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 > 網聞 > 正文

2000萬知青,85%如今都是低消費群體

知青們絕大多數都是工人階層。而工人階層,無論「國有」的還是「集體」的,正承受着中國「改革」負面的巨大壓力。不直接承受這壓力,不能完全體會究竟什麼叫時代「陣痛」。

整代而言,知青們屬於當今城市裏的低消費群體。

因為,他們絕大多數都是工人階層。而工人階層,無論「國有」的還是「集體」的,正承受着中國「改革」負面的巨大壓力。不直接承受這壓力,不能完全體會究竟什麼叫時代「陣痛」。

世人看到知青中出了些名人,出了些幹部,則就錯誤地認為,知青一代很「出息」。有不少人據此得出更錯誤的結論,仿佛知青整代地壟斷着中國的優越行業了。

其實,所謂知青中的名人,無非指幾個作家,「一小撮」文藝從業者,以及二三個新時代的較成功的商人,加上一切成了科長、處長乃至局長的人;

加上一切受過高等教育,出國留學過,並學有所成歸國謀求個人事業發展的人,總數肯定在百分之十五以內。

這些人常常被社會賦予知青代表性或自言「我們知青一代」如何如何。比如我以前也愛自我標榜這一種可笑的不切實際的感覺。

而百分之十五比之於百分之八十五,就「代」的運況來說,是沒有資格的。百分之八十五的返城知青如今的運況,決定了他們只能是城市裏的低消費群體。

目前的「下崗」失業者中,相當一部分是他們。即將「下崗」、失業的人中,註定了有更多的他們。所幸尚未「下崗」,尚未失業的他們中,十之七八是中國城市中最低的工資收入者。

比上一代,舊體制曾許諾的微小福利,正漸漸地從他們身上化為烏有,使他們瞻前顧後兩茫茫。

比下一代,由於自身知識資本和技能資本的先天弱勢,在「改革」帶來的競爭機會中力不從心,往往迅遭淘汰。

由於已做了父母,錢對於他們比以往任何時期,甚至比是知青的時期更重要了。面對刺激消費的種種廣告,他們不能不窘數錢鈔。

即使他們目前的運況好上幾倍,也不太會成為一味兒向高消費「看齊」的群體,而仍將是非常理性的消費群體。

這乃因為,他們中大多數是當年拉扯着父母的破衣襟長大的。後來自己又經歷過幾乎同樣的艱苦生活。

他們對於物質的要求太容易達到心理滿足了。他們早已變成了從意識本能上拒絕高消費的人,變成了意識本能上的「樸素人」。

一個當代青年,如果中了一百萬彩券,他會怎樣呢?

想必,首先會買輛車。接着,對家宅進行豪華裝修。然後,用幾身名牌衣着徹底改觀自己的社會形象……

而返城知青中的某人,則也許會低頭瞧着百萬彩券陷入尋思:

我有了一百萬就真的應該買輛小汽車麼?

我真的需要把家裝修得像三星級賓館客房麼?

一身名牌的我一定就比現在衣着普通的我更讓不認識我的人另眼相看更讓熟悉我的人覺得親近麼?……

這種消費意識的差別,是「代溝」之一種。知青一代與次一代之間的「代溝」,在許多方面,比他們與上一代人之間的「代溝」更顯明。

在消費意識方面,尤其顯明地體現出上一代人陋物自珍、能將就、善湊合的「基因」特徵。

無論廣告怎樣慫恿和誘惑,普遍的他們,都是不太敢超前消費賒貸消費的,仿佛視此等消費方式是誆人自殺的陷阱。

他們是城市中令商家大搖其頭無可奈何的消費群體。商家有千條妙計,他們自有一定之規。

當然,那百分之十五中,也不乏消費意識非常貴族的人。但我們循他們的消費意識覓他們從前的自我,定會頓悟——原來他們小時候的生活水平就比較貴族,或接近准貴族。

他們如今的貴族式的消費,其實也體現着另一種「基因」的特徵。他們或她們當年的下鄉,僅僅意味着是落難。

與大多數知青之間過去的共性本就極少,今天的反差自然更大。

責任編輯: 夏雨荷  來源:老魚講古 轉載請註明作者、出處並保持完整。

本文網址:https://hk.aboluowang.com/2023/0428/189504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