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好意思,年底了各種忙,更新慢了,請大家包涵。
出的慢另外一個原因是,清末革命的劇本是多線並進的方式,類似於《兩桿大煙槍》那種,寫起來的確也比較費勁。
我儘量一次性多放出來一點,明天更新2.
正文開始
滿清的覆亡,是一個很讓歷史老師頭疼的問題,標準答案當然是:「武昌起義一聲炮響,革命黨人紛紛起義,宣統皇帝溥儀宣佈退位,大清國滅亡。」
問題來了。
「老師,為啥湖北打了一炮,北京皇帝就肯下台?洪秀全他們都在南京瘋狂打炮,咸豐卻好好的?」
「因為孫中山領導的革命黨們紛紛宣佈起義了。」
「那這些革命黨怎麼就能紛紛起義了,以前不都鎮壓的嗎?」
「有啊,袁世凱鎮壓的。」
「後來不就是袁世凱當了大總統嗎?」
「他是偷竊了孫中山先生革命勝利果實。」
「孫中山為啥這麼重要的東西都會被偷?不上鎖的嗎?」
「因為孫先生以大局為重,主動讓給了袁世凱。」
「國家又不是梨子,怎麼隨隨便便就讓了,他怎麼這麼沒輕沒重的?」
「……你出去……」
基本就是這個樣子。
反正這麼一搞,總給人一種「推翻滿清其實倒也沒那麼難,為啥這幫人居然搞了這麼久」的感覺。畢竟上一次推翻異族的時候,朱元璋徐達常遇春,各種猛人殺的血流成河才終於成功;大清朝居然這麼隨隨便便就放棄抵抗,簡直就是大boss硬不過三秒,讓人懷疑編劇偷工減料了。
現實情況當然不是這樣,所以我們今天聊聊這個事。還是老規矩,爭取看完後你就理解了清末格局。
01
為啥王朝能夠統治
要回答為啥一個王朝會覆亡,就得先回答為啥一個王朝能統治。當然,這本身又是個博士論文的話題,咱們只能簡單扯扯。
簡單來說,能統治,核心就在於國家還有「共識」,大家覺得你能統治下去。大部分的國民,或者至少大部分擁有資源的國民(比如士紳階級),覺得鎮壓造反的收益遠遠大於風險。
中國地盤大,天災人禍不斷,一般每隔幾年就會有人造反。比如著名「詩歌工廠廠長」乾隆當政的時候,這都還算康乾盛世呢,能進課本的造反就有1781年甘肅回亂,1787年台灣天地會造反,剛把位置轉給兒子嘉慶,馬上就是1796年白蓮教起義。至於那種小規模進不了史書的,簡直年年都有,可謂熱鬧非凡。
一般這種起義都活不了幾集,畢竟正常的年頭,當兵的覺得朝廷能給發餉,所以願意去打仗;當官的覺得能升官,所以願意去鎮壓;碼字兒的覺得瞎逼逼容易被砍頭,所以也不敢多說話。一來二去,全國的資源集中揍一個地方,造反成功的概率可想而知。
那政府怎麼樣才能表現出「老子還能混下去」的氣魄呢?其實剛才也看出來了,一般集中在兩個地方:武力和財力。
我們拿白蓮教起義舉例,這次造反一度聲勢浩大,席捲四川、陝西、河南、湖北,打的八旗軍焦頭爛額。但是嘉慶皇帝給了個漢族士紳可以搞地方武裝(也就是團練)的政策,起義慢慢也就被幹掉了。為啥呢?
一是中央軍勉強還能打。其實當時八旗軍已經比較搓了,八旗將領曾上疏嘉慶,建議最好漢人綠營別跟滿八旗部隊一起行軍,免得被看出馬腳,生出「不臣之心」,可見已經虛的一逼了。
但畢竟朝廷還有額勒登保這種看家底的滿族大將,也就是中央軍還沒徹底廢掉。話說回來,再爛的王朝,多多少少都會有點看家底的,就像諾基亞即便被蘋果毒打成那樣,人家賣賣專利還能活下去,一個道理。
所以,想造反的得掂量掂量,自己是不是真的能搞定中央軍。這方面來說,滿清一朝當年橫掃天下,甚至和俄國人練過,武德還是相當充沛的。
二來是有錢,乾隆一代剛過完盛世,家底還厚,能出的起錢。打仗要花錢,軍隊一出白銀滾滾;打完仗還是要花錢,功臣要獎勵、流民要安撫、地方團練要裁撤,沒有一個地方不是用錢砸的。鎮壓白蓮教起義最終花費白銀1.2億,雖說把康乾盛世攢下的錢敗了個乾淨,但畢竟還是搞定了。
所以,一般造反派還得掂量掂量,自己是不是能夠搞到這麼多錢,別被1.2億兩白銀砸死了。這為啥根據地很重要,能搞到足夠的資金是成功的關鍵。這裏有個極端的例子,抗戰的時候新四軍駐紮在安徽南邊,那地方窮的要的要命,池小魚多根本養不活他們。
結果張雲逸(開國後當了大將,跟粟裕算是一個級別的)投資了一家民營捲菸廠,搞出個「飛馬牌」香煙,居然一路賣到淪陷區,賺了不少軍火錢,搞的老張晚年對此非常驕傲,估計他放到今天也能搞出個風投公司來。
錢和槍這兩點一般大家都比較容易理解,但維持政權還有非常重要的一條,叫做「合法性」。這玩意兒就基本就是個玄學了,簡單說來,就是通過宣傳,「讓國民認可你這個皇帝,以及清醒認識到自己沒機會做皇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