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ramsci Antonio
意大利的職業革命家、意大利共產黨創始人安東尼奧·葛蘭西(Gramsci Antonio,1891~1937)為如何實現馬克思的美夢提出了一個驚人的理論:要摧毀西方的資本主義制度,必須先摧毀西方文化。他認為,馬克思預言的歐洲無產階級革命之所以沒有在歐洲戰爭中如期爆發,是因為西方文化和基督教糊弄了工人階級。大家都信上帝了,誰還想去造反,去殺人啊。怎麼辦呢?葛蘭西認為只有摧毀基督教,幹掉西方文化,推翻資本主義的革命才能爆發,共產主義才能實現。考慮到工人階級都快變成中產階級了,沒有鬧革命的動力了。今後的無產階級革命就甭指望工人了,而應由罪犯、婦女和激進少數派衝鋒陷陣。葛蘭西決定共產主義革命的新的戰場不應該是經濟領域而應該是文化領域,包括學校、教會、民間組織、文學、媒體、娛樂、科學和歷史等。這些領域必須被徹底改造。這,就是為什麼他的觀點被稱為「文化馬克思主義」。由於葛蘭西在文化馬克思主義方面的開創性的見解,他被後人稱為「文化馬克思主義的教父」。
那個時代的另一位馬克思主義者,葛蘭西的親密戰友,匈牙利共產黨人格奧爾格·盧卡奇( György Lukács)也有類似的想法。盧卡奇曾於1918年當過短命的匈牙利蘇維埃共和國的文化部長。在此期間盧卡奇意識到,如果家庭單位和性道德受到削弱,社會便會發生解體(He knew that if he could destroy the West’s traditional sexual morals, he would have taken a giant step toward destroying Western culture itself.)在擔任文化部長期間,盧卡奇實施了一項專注於這兩個目標的政策,他給它加上了「文化恐怖主義」(cultural terrorism)的標題。該政策的主要內容是以兒童思想為目標,通過宣講活動鼓勵他們揶揄和拒斥基督教倫理。在這些活動中,兒童們被呈上色情圖片,並被教導隨意的性行為,也就是亂性、濫交。盧卡奇的高論得到了葛蘭西的賞識,兩人交流後一拍即合。就這樣,文化馬克思主義應運而生了。這兩位一直到今天都被公認為文化馬克思主義的創始人、奠基人。
György Lukács
文化馬克思主義理論的發展和完善
作為意大利共產黨的創始人,儘管安東尼奧·葛蘭西曾與當時的議員、後來的法西斯頭子貝尼托·墨索里尼(Benito Mussolini)在議會中密切合作,尤其是在對於斯大林的批評上他們情投意合,但在意大利法西斯政權於1922年上台後,葛蘭西被視為對國家穩定的嚴重威脅,於是在1926把這位共產黨領袖以」企圖破壞意大利國家「為罪名關進了烏斯蒂卡的監獄島。硬漢葛蘭西在獄中沒有閒着,他奮筆疾書,完他成了巨著《獄中札記》(Prison Notebooks of Antonio Gramsci)。那本書裏面最鮮明的一個概念就是所謂的「文化霸權」(Cultural hegemony)。文化霸權是指通過意識形態或文化手段維持的統治或統治,即社會的主導意識形態反映了統治階級的信仰和利益。葛蘭西認為,通過諸如學校,教堂,法院和媒體等社會機構傳播意識形態(信念,假設和價值觀),可以讓被統治者認同統治者的統治。因此,誰控制了這些機構誰就控制着整個社會。葛蘭西以此解釋為什麼馬克思預言的工人領導的革命為什麼沒有實現。葛蘭西認為,資本主義的主導地位不僅僅是階級結構及其對工人的剝削,而且更是文化。馬克思沒有對意識形態的力量給予足夠的重視,以至於西方社會的文化阻礙了無產階級的起義。葛蘭西在1929年至1935年間撰寫的論文《知識分子》中描述了意識形態通過宗教和教育等機構再現社會結構的力量。他認為,通常被視為社會生活的獨立觀察者的社會知識分子實際上已經融入了特權階層,並享有很高的聲望。因此,他們充當統治階級的「代表」,教導和鼓勵人們遵循統治階級建立的規範和規則。文化霸權說明了使西方文明成為現實的各種因素,從而阻止了共產主義革命。關鍵是要繼續「階級戰爭」,但同時要從內部破壞這些因素。這些因素是:基督教,權威,性約束,個人的責任,遺傳性,法,真相,家庭,愛國主義與民族團結,社區,保守主義,語言,傳統。葛蘭西認為,媒體和學術界必須發佈「反霸權」的信息,破壞和摧毀西方文化!
安東尼奧·葛蘭西的理想是宏大的,構思是極富創意的,但他的一生卻是坎坷的、悲壯的。被囚禁了8年後他終獲出獄,不久他就英年早逝,告別塵世的喧囂,到他祖師爺馬克思那裏報到去了。歐洲的一顆巨星隕落。
格奧爾格·盧卡奇的腦瓜子沒那麼死板。二戰期間他躲在老東家莫斯科吃瓜。二戰結束後他回到了已是蘇聯附庸國的匈牙利。充滿諷刺意味的是,1956年發生了著名的「匈牙利反革命暴亂」,而這個馬克思主義領袖居然是那場反革命暴亂的領導人之一,大水沖龍王廟啊!好在這傢伙命大,沒跟匈牙利反革命事件的頭目納吉·伊姆雷(Imre Nagy)那樣被蘇軍法庭秘密處死,一直活到1971年。
葛蘭西和盧卡奇提出文化馬克思主義,這只是該理論的草創階段。他們提出了問題卻沒有提出具體的解決問題的辦法。把文化馬克思主義進行系統性的闡述並全面發展的,主要是一個名叫「法蘭克福學派」(Frankfurt School of Social Research, Institut für Sozialforschung)的功勞。
The Frankfurt School of Critical Theorists
法蘭克福學派的起源可以追溯到1923年。那一年激進的匈牙利馬克思主義者格奧爾格·盧卡奇受邀在德國法蘭克福主持為期一周的馬克思主義研討會。他的那個獨創性的見解使與會者深受啟發和鼓舞,學者們一鼓作氣建立了以莫斯科馬克思恩格斯研究所為藍本的馬克思主義思想庫和研究中心。該中心最初的名字就是「馬克思主義研究所」。但考慮到馬克思的名譽不是很好,很多人討厭馬克思。於是這幫人選擇了一個比較不露骨,低調一些的名稱:「社會研究所」。這,就是日後在歐美和全世界如雷貫耳、影響卓著的法蘭克福學派。研究所一開始的負責人是Carl Grünberg,但不久後他重病纏身。那個機構在1930年之前可以說是碌碌無為,成果寥寥。1930年麥克斯·霍克海默(Max Horkheimer)成為那個機構的頭後,四處招兵買馬,網羅了當時歐洲知名的馬克思主義者,把那個機構變成了一個兵強馬壯、貨真價實的馬克思主義研究團隊(「The Institute began as a Marxist study group」),在那之後可以說是碩果纍纍,震撼世界。
Max Horkheimer
法蘭克福學派的核心方法論就是他們提出的」批判理論「(「Critical Theory」)。按照他們自己的解釋,批判理論是通過揭露制度和文化中的霸權對畸形社會(如奴役、不平等、壓迫等)的製造和複製,以期啟蒙人的自覺、反抗的意識和能力,以獲得自由、解放的理論。
一句話:尋找和製造人與人之間的矛盾,挑起仇恨,批判和摧毀西方資本主義世界的一切。通過彌補馬克思主義的不足的方法來實現馬克思推翻資本主義社會、實現共產主義的目的。與原教旨馬克思主義不同的是,文化成為「批判理論」研究的重心而不是經濟。
受盧卡奇和葛蘭西的啟發和影響,法蘭克福學派認為,應該把馬克思主義從政治和經濟理論轉化為文化術語了,也就是重構馬克思主義的邏輯與方法以使之適應二十世紀的資本主義。他們認為老馬他雖貴為天才但也一樣犯了低級錯誤,輕視了文化在所謂「上層建築」中的作用。而文化不僅僅是社會上層建築的一部分,而且應該是一個獨立且非常重要的變量。如果只着眼於經濟基礎,整天盯着五斗米打餿主意,指望工人階級鬧革命,這特麼扯淡!工人階級早就頹廢成中產階級也就是小資產階級了,還能指望他們?有多遠滾多遠去!
既然連工人老大哥都不行了,那還能指望誰領導共產主義革命呢?這個問題在西方馬克思主義學派中扯蛋了幾十年都沒有理想的答案。終於在20世紀50年代,一個法蘭克福派的重炮手,號稱「法蘭克福學派的第一代表人物」的赫伯特·馬爾庫塞(Herbert Marcuse,1898-1979)對此問題做出了響亮的回答:
一個由黑人、學生、女權主義婦女和同性戀者組成的聯盟,將是承當埋葬資本主義、實現共產主義的主力軍(「a coalition of blacks, students, feminist women and homosexuals.」)。
馬爾庫塞同志厲害不?
馬爾庫塞的理論是盧卡奇的文化激進主義同弗洛伊德精神分析的拼接,最終產品就是成熟的完整的文化馬克思主義。
這個文化馬克思主義,如今在美國以「多元文化主義」(」multiculturalism」)和「政治正確」著稱著稱。
哈哈哈,各位老鐵找到了這兩個詞的出處了吧!看出名堂了沒?對了,馬爾庫塞30年代隨着法蘭克福學派一起撤到了美國,1940年移民美國。
Herbert Marcuse
文化馬克思主義在美國風生水起
在法蘭克福學派創建不到十年的光景他們就遇到了一個強大的對手。
這就是「德國國家社會主義工人黨」(German Nationalsozialistische Deutsche Arbeiterpartei)。
簡稱納粹(Nationalsozialistische)。
法蘭克福社會研究所搖身一變,成了哥倫比亞社會研究所,這一股禍水被引來了美國。
我很奇怪,法蘭克福學派是在1934年被踢出德國的,當時他們幹嘛不直接去無產階級革命的大本營蘇聯避難反而逃到資產階級大本營美國呢?當時納粹和蘇聯的關係好得很呢,有誰不准他們去嗎?
上個世紀50年代初,多數的法蘭克福學派成員回到了德國,然而馬爾庫塞卻留了下來。他先後在哥倫比亞大學和哈佛大學從事理論研究,成果卓著,以至於到了60年代,他成為美國新左派(New Left)的理論大師、鼻祖,你也可以說他就是美國左派的張春橋哈。和老馬、老列一樣,這傢伙也是個暴力狂。1965年他發表了一篇題為」壓制寬容」("Repressive Tolerance")的論文,提出一個新觀點:資本主義民主制可能具有極權主義的一面(capitalist democracies can have totalitarian aspects)。他主張一種不能容忍壓制性(即右翼)政治運動的寬容形式(「he advocates a form of tolerance that is intolerant of repressive(namely right-wing) political movements」)。他最響亮的一句名言就是「寬容就意味着對右邊運動的不寬容,對左邊運動的寬容。」(「Liberating tolerance, then, would mean intolerance against movements from the right, and toleration of movements from the left.」)。換在今天的意思就是:對ANTIFA和BLM的暴力行動要寬容,而對保守派就決不可以。就這一席話當年激怒了好多保守派學者,這不是要把右翼保守派斬盡殺絕嗎?由於他的一系列暴力革命學說太扎眼,就連很多溫和左派都不稀飯他的主張。
The United States in1968
當年馬爾庫塞活着的時候,他的夢想只是僅限於夢中,一個也沒有實現。如今他的許多美夢都被後人實現,他對美國的影響在他死後的幾十年一一實現了。例如前面提到的馬爾庫塞的得意門生之一學術界稱之為"little c communist,"的Angela Davis,正在成為BLM的有力支持者之一。馬爾庫塞的那句「寬容就意味着對右邊運動的不寬容,對左邊運動的寬容」正在成為ANTIFA的座右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