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上最全20句養生打油詩,看一遍年輕十歲。
忍不住發給大家共享,建議保存。
2天背下來,能頂半個老中醫!
1 吃
吃米帶糠,吃菜帶幫。
粗糧和菜幫中,含有豐富的膳食纖維。
具有促消化、增食慾,維持神經系統正常功能的作用。
能夠吸收大量水分,促進腸蠕動,有利於排便,
並能吸附腸腔內的某些有害物質,排出體外。
臭魚爛蝦,索命冤家。
魚蝦比肉類,更容易變質。
腐敗後產生氨類物質,容易產生異味。
即使加熱後,有毒物質也不能去除。
一定不能吃,當心食物中毒,危及生命。
冷勿冰齒,熱勿灼唇。
食道黏膜又薄又軟,容易受到冷熱刺激。
過冷、過燙、粗糙的食物,都會使其發生破損、潰爛、出血。
男不離韭,女不離藕。
從中醫角度來講,男為陽,女為陰。
男子多表現為陽氣虛的病症,女子多表現為陰血虧的病症。
韭菜具有溫補腎陽、溫中行氣、止汗固澀等功能。
藕能開胃清熱,滋陰養顏,預防內出血。
男人要多吃韭菜,女人要多吃蓮藕,這樣對身體健康有好處。
一把蔬菜,一把豆,一個雞蛋加點兒肉,五穀雜糧都吃夠。
《黃帝內經》講:「五穀為養,五畜為益,五果為助,五菜為充。」
五穀雜糧、蔬菜肉類,能為人體提供最基本的養分。
餐後再吃些水果,更有助於補充維生素和膳食纖維。
2 穿
食服常溫,一體皆春。
《黃帝內經》講:「傷於濕者,下先受之。」
寒濕入內,容易傷人體下半身的關節。
導致下肢發涼、麻木、疼痛,甚至破潰、發黑、壞死。
比如老寒腿,就是腿沉、腿涼、腿腫脹、腿發困等。
應格外注意關節防寒,不穿短裙、短褲,不露膝、腳踝。
若是關節覺得冷,可以給自己加個護膝,或者將雙手搓熱覆在關節上。
頭部宜冷,足部宜熱。
中醫認為:頭為諸陽之會,是全身最不怕冷的地方。
頭部過於保暖,非常容易上火,如眼睛紅腫、長口瘡、悶痘痘等。
腳是距離心臟最遠的部位,現血液循環路線最長。
人的正常體溫一般在36.5~37℃,而趾尖溫度有時只有25℃。
寒從腳下起,要格外注意保暖。
若要身體安,三分飢和寒。
孫思邈《千金方》中說:「不可暖衣,暖衣則令筋骨緩弱。」
穿衣戴帽,不要過於暖和。
捂得太嚴實,身體會被「慣壞」。
最佳狀態是七分暖、三分寒,才能增強抵抗力。
3 睡
夏不睡石,秋不睡板。
室外露天的石凳石墩,表面看似乾燥。
經日曬蒸騰,便會向外散發潮氣。
人在上面睡着了,可能誘發風濕,關節炎等病。
春不露臍,冬不蒙頭。
肚臍眼又稱神闕穴,是人體的長壽大穴。
天再暖和,睡覺也一定要蓋好肚臍,避免腸胃感冒。
蒙頭睡覺,容易引起呼吸困難。
棉被中二氧化碳濃度高,會導致大腦缺氧,對智力危害極大。
白天多動,夜裏少夢。
睡覺前做劇烈運動,會導致大腦興奮,影響睡眠質量。
可以在飯後一小時,至進行散步、慢跑、瑜伽等。
這類舒緩的運動,有助於改善睡眠質量。
夜裏磨牙,肚裏蟲爬。
中醫認為,寐中嚼牙,其病可分為內因、外因。
外因多為感觸風寒,內因有心胃火熱、飲食積滯、蛔蟲。
可以定期吃點打蟲藥,避免腸道寄生蟲。
枕頭不選對,越睡人越累。
人的頸椎是有弧度的,枕頭高度以8~12厘米為宜。
枕頭太低,流入大腦的血液過多,醒來容易浮腫。
枕頭過高,頸椎失去支撐,睡醒時脖子容易酸痛。
4 洗
飽不洗頭,餓不洗澡。
人在飯前飯後,血壓、血糖容易產生波動。
剛吃完飯就洗頭,血壓波動較大,容易發生意外。
如果是低血糖,體質較弱的人,飯前洗澡則有暈厥的風險。
汗水沒落,冷水莫澆。
人在出汗時嗎,毛孔張開、血管舒張。
冷水一衝,人的毛孔迅速閉合,熱量無法排出。
時間久了,人就容易生病。
等汗消下去,用溫水洗淨,人才能真正感覺到涼爽。
睡前洗腳,勝吃補藥。
乾隆皇帝長壽,養生講究「晚間一盆湯」。
「一盆湯」就是泡腳水,水溫40攝氏度左右即可。
盆中加入厚朴、防風、獨活等中藥,抵禦濕寒之氣。
每晚睡前泡一下,能起到溫通經脈,活血散寒的作用。
5 動
聞雞起舞,床不可貪。
古人云:「常動,則筋骨疏,氣脈舒。」
每天早起半小時,到戶外呼吸清晨最清新的空氣。
舒展一下四肢,讓身心達到最健康的狀態。
練拳舞劍;莫怕嚴寒。
老話說:冬練三九,夏練三伏。
人只有運動起來,才能身體好、少生病。
極端天氣里,一般是以站樁、打坐這些靜功為主。
調節自己體內的氣機,讓氣血去濡養五臟。
在室內做好通風的情況下,也可以打打太極、慢走散步。
大步走,小步跑。
世上最好的運動方式,就是快走。
每天多走路,吐故納新的同時,讓筋骨得到舒展。
不講究場地,也不用特殊的器械,就能達到良好的健身效果。
齒常叩,舌常轉,生津開胃齒固堅。
中醫認為:「五臟生五液,腎生唾、脾生涎。」
腎為先天之本,脾為後天之本,富集五臟精華。
唾液為脾腎所化,古代稱為「長壽酒」。
每天叩齒、轉舌,吞咽津液,有助於健康長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