向並不注重個體舒適,而是以賺錢為目的,服務於農村的家庭再生產。某種意義上,農民工的城市務工是服務於鄉土邏輯的。

但在城鄉社會時代,越來越多的新生代農民離土離鄉主要是為了融入都市生活,獲得個體生命體驗,鄉情人情在人們的生活中佔據的位置越來越邊緣,家庭的歸宿和港灣的意義,也在不斷弱化。

無論是問卷數據,還是網友的博文反映,以及我們的田野調查,多方數據都顯示,無論是男性,還是女性,30歲以上未婚的情況非常普遍。

問卷數據分析結果顯示,反映未婚男性青年數量佔比10%以上的,城市和農村的佔比都高達65%左右;而反映未婚女性青年數量佔比10%以上的,城市地區的佔比遠高於農村。

不過,城市和鄉村的單身情況有顯著不同。城市社會,是普遍的男性青年和女性青年晚婚的問題,而鄉村社會,則是普遍的男性青年面臨終生單身的問題。在30歲以上鄉村未婚男青年中,有相當一部分是在婚姻市場上已經被淘汰的對象,極有可能終生不婚。

但是,鄉村地區男性單身青年仍有較強的結婚動力,其最重要的動力是父輩主導的家庭再生產需求。本次調查的結果反映:83.4%的農村調查地區,家鄉年輕人結婚必須在城裏買房。與這樣一種現象相對應:有高達48.3%的地區反映,本地農民在城裏買房的百分比超過50%;有55.4%的地區反映,農戶購買小轎車的佔比超過50%。

絕大多數年輕人進城買房,是在父輩支持下實現的。而父輩之所以盡其所能(如延長在城市務工的時間)為子女進城做好準備,主要還是源自於"恩往下流"等傳統觀念以及"人生任務"等代際責任,他們的行為是具有鮮明的鄉土性色彩的。

南方某地,在結婚難和本地婚偏好的共同作用下,催生了發達的媒婆市場。這幾年的市場行情價是男女雙方給媒婆共三萬。一般來說,男方是女方的一倍,即男方給兩萬,女方給一萬,在確認訂婚後支付。彩禮標準是一般人家二三十萬,好一點的五十多萬。一些有錢人家彩禮高,媒婆甚至按彩禮10%的價錢收提成。有一對新人彩禮一百多萬,媒婆想收十萬多的介紹費,新人都覺得太高,最後砍了幾萬。

但青年人享受父代所提供的都市生活條件,卻主要還是個體體驗的需要。從各地的調查案例看,進城農民家庭在城市維繫正常生活,每月需三千元左右開支。由於大多數農民家庭買房買車都有貸款,家庭透支現象也極為普遍,因此,剛剛成家的青年農民進城生活,幾乎都要依靠父代的支持。

可以這麼認為,年輕人的都市生活方式以及順利完成家庭再生產,取決於其父代家庭的支持程度。一旦其父代無法有效支持,年輕人便很可能無法締結婚姻;哪怕締結了婚姻,在城市安家了,也可能因為生活無法維繫而出現婚姻解體。

在這種情況下,一種關於"單身"也是好生活的意識在城鄉社會中蔓延。在城市,很多單身青年男女是主動選擇的結果。"結婚/談戀愛不如搞錢",這一看法看似是調侃,卻是不少年輕人的生活實踐。有些都市青年明確表示多玩幾年,等玩夠了再結婚。在縣城,相當部分體制內的女性雖然有結婚意願,但由於優質的男性較少,又不願意屈就,所以還沒有結婚。

在城市,婚戀現實主義是單身社會的觀念基礎。年輕人在婚戀選擇上越來越注重理性計算,"感情"也被納入了計算範圍。結婚不能降低自己的生活質量,否則單身比結婚更好。

在締結婚姻過程中,女性越來越注重保護自己的婚前財產,不願意被男方佔便宜。而男性也越來越現實,也不願意被佔便宜。

對於很多宅男宅女來說,對異性停留在想像層面。女性覺得自己在婚姻中是被壓迫的存在,男性覺得"男的想要老婆孩子熱炕頭,女性想要物質麵包。找了女朋友還要哄着,自己活着不好嗎?"。

而在農村,不少單身男青年因為無法支付婚姻成本,已經慢慢接受了單身的現實,乃至於形成了基於單身生活的生活安排。比如,他們不再考慮承擔家庭責任,而是沉溺於自己的生活世界。我們發現,農村年輕躺平光棍的精神世界實際上極其貧乏,社交比較封閉,大都在社交網絡或網絡遊戲中尋找意義。

北方某村有一家兄弟兩個,一個28歲,一個25歲,父母打工掙錢,兄弟兩個"躺平"。兄弟兩個經常以網戀、交女朋友等藉口騙父母錢,大都消費在網絡直播和網絡遊戲中,衣食卻很簡單。大兒子兩個遊戲賬號分別充值了八千元和六千元,小兒子也有一萬多的充值記錄。

有網友形容,農村一大怪現象是"媳婦成了少奶奶"。"高價彩禮"現象極為普遍,綜合數據顯示,一般地方的彩禮都在二十萬左右,有些地方零彩禮或在十萬萬左右,但也有不少地方的彩禮高達三十萬、五十萬,少數地區已經出現了百萬彩禮。

一些農村年輕婦女手握積蓄,在城市過上了少奶奶似的生活。比如,南方一位在城市生活的陪讀媽媽,從抖音、小紅書、朋友圈等平台習得小資生活方式和價值話語,在生活中開展功利化社交、健身拍照打卡,將"精緻獨立"的抖音女郎當做自己的榜樣。

現如今,農村地區的"斷親"現象正在出現。對於返鄉農民工而言,他們需要在極短的時間內完成人情交往的任務。

因此,人情交往的範圍越來越窄,人情交往從五服、三代親戚的交往,越來越收窄到親兄弟姐妹的交往範圍內。尤其是對於已經進城的年輕人而言,他們普遍不再維繫村莊中的地緣和血緣關係,對人情交往不關心,也不願意"頂門戶"。

乃至於,人情關係也有明顯的功利特徵,人們都注重"高質量社交","有用"的關係會維持,而"無用"的關係則不再維繫。

農村年輕夫婦"只生不養"現象甚是普遍。年輕人生育小孩以後,越來越注重精細化養育,強調陪伴。但弔詭的是,爺爺奶奶承擔了更大的撫育責任,他們不僅要投入精力幫忙照看小孩,還要在物質上支持年輕父母。

在中部某地,年輕婦女的家庭地位很高,在家不帶孩子不幹活,每天打麻將,然後到縣城高消費。老公在外務工,公公種地、打零工,婆婆負責做家務、帶孩子、做好飯菜送到牌桌上。很多人自嘲娶回家的不是兒媳婦,而是"皇太后"。

無論是在城市,還是在農村,家庭不再是共同體,更像是合作社。因此,哪怕是組建了家庭,人們也習慣於將個體體驗置於家庭事業之上。一旦夫妻雙方無法合作,便會選擇離婚。因此,單身社會不僅源自於"結婚難",也源自於離婚率的迅疾提高。

在農村,"跑媳婦"現象越來越普遍,有些農村婦女在還沒辦理離婚手續的情況下,便離開了家庭,多年不返家。而正式離婚也很是普遍,2022年臘月,我們的調研某村一天之內便有22對離婚夫婦趁過年返鄉辦理離婚手續。以至於,多份報告顯示,本村範圍內不完整家庭比例高達六成以上。在農村單身男性結婚難的情況下,大多數離婚男性無法再婚,這也加快了農村單身社會的形成。

自養秩序的形成

農村正在形成自養秩序。老人往往獨居,依靠積蓄和力所能及的勞動所得自己養活自己,他們的生活原則是儘量不給子女添麻煩。中年人則在退養階段繼續從事高強度勞動,為將來的養老生活做好準備。年輕人則對養老沒有太多概念,他們的重心在於為下一代創造更好的條件,無暇顧及養老責任。

當前,農村的老齡化程度比城市更高。這是因為,農村大多數中青年勞動力已經進城務工,甚至相當多的小孩也進城接受更好的教育。

在過去,留守村莊主要指的是"386199"部隊,包括留守婦女、留守兒童和留守老人。但近些年來,農村婦女和兒童都在教育城鎮化的推動下進城陪讀和就學,"陪讀媽媽"既是年輕人實踐都市生活的必然現象,也客觀上加快了農村老年人自養秩序的形成。

微博的用戶大多數是中青年,從他們的視角看,經濟物質資源缺乏、精神慰藉缺乏、日常照料缺乏、各種病痛成為鄉村社會養老的普遍問題,而各種病痛則構成鄉村社會養老的突出問題。

客觀上,老年人群體中各種慢性病的流行是一個非常普遍的現象,醫療資源缺乏、不願意治療、不願意麻煩子女、缺乏有效的醫療治療途徑等是老年人群"各種病痛"普遍流行的重要原因。隨着鄉村社會預期壽命的延長,老年人群的生命歷程中,"病痛期"也在相應地快速延長。

而我們的田野調查表明,儘管以上列舉的問題都是養老問題的突出現象,但從普遍意義上看,只要老年人還有自理能力,最困擾他們的往往不是慢性病,而是經濟物質資源缺乏和精神慰藉缺乏。

客觀上,農村養老保障水平還比較低,其養老資源的來源還主要依賴於子代的贍養和自己的積蓄。

在初代老年人的生命歷程中,"養兒防老"還是一個基本的養老規則,其積蓄往往不多。但這些年來,家庭代際關係發生了極大的變化,一種以小孩養育為核心的家庭秩序已然形成,核心家庭的主要資源要集中於子女教育,這導致初代老年人所獲得的代際反饋不多,由此出現了養老困境。在大多數地區,只要有條件,老年人都會從事簡單勞動,如通過種菜、養雞、撈魚摸蝦等來補貼生活,提高自養能力。

在自養秩序下,老年人因獨居而產生的精神慰藉需求也比較高。看電視仍然是老年人的主要娛樂休閒方式。這幾年廣場舞在鄉村地區也有廣泛普及,有相當數量的老年人也通過跳廣場舞來休閒娛樂。而棋牌是最為傳統的休閒娛樂方式,很多鄉村地區的茶館、老年人活動中心都配備有棋牌室,也有利於老年人社交。

值得注意的是,隨着數字鄉村建設的推行,刷短視頻迅疾成為城鄉老年人的重要休閒娛樂方式。鄉村刷短視頻,男女老少皆流行。我們的調查發現,短視頻 app的使用佔據了人們大部分的娛樂時間,過年時小孩都窩在自己的房間刷視頻或者打遊戲,80多歲的一位長輩晚上10點多還躺在床上帶着老花鏡刷視頻。人們在過年走親戚時,閒聊之餘也在刷視頻。

老年人的真正危機在於步入高齡,尤其是無法自理、其日常照料陷入困境的時候。其核心在於,農村老年人普遍沒有辦法依靠自己的積蓄,通過市場化的方式來解決日常照料問題,而大多數農村地區的社會化養老並不發達,這導致老年人不得不依賴於子女。

目前初代老人基本上都有多子女,但哪怕如此,也面臨困境。有的家庭子女放棄工作專職來照顧老人,成本很高,家庭壓力較大。子女較多的老人,在誰付出更多的問題上還會引起家庭矛盾與爭吵,家庭關係變得尖銳和功利。

農村老人的自養秩序建立在老年人有生活自理能力,並且有一定的積蓄和代際支持的基礎上。而一旦喪失了這些條件,自養秩序便可能瓦解。有觀察發現,農村養老主要由三種類型構成,一是"自保式"養老。很多老年人背井離鄉在外務工多年,在完成家庭任務後存一些養老錢度日。

二是"自殺式"養老。少數老人遭子女嫌棄,生病後選擇了喝農藥自殺。

三是寄宿式養老,弟兄關係破裂導致部分老年夫妻只能分別跟着不同子女過生活,或是輪流在兒子家居住。年齡越是增加,疾病越是嚴重,後兩種養老方式就越是普遍。

中國農村的生活革命,已經滲透到了社會的毛細血管中,每一個群體都捲入其中。總體而言,農村生活革命改善了人們的生活物質條件,農民從匱乏社會進入了豐裕社會,人們的生活邏輯不再是為了生存而奮鬥,而是為了美好生活而追求。

在生活革命的過程中,消費主義和理性化進入人們的生活世界,不同群體面對這一遭遇時,處境並不相同。一部分優勢群體迅速適應了這一趨勢,踐行了都市化的生活方式,但更多的弱勢群體,則表現出驚慌失措、無所適從,生活方式危機在婚姻、家庭、養老等各個領域表現出來。

生活革命,呼喚新生活秩序。在這個光怪陸離的鄉村圖景中,我們還需要盡力去尋找一絲社會更加美好的可能性。

責任編輯: 方尋  來源:《南風窗》 轉載請註明作者、出處並保持完整。

本文網址:https://hk.aboluowang.com/2023/0311/187609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