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 > 史海鈎沉 > 正文

京張鐵路不為人知的亮點:讓後人讚嘆不已的資金運作

作者:
京張鐵路不光是第一條完全由中國人自主修建的鐵路,而且還是第一條沒有被國外資本控制的國有鐵路線,也是少有的決算低於預算的超大公共項目。這裏詹天佑固然居功至偉,袁世凱、胡燏棻、梁如浩巧妙騰挪於列強、朝廷與銀行之間的手腕,也是不可或缺。

詹天佑建設京張鐵路的事跡,說的人很多。毋庸置疑,這是中國工程技術在那個時代的奇蹟。其實,這條鐵路除了工程奇蹟之外,也創造了兩個小成就。一個是項目管理成就,以那個時候清政府的能力,能保證如此昂貴的一條線路順利竣工且沒耽誤過款項撥付,竣工後沒超預算,也屬於極難得的成就;另外一個小奇蹟,則是外交成就,屬於晚清時代少有的佔了洋人便宜的談判成果。

要說京張鐵路,先得說說京奉鐵路。

京奉鐵路的歷史很複雜。篇幅所限,簡短來說,這是一條從北京通到奉天的鐵路。不過在1907年之前,它還沒全線貫通,所以名字還叫做關內外鐵路。順便一說,那會兒它的北方終點站大家都熟悉,叫皇姑屯。

京奉鐵路雖然沒全線貫通,但已有路段已經可以投入運營,而且盈利效果不錯,一年輕輕鬆鬆兩百多萬兩利潤,而且逐年上漲。

當時的直隸總督袁世凱和關內外鐵路會辦胡燏棻一合計,覺得不如把這筆利潤拿出來,修一條去張家口的鐵路。其時張家口是華北皮貨貿易中心,又是京師北大門,修鐵路的需求非常緊迫。

京張鐵路立項的風聲傳出去之後,英國人先找上門來了。

關內外鐵路是清政府借英國人的錢修的,當時的還款計劃是,所有關內外鐵路的收入,要存入天津滙豐銀行,用於償還230萬磅的修路貸款——用現在的情況去比喻,就是工資卡與還貸卡合併成一個賬戶,工資前腳打進去,月供後腳就划走了。

英國人說,反正關內外鐵路的利潤捏在我手裏,一事不妨二主,你們乾脆把京張也包給我算了。

結果清政府還沒回信兒,俄國人先急了。

俄國人和英國人在中國北方競爭非常激烈,當初為爭搶關內外鐵路的借款權,兩國差點打出了狗腦子來,最後英國人還是技高一籌。這一次若讓約翰牛把京張鐵路也奪去,俄國勢力將受到極大遏制。

老毛子找到清政府,甩過一紙條約。原來早在1899年,兩國有過一個約定,北京向俄國邊境方向修建鐵路,要麼是中國自己籌辦,要麼讓俄國人承建,不許交給第三方。京張鐵路,顯然也在這個限定範圍內。

英國人也不示弱,甩出1902年續簽的《關內外鐵路交還以後章程》,裏面明確規定,現在路段八十英里之內的範圍,均由中國北方鐵路督辦大臣承修,不得轉讓給別人——看着好像很合理,其實英國人算準了中國沒實力修建,這個所謂的「承修」,只能委託列強來實現。而列強中最強的,舍日不落取誰呢?

弱國無外交,兩邊都是大哥,誰也得罪不起。俄國人和英國人吵了足足一年多,也沒吵出結果。

最後還是袁世凱出手,跟俄國人說:「你想要的是京張還是英國人吃癟?」俄國人說:「我全都要。」「如果非選一個呢?」「我得了京張,那不就是英國人吃癟嗎?」「不完全對!其實你想想,甭管誰拿到京張,只要不是英國人,他就算吃癟對吧?」「對!」(對話純屬虛構,不過當時電報往來大概也是這意思)

袁世凱又跑去英國人那邊,把對話又重複了一遍。

經過這一番折騰,袁世凱成功地讓英俄雙方意識到,他們的目的是不讓對方得逞,至於京張鐵路歸誰,反倒是次要了。

這事簡單了,我們大清自造自辦,你們誰也得不着,不就完了嗎?

無論是中英還是中俄的條約里,都有允許中國自行籌辦的字眼。他們覺得中國沒這能力,這條寫跟沒寫一樣。千算萬算,沒算到,袁世凱的夾帶里已經有了一個人選叫詹天佑……所以從法理上,中國自造鐵路完全無懈可擊。

袁世凱為了讓俄國人放心,又強調了兩點:「第一,我們建鐵路絕不用外國投資;第二,鐵路建成以後,也絕不拿出去抵押。」轉頭又跟英國人說:「我們建鐵路的錢,還是從天津滙豐銀行出,您放心。」

這麼左哄右勸,俄國人悻悻而退,英國人也心滿意足,通知天津滙豐銀行,等着清政府來提交貸款方案,準備放貸。

結果他們等來一個叫梁如浩的人。此人是第三批幼童赴美留學的成員,跟唐紹儀是同學,詹天佑的學弟。梁如浩是經營方面的絕頂高手,當初袁世凱把他派去接管關內外鐵路,他妙手一撥,幾個月下來,京奉鐵路登時扭虧為盈,一年下來竟然結餘一百八十萬兩,把袁世凱嚇了一跳。他還曾跟詹天佑聯手,四個月時間修成了從京城到清西陵的專線,震驚中外。

如果詹天佑是衝殺在前的韓信,梁如浩就是經營在後的蕭何。

梁如浩到了滙豐,把計劃一亮,英國才意識到上當了。袁世凱拍胸脯說的是從滙豐銀行出錢,可誰想到他玩了個文字遊戲。錢,確實是從滙豐銀行出不假,但卻根本不是貸款。

原來在京奉鐵路開始盈利之後,梁如浩跑去找滙豐銀行,說鐵路不能賺多少都用來還貸款呀,國家用度浩大,得有個比例才行。銀行自然是百般不情願,可梁如浩談判能力太強,談來談去,真被他給談出個方案:京奉鐵路每存入滙豐180萬兩利潤,北洋支應局可以提走50萬兩。

咱們可以這麼理解:比如清政府是個上班族,原來每月賺2000,全部用來還銀行貸款,現在工資漲到5000,跟銀行談了一下,每個月還3000,剩下2000我自己去網購點東西,改善一下個人生活。

基於這麼一個還款結構,滙豐銀行賬上的京奉鐵路利潤,有一定比例屬於清政府。清政府盯上的,是這一筆錢——這錢是從滙豐銀行出來的不假,但肯定沒法算成貸款,這是人家自己的錢,存在你銀行而已。

這一招瞞天過海,自然是梁如浩出的主意。他甚至得寸進尺,提出來一個新方案:從今往後,京奉鐵路的利潤,只要在賬上留夠六個月還貸本息,其他的錢都可以隨時提走。滙豐大驚,這怎麼成?太過分了。

可袁世凱這會兒已經跟英國公使說好了:「我們可是答應過俄國人不借國外資本。從滙豐走錢,已經是冒着違約風險讓你們佔便宜了。如果你們要不答應,我們只好轉頭去找俄國人了。」公使一盤算,我們的目的,是讓俄國人吃癟,其他都是小節,所以……大局為重吧!

滙豐沒辦法,只好捏着鼻子在這個框架下開始談。他們本來還稍微抵抗了一下,要求留夠一年還貸本息。可梁如浩談判太厲害了,最後楞是一步沒退,還是按照六個月來。

袁世凱、梁如浩借力打力,利用英、俄之間的矛盾,硬生生保住了京張的自主權,還搞來了足夠多的資本。

這時候,英國工程師金達完成了先期勘測,提交了一份京張鐵路的預算表,五百萬兩,四年可成。

根據這個預算表,袁世凱是這麼打算規劃的:每年從京奉線的盈餘里撥出一百萬來,四年正好四百萬。還有一百萬的缺口怎麼辦呢?從庚子賠款里想辦法。

一說庚子賠款,又是好大一篇文章。簡單來說,庚子年那會兒關內鐵路因亂被毀,英國人曾用這筆進款項墊撥修路款以及墊還了一部分賬款,這些錢應該在大賠款中予以扣除撥還,大約八十萬兩。

四百萬加八十萬兩,勉強達到預算額度了。

袁世凱又找了一圈,可巧朝鮮歸還了之前借中國的六十萬兩,他一番運作,也給調撥過來了,這回預算足夠了。

可總工程師詹天佑做事認真,親自去勘察了一圈,回來拉了一個新預算表:七百二十八萬六千六百兩。

袁世凱一口老血噴了出來,怎麼多出這麼多?詹天佑拿出一份詳細報告,開列得極其精準,很有說服力。可袁世凱一臉苦笑,我已經給朝廷報上去五百萬,你又漲這麼多數,上峰交代不過去軋,再減減,再減減,不能超過六百萬兩。

詹天佑犯了難,這都是必須的,實在減不下去啊。袁世凱把預算表看了又看,在梁如浩的提醒下想到一招。

他給朝廷上書,說我們把預算重新規劃了一下,一共是五百七十二萬四千一百六十兩,只比原來預估的多了七十二萬兩。說到這裏,袁世凱畫風一轉:「我們之前提交的五百萬兩預算,其實只是修路的費用,沒包括其他,比如機車購置和總務費用。」

又過了一陣,他再次上書,請旨添購機車,費用是一百一十三萬零五百兩;過了一陣,他又上書,說還有個總務費,是四十二萬七千二百兩。不過這筆錢不着急,可以等京張鐵路第一期運營之後,由盈利來填補。

袁世凱幹嘛這麼做呢?可以舉個類似的例子。

你老婆問你:「你買的這個switch多少錢啊?」你:「不貴,一千多!」老婆:「哦,那還挺值。」過兩天,你說:「那個switch啊,主機是一千多,但是還得配兩個手柄,一個得500。」又過兩天,你說:「還得配個接電視的卡座,還得500。」

大概就是這麼個操作手法,效果還不錯,別問我怎麼知道的。

袁世凱就這麼稀稀落落地一點點上奏,最終提給朝廷的總預算是:「七百二十九萬一千八百六十兩。」

因為列舉極為詳盡,都精確到了十位數,誰也挑不出來錯,這事就這麼通過了。

當然,對軍機大臣們可以用數字說服,對老佛爺不能用分析,得哄。這事是會辦胡燏棻搞定的,他去覲見慈禧太后時,沒說別的,特意渲染了從北京到張家口這一路的山勢,說這麼高的山,需要在八達嶺開鑿山洞,這費用可就大了去了。老太太一聽,喲,八達嶺,我知道,是夠險的,你們能在山上開個洞,厲害了。胡燏棻這麼一形象說明,慈禧登時就諒解了。

一番折騰之後,詹天佑總算可以放心開工了。

1905年7月7日,京張鐵路獲得了滙豐銀行的首筆撥款100萬兩。他們就手就轉存進滙豐了。沒辦法,人家利息高啊!工程上的錢可以慢慢扣除掉,剩下的居然還有3%的利息收入。

不過這麼好的事,只有第一年有。隨着工程規模越來越大,每年100萬兩已經不夠用了。袁世凱又追加到每年一百三十萬兩。

到了1906年,郵傳部成立,把京張項目給接手過去了,預算陡然變得緊張起來。1907年,郵傳部尚書岑春煊從俄國交還營口海關稅銀里淘出六十五萬兩,填進京張鐵路工程去,以購買鋼軌。1908年,京張鐵路每年費用已漲至163萬兩。郵傳部實在沒轍,先找度支部借了一百萬,不夠,又找到滙豐銀行,分兩次各貸了100萬兩。

不過郵傳部玩了一個心眼兒,貸這兩筆款子不寫明用途,也許會用在京張,也許會用在別處,這樣可以規避掉俄國人的騷擾。而且這筆貸款,將用鐵路建成後的盈利去還,所以主權上不存在抵押問題。

郵傳部就這麼東奔西走,到處求借,到了1909年9月京張鐵路順利竣工時,一共累計撥款七百三十七萬三千九百八十四兩(如果算上臨時增加的京門支線費用,正好八百萬兩。)

而詹天佑建成後提交的決算,是多少呢?根據他親自編寫的《京張鐵路工程紀略》,最終建設費用是六百九十三萬五千零八十六兩二錢零五厘六毫……我猜他骨子裏肯定是處女座。

為啥省了這麼多?因為這幾個人為了摳錢,真的是殫精竭慮。舉幾個小例子。比如梁如浩在做規劃時,把京張沿線的礦山,也歸到鐵路局範圍內,礦山出產盈利也計入經費範圍。再比如鐵路修到雞鳴驛,發現附近有個煤礦。詹天佑打了個報告給袁世凱,袁世凱立刻先把這個礦開了,開礦費用不算鐵路經費里,但京張線火車用煤不用再從唐山運過來。詹天佑對自己也極苛刻,甚至把電報費用、辦公費用和雜費都一減再減,減到什麼程度呢?最後整個決算下來,「雜支」部分只佔整個支出的0.04%——要知道,在同時代其他工程里,雜支所佔比例大概在5%-8%左右,因為這項支出太過零碎,難以統計與追蹤,是貪墨最好的掩護。

唯一可惜的是,詹天佑本來把主意打到運費上,說能不能出個章程,所有涉及京張鐵路項目的材料和人員,通過關內外鐵路運輸時都予以免費。梁如浩一臉苦笑:「老詹你放過我吧,英國人已經吃了個悶虧,再從這裏揩油,他們非把我吃了不可。」這事到底沒辦成,不然決算金額可能還會更低。

多餘的那一百多萬兩銀子,後來被朝廷弄去修了張庫和張綏鐵路。

所以京張鐵路不光是第一條完全由中國人自主修建的鐵路,而且還是第一條沒有被國外資本控制的國有鐵路線,也是少有的決算低於預算的超大公共項目。這裏詹天佑固然居功至偉,袁世凱、胡燏棻、梁如浩巧妙騰挪於列強、朝廷與銀行之間的手腕,也是不可或缺。

責任編輯: 東方白  來源:博客 轉載請註明作者、出處並保持完整。

本文網址:https://hk.aboluowang.com/2022/0510/174659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