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 > 飲食文化 > 正文

花椒,生薑,大蒜,蔥,這四樣常見的調味,原來這樣用才是正確的

蔥、姜、蒜、椒,這四樣調味料,是我們日常最常用的配料。

而且這四樣對人體是十分有益的,正確食用的分量卻很少人知道。

今天小編帶大家一起探討下。

肉類多放花椒

花椒是土生土場的中國原產香料,味辛、性熱,有芳香健胃、溫中散寒、除濕止痛、殺蟲解毒、止癢解腥的功效。

花椒氣味芳香,能促進唾液分泌,增加食慾。還能使血管擴張,從而起到降低血壓的作用。

花椒也可以用作中藥,有溫中行氣、逐寒、止痛、殺蟲等功效。治胃腹冷痛、嘔吐、泄瀉、血吸蟲、蛔蟲等症。除此之外,服食花椒水還能驅除寄生蟲。

燒肉時宜多放一些花椒,有助暖作用,牛肉、羊肉更應多放。

魚類多放姜

生薑又稱「食物中的阿司匹林」,因為生薑里含有姜酚,在抑制血小板聚集的作用上,和阿司匹林相差無幾,可以預防心血管疾病。別名有姜根、百辣雲、勾裝指、因地辛、炎涼小子、鮮生薑、蜜炙姜。姜的根莖(乾薑)、栓皮(姜皮)、葉(姜葉)均可入藥。生薑在中醫藥學裏具有發散、止嘔、止咳等功效。

古話說,「早上吃薑勝過參湯,晚上吃薑等於砒霜」。雖然晚上吃薑並不真像砒霜一樣有劇毒,但這句話道出了一個養生的真理:早上要吃熱性的食物,而晚上吃熱性食物則對身體有害,應吃一些涼性的食物。

姜對關節疼痛、腫脹、發炎及牙痛等也有一定效果。還可有清胃、促進腸內蠕動、降低膽固醇、治療噁心嘔吐、抗病毒感冒、稀釋血液和減輕風濕病等多種功能。

魚腥氣大,性寒,食之不當會產生嘔吐症狀。生薑既可緩和魚的寒性,又可解腥味。做時多放姜,可以幫助消化。

貝類多放蔥

蔥起源於半寒地帶,喜冷涼不耐炎熱。原產自中國,中國各地廣泛栽培,國外也有栽培。作蔬菜食用,鱗莖和種子亦入藥。含有蛋白質、脂肪、糖類、維生素A、B、C以及鈣、鐵、鎂等多種營養元素,對痢疾桿菌、葡萄球菌及皮膚真菌等都有抑制作用,可增強人體免疫力,預防呼吸道及腸道傳染病流行。

大蔥,中國種植歷史悠久,早在《詩經》中就有關於大蔥種植的記載——有瑲蔥珩。不僅僅能夠緩解貝類(如螺、蚌、蟹等)的寒性,而且還能夠抵抗過敏。

不少人食用貝類後會產生過敏性咳嗽、腹痛等症,烹調時就應多放一些大蔥,避免過敏反應。

蔥里提煉出的蔥素還有舒張血管的作用,有助於防治高血壓

更為重要的是蔥白能有效分解蛋白質,在烹飪含蛋白質和脂肪多的食物時,加上蔥就可減少膽固醇在血管壁上的沉積,起到預防動脈粥樣硬化,降低血脂、血糖和血壓的作用。

禽肉多放蒜

大蒜呈扁球形或短圓錐形,外面有灰白色或淡棕色膜質鱗皮,剝去鱗葉,內有6~10個蒜瓣,輪生於花莖的周圍,莖基部盤狀,生有多數鬚根。每一蒜瓣外包薄膜,剝去薄膜,即見白色、肥厚多汁的鱗片。有濃烈的蒜辣氣,味辛辣。有刺激性氣味,可食用或供調味,亦可入藥。地下鱗莖分瓣,按皮色不同分為紫皮種和白皮種。大蒜是秦漢時從西域傳入中國,經人工栽培繁育,具有抗癌功效,深受大眾喜食。同時以超強的殺菌能力聞名,是一種天然「抗生素」。因為其含有一種叫蒜氨酸的獨有物質,進入血液後會轉換為大蒜素。

這種大蒜素即使被稀釋仍能殺死大腸桿菌、痢疾桿菌、葡萄球菌等多種病菌。蒜能夠提味。烹調雞、鴨、鵝肉的時候宜多放蒜,這樣使肉更香更好吃,也不會因為消化不良而瀉肚子。

儘管大蒜對防病治病有諸多好處,但建議每天生吃大蒜不要超過4瓣,且不能空腹食用。

而且陰虛火旺,並患有胃炎、胃潰瘍、十二指腸潰瘍、腎炎、心臟病和便秘者最好不要生食大蒜。

冬季是感冒的多發季節,英國一項為期12周涉及164名健康成年參試者的新研究發現,服用大蒜補劑和安慰劑的兩組參試者發生感冒的病例分別為24例和64例。原因在於,大蒜中的大蒜素可刺激白細胞生長,增強人體抗炎能力,冬天建議可以適量吃點大蒜。

另外冬天的建議早吃熱,晚吃涼。

早餐可以吃大米、麵包、饅頭等主食,喝咖啡、牛奶、熱巧克力等飲料,它們都能暖身提神。

中午就可以吃牛肉、雞肉、羊肉等熱性的肉類,以及韭菜洋蔥、香蔥、大蒜等蔬菜,幫助下午精神抖擻。如果喜歡麻辣火鍋、烤肉等味重辛辣的食物,不妨在中午的時候吃。

到了傍晚就不要再喝濃茶和咖啡了,而應該吃一些百合小米粥、蓮子羹、雜糧粥等。

晚餐要清淡,牛羊肉、煎炸食品、辛辣厚味的食物就不要碰了。肉類以魚肉為佳,豬肉也不錯;再搭配蘑菇、豆腐、白菜、蘿蔔、油菜、芹菜等性涼、安神的食物,能幫助身體排出廢物,去除疲勞。

責任編輯: 宋雲  來源:湯老頭 轉載請註明作者、出處並保持完整。

本文網址:https://hk.aboluowang.com/2023/0920/1956379.html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