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 > 健康養生 > 正文

70%的慢性疾病是「餓」出來的,鐵、鋅、維生素...一個都不能少

人到中年,最不願意做的事情就是:體檢!

隨便一個檢查項目,都能被醫生嚇出一身冷汗:

隨着新陳代謝變慢,

慢性病也成為中年人跨不過去的坎兒...

不到一年的時間,便可以從微胖界跨入肥胖界;

輕微脂肪肝迅猛發育;

最重要的是:還會發生營養不良!

這一點,就不服了,一日三餐,頓頓不落,無肉不歡,宵夜動輒便是燒烤火鍋小龍蝦。眼神里略過一絲絲擔憂,害怕自己營養過剩,營養不良是什麼情況?!

「吃得太好」背後的營養危機

在我們的意識里,肥胖、營養過剩這些問題都是因為「吃得太好」。其實呢,「吃得太好」帶來的問題,跟我們想像中的完全不一樣,有時候,「吃得太好」反而會導致營養不良。

你不知道的「隱性飢餓」

聯合國糧食及農業組織公佈的一項數據顯示:全球現有約20億人正遭受「隱性飢餓」的困擾,而我國約佔3億人。沒想到,在物質條件突飛猛進的今天,我們眼裏的「營養過剩」,竟是假象,「隱性飢餓」已成為威脅人類健康的一大難題。

那麼,不禁有人問了,「隱性飢餓」到底是什麼呢?

所謂「隱性飢餓」,是指機體由於營養不平衡或者缺乏某種維生素及人體必需的礦物質,同時又存在其他營養成分過度攝入,從而產生隱蔽性營養需求的飢餓症狀。

簡單理解就是,人們為滿足健康生活需求,不僅需要碳水化合物、脂類、蛋白質等大量營養素,還需要鐵、鋅、硒、碘等16種礦物元素,以及維生素A維生素E、葉酸等13種維生素,而維生素和礦物質不足,一時是難以察覺的,但如果人體長期缺乏某種維生素及必需的礦物質,或同時又存在其他營養成分過度攝入的狀況,就會出現各種健康問題,甚至導致疾病。

「哪些人」容易隱性飢餓?

看了「隱性飢餓」的概念,便很容易找到易隱性飢餓的人群,一般來說對營養需求量大的、維生素礦物質等營養元素補充較困難的人群比較容易中招。

營養需求量較大的人群

成長期的兒童、青少年和孕期、哺乳期婦女,他們對營養素的需求量較大,因此日常需要補充得更多。在補充的過程中,便容易出現某一營養物質過剩的情況,同時,由於吸收和個體差異,導致部分營養物質缺乏,繼而產生「隱性飢餓」。

飲食習慣較差的人群

偏食、挑食、用零食替代正餐或者減肥節食的人,這部分人難以從正常的一日三餐中獲取足夠的營養物質。

營養物質吸收較差的人群

營養物質吸收較差的人群分為兩類:

一類為老年人,隨着年紀增長,牙齒脫落、人體腸胃退化等一系列問題,導致老年人對營養元素的消化和吸收能力下降,導致「隱性飢餓」發生。

另一類為腸胃病患者,厭食、嘔吐、腹瀉等症狀,導致這類人群對營養元素的吸收不足,繼而造成某些營養元素缺失,造成「隱性飢餓」。

最常見的「隱性飢餓」有哪些?

現代醫學發現:70%的慢性疾病包括糖尿病、心血管疾病、癌症、肥胖症等都與人體營養元素攝取的不均衡有關。

最常見的「隱性飢餓」包括:缺鐵、鋅和各種維生素、礦物質。

缺鐵:貧血

鐵是幫助體內製造紅血球細胞的重要元素,鐵的缺乏會導致血紅細胞減少,攜氧能力降低,人體的抵抗力也會變弱。

人體缺鐵時最容易誘發缺鐵性貧血,數據顯示:我國每5人里就有1人貧血,而缺鐵性貧血可使孩子的平均智商低5~8。

營養建議:

建議日常飲食適當多補充紅肉、堅果、深色蔬菜、雞蛋等,同時可補充維生素C促進鐵質吸收利用。

缺鋅:免疫力下降,影響生長發育

鋅是重要的生命元素。參與體內各種酶、激素的合成活動,保證機體正常的新陳代謝,促進智力發育、增強人體免疫力。

身體長期缺鋅可引起味覺及食慾變差,身體攝取營養的功能降低,從而影響身體發育;還會導致傷口和潰瘍的癒合速度變慢。

營養建議:

日常飲食注意粗細搭配,牡蠣、核桃、小麥中都含有較多鋅元素,可以適量補充。

缺各種維生素

人體對維生素的需求,不必多少,想必大家也都有所耳聞,缺乏不同種類的維生素,更是會造成不一樣的身體健康隱患▼

該如何應對「隱性飢餓」危機?

「隱性飢餓」危機看似比較嚴重,但是防範起來,也相對簡單,做到膳食合理、營養均衡是關鍵。當然,還有以下幾點,需要特別注意:

各取所需

人體之間的基因差異導致不同個體對營養素吸收和代謝的相關調控基因存在差異,基因上的位點差異可能影響相關代謝酶活並進一步影響個體對營養素的需求。基因指導飲食已成為科學膳食的一個指導方向,可以更合理地調整飲食結構,並預防慢病發生。

當然了,鑑於人們生活環境和生活習慣不同,需要補充的營養素也有所差異。因此,在補充身體營養物質之前,不妨深入了解一下身體對不同營養物質的代謝能力,以及身體缺乏哪些營養物質,做到知己知彼,合理補充。

注意合理的烹調方式

蔬菜選擇先洗後切;

多用清炒、蒸煮、涼拌的低溫烹調方式;

這樣可以最大限度減少水溶性維生素的流失,保存食物營養,且少油少鹽,對「三高」人群來說,是值得學習和借鑑的飲食方式。

 

責任編輯: 宋雲  來源:辣媽愛健康 轉載請註明作者、出處並保持完整。

本文網址:https://hk.aboluowang.com/2023/0324/1881203.html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