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 > 健康養生 > 正文

總喜歡在睡前玩手機的人,不用多久,就可能會「落下」4個毛病

吳阿姨在退休之後來到城裏幫兒子帶小孫子,在照顧孩子這件事上她十分盡心盡力,對於自己也要求很高。所以長期處於壓力較大的狀態下,這讓她出現了失眠的症狀。

每當晚上睡不着覺時,她就會拿起來手機刷一刷解悶,經常一刷就是幾個小時,連燈也不開。

一段時間後,她突然出現了眼睛脹痛、視物模糊的症狀,且還一直流淚、畏光。

去醫院檢查後發現她的左眼視力僅有0.06、右眼0.04,其中左眼的眼壓高達50mmHg,確診為雙眼閉角型青光眼,需要立即進行手術治療。

在了解吳阿姨的過往史後,醫生告知她每天晚上關燈刷手機,很可能是誘發青光眼的元兇。

一、研究發現:睡前玩手機8分鐘,興奮1小時

美國一家睡眠評估平台對2000餘人進行了睡眠數據調查,結果發現其中有78%的受試者有報復性睡眠拖延症,玩完手機後的平均入睡時間需要1小時。

報復性睡眠拖延症是指拖延睡眠去做一些不重要的事情,表明受試者對於工作和生活的平衡性非常差。

該研究最後發現,感光視神經細胞只要受到藍光刺激約8min,就能讓身體持續興奮,時間>1小時,導致生物鐘紊亂。

另外,研究還指出,在睡前玩手機可能會降低快速眼動期佔總睡眠百分比的14%,使用後的入睡至少需要1小時時間。

正常情況下,人在入睡之後眼球幾乎不會活動,這個期間屬於非快速眼動睡眠期,在大約一小時或一個半小時後眼球會開始來回活動,這個時期被稱之為快速眼動睡眠期,持續時間在10-15分鐘左右。

二、長期睡前玩手機,可能讓你「傷痕累累」

有傳言說睡前玩手機會「折壽」,這個說法是真的嗎?這手機到底還能不能玩了?

醫大眼科醫院防盲辦主任邵彥表示,這個說法並沒有科學依據。想要證明某一種行為的確會對人體造成傷害,需要大量的研究進行佐證,脫離了劑量和時間這些前提,盲目得出結論都是不科學的。

雖說睡前玩手機不至於折壽,但這幾個傷害卻是真的。

1、傷眼

睡前刷手機會導致睫狀肌受到影響,人可以看遠看近都是睫狀肌調節起的作用。

長期近距離看手機,會導致睫狀肌功能下降,進而出現眼疲勞,且容易誘發視物模糊等症狀出現。一些喜歡關燈看手機的人,還容易導致黃斑區受到刺激,可能會誘發青光眼、老年性黃斑病變等發生,這些疾病的致盲率都很高。

2、傷害皮膚、變醜

手機屏幕放射出的藍光比紫外線波長更長,所以更容易滲入到皮膚深層,繼而引起細胞DNA氧化損傷,導致膠原蛋白、彈性蛋白的合成減少,容易引起皮膚粗糙、毛孔變大。且藍光會導致皮膚變得暗沉,促進自由基生成,讓皮膚老化的速度加快。因此,睡前長期玩手機可能讓你「變醜」。

3、容易偏頭痛

當你看手機時,眼球會接收很多視覺信號,這些信號會帶來一些衝擊,同時也會給大腦帶來較強的刺激。

另外,手機屏幕發出的藍光也容易讓大腦處於興奮狀態,繼而讓大腦無法進入到休息模式。大腦長期處於刺激狀態下,發生失眠、多夢、偏頭痛的幾率會顯著增加。

4、導致關節病變

在低頭玩手機的時候,會給頸椎帶來較大的負擔,長期如此會導致頸椎正常彎曲度受影響,誘發退行性改變出現。

且刷手機的時候手指會一直重複、高強度的活動,肌腱與腱鞘過度摩擦容易誘發損傷性炎症,繼而引起活動受限、關節疼痛以及腫脹等症狀出現。

三、睡前想要玩手機,注意5點減輕危害

睡前最好還是不要玩手機為宜,但如若改不掉這個習慣的話,則要注意這幾件事,減輕對身體可能造成的傷害。

1、時長

玩手機的時長自然是越短越好,建議每次控制在20分鐘以內。在過程中要注意經常活動身體,如動動脖子、肩膀,可以做一些聳肩、扭脖子以及甩手的活動,緩解肩頸的壓力。

2、姿勢

不建議玩手機採取趴着或側躺的姿勢,長期低頭也同樣不推薦。最佳的玩手機姿勢應該是將手機放置在與眼睛同一高度的位置,與視線齊平。仰臥是相對推薦的姿勢,對於頸椎的壓力也會小一些。

3、屏幕角度

玩手機的時候要注意不要將屏幕直接正對着眼睛,最好向下傾斜45°為宜,同時屏幕要距離眼睛30~50cm。

4、可開啟護眼模式

建議玩手機的時候可以開啟護眼模式,對於緩解眼部疲勞、預防藍光對褪黑素分泌抑制有一定幫助。

5、晚上玩手機別關燈

晚上玩手機的時候一定不要關燈,關燈玩手機容易加重視疲勞,且會引起眼部酸脹、視力下降等問題。另外,關燈玩手機會導致眼部瞳孔散大,增加青光眼等致盲性較高疾病的發生風險。

手機是現代人都離不開的一個工具,手機給我們帶來了智能化的改變,但同樣也帶來了一些潛在隱患。

如果長期沉迷手機,對眼部、頸椎、生理等都存在危害。因此,在玩手機的時候我們要科學使用,娛樂的同時也要控制時長。所以,看完這篇文章,就放下手機,讓眼睛休息一下吧~

責任編輯: 宋雲  來源:39健康轉載請註明作者、出處並保持完整。

本文網址:https://hk.aboluowang.com/2023/0218/1868381.html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