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 > 飲食文化 > 正文

明天立春,又叫咬春,咬這些就對了!

明日立春,「立」即開始之意,它位居二十四節氣之首,意味着春天的前奏即將奏響,萬物復甦,新一年四季輪迴起始。‍

古時起,立春就是農耕社會裏最重要的節日之一,許多地方舉行隆重的迎春儀式,祈求來年豐收。各種食俗也應運而生,吃春餅,吃蘿蔔,吃時蔬,因此又有了「咬春」的說法,以食物的鮮味來感受春意。

春餅是最能代表立春的食物,也是中國人最直接歡迎春天的方式。它起源於春盤,現在主要盛行於北方一代。最初名為「五辛盤」,內盛了五種香辛蔬菜:大蒜、小蒜、韭菜、芫荽、蕓薹,因為古人發現干吃的味道太刺激辛辣,索性就用餅卷着吃。

唐朝起,食用春盤就成為流行,除了滿足口腹之慾,更以食餅制菜並相互饋贈為樂。到了明清時期,春餅化身街頭的熱門小吃,袁枚曾評論它「薄如禪翼,大若茶盆,柔潤絕倫。」‍‍‍‍

春餅的餅大有講究,得用燙麵,熱水做出來的麵皮口感筋道,很有嚼勁。麵皮分兩種,一種是蒸出來,薄潤透亮,稱為「筋餅」,另一種是烙出來的,吃上去偏厚實,帶着一絲煙火氣。

配菜很有講究,老北京人吃春餅少不了豆芽、粉絲、韭菜、肉絲一起炒的「合菜」。至於肉菜醬肉、熏雞、熏鴨,都要去「盒子鋪」買。取餅卷菜,大快朵頤,即使一張白餅都能吃出很多花樣。

老北京人吃春餅還有一個原則:得有頭有尾,春餅里加羊角蔥絲蘸甜麵醬,上合子菜一卷,從一頭吃到另一頭,有頭有尾,寓意合家歡樂。

東北吃春餅的配菜就更為隨性些,因為寒冷的天氣,新鮮蔬菜的選擇較少,一般就炒個酸菜土豆絲,再攤盤大醬炒雞蛋。原本乾巴無味的白餅,裹着滿滿當當的餡料後,不油不膩,充盈着滿足。

放眼長江以南,春卷則是另一「咬春」代表,它最早出現於南宋吳自牧的《夢粱錄》一書,該書中曾提到過"薄皮春卷"和"子母春卷"這兩種春卷。也有傳言說春卷是春餅演化而來。‍‍‍‍‍‍‍‍

它也被稱為春蠶,《歲時廣記》中有記載「京師富貴人家造面蠶,以肉或素做餡……名曰探官蠶。又因立春日做此,故又稱探春蠶。」‍

「春到人間一卷之」,和春餅的製作方法不同,需要將面和成濕面,才能攤出一張薄如蟬翼的春卷皮。不過現在大家都喜歡直接從市場上買,新鮮出鍋的春卷皮,先把它一張張撕開,再包入炒完後放涼的餡料,下鍋炸至金黃,趁熱吃,一口爽脆。

如今,春卷的內餡也因地而異,像上海人偏愛黃芽菜、肉絲、筍絲組合的三絲春卷,吃的時候配醋或辣醬油,別有一番風味。‍‍‍‍‍‍‍‍‍‍‍‍‍‍‍‍

還有象徵春天的薺菜春卷,新鮮的薺菜洗淨,切碎後和肉糜混在一起,炒熟後包進春卷,入寬油炸至金黃酥脆,咬上一口,汁水四溢,薺菜的清香融化在口腔,皆是春天的鮮味。‍‍‍‍‍‍‍‍‍‍‍‍‍‍‍‍‍‍‍‍‍‍‍‍‍‍‍‍‍‍‍‍‍‍‍‍‍‍‍‍‍‍‍‍‍‍‍‍‍‍‍‍‍‍‍‍‍‍‍‍‍

也有甜口春卷,嗜甜的無錫人把吃甜貫徹到底,把薺菜和豬板油組合在一起,吃上去又是另一種風味。‍

一到立春,很多專屬於春天的蔬菜就開始登場了,春筍、韭菜、薺菜、馬蘭頭,既承載着春天的希冀,又能給人們帶來所需的維生素和營養。‍‍

立春天氣往往乍暖還寒,這和人體正在生發的陽氣相悖,易形成肝火內郁,所以應食用一些能祛散陰寒、散發五臟之氣的蔬菜,像韭菜、蘿蔔等。

在《燕京歲時記》中記載:「是日,富家多食春餅,婦女等多買蘿蔔而食之,曰『咬春』。謂可以卻春困也。」

北方人在立春這天會吃蘿蔔,不僅為了消除春困,也是取「春生之意」,一口蘿蔔既能通氣,還能保佑整年「路路通」。在天津,人們還覺得吃蘿蔔有增強生育機能的功效。

現在也不拘泥於干啃蘿蔔,蘿蔔可以切薄片、切成細絲、做餡等多種形式,做法多種多樣,京津一帶和山東的習俗是生吃囫圇蘿蔔。

深究北方人立春愛吃蘿蔔的原因,其中還有地理上的因素。北方蘿蔔栽培歷史悠久,而且有很多優良品種,所以蘿蔔是北方冬、春季節的主要蔬菜,每家每戶都會大量儲藏。一口脆生生的蘿蔔,正應和「咬春」之意。

俗話說「春寒還料峭,春韭入菜來。」有「起陽草」之稱的韭菜,性溫,有補腎補陽的作用。初春早韭是不可多得的健康蔬食。‍‍‍

而且立春前後的韭菜,湛青碧綠、水靈鮮嫩,是大自然賦予的絕佳鮮貨。‍

除了經典的韭菜盒子,韭菜是博愛型的萬能食材,葷素兩相宜,酸甜爽口的馬蹄炒春韭、鮮上加鮮的韭菜炒螺螄,不管搭配雞蛋、肉類或海鮮,美味都翻倍,還可增強脾胃之氣,有益肝功能。‍‍‍‍‍

韭菜很早也被用於祭祀,在潮汕,傳統的韭菜粿是重大節令祭祖的必吃食物,切碎的韭菜包入晶瑩剔透的粿皮內,上鍋一蒸,香氣四溢,入口香甜,又帶着糯勁。也可油炸,口感酥脆,更令人心動。

浙江溫州|煨春

煨春,即吃春茶,這種食俗流行於浙江溫州一帶。舊時,溫州人的春茶很講究,最早時的做法是:將朱欒(柚的一種)碎切,搭配白豆或黑豆,放在茶中食飲。

後又改用紅豆(方言「豆」與「大」同音)、紅棗、柑橘(「柑」與「官」「橘」與「吉」同音)、桂花(「桂」與「貴」同音),取其大吉大利、升官富貴之意。再與紅糖同煮,煨得爛熟。

春茶煨好後,飲前需要先敬家中的六神祖先,然後再和家人分食。家裏的長輩認為吃了春茶,會明目益智,增強陽氣。

廣東湛江|艾籺

在廣東湛江等地,立春都會吃一種叫做艾籺的傳統食物,外表看上去和青團相像,都是用艾葉製作的。

田艾經過反覆的洗、淨、搓之後,加入黃糖用慢火熬,熬至變成墨綠色的漿糊,再和入糯米粉,使勁搓到田艾均勻。直至粉團搓到彈手柔韌、形狀易捏,才能手工包製。做完後得用籺印壓扣成圓形福字或桃形,不僅充滿春日的氣息,也表達着人們對新年風調雨順、人壽谷豐的美好祈願。

和青團一樣,艾籺的口味有甜有咸。最傳統的是花生芝麻的組合,天然艾草的清香和芝麻的濃郁混合在一起。口感很獨特,吃過一次便很難忘卻。

除了「咬春」,民間還有「打春」的習俗,其實就是擊打用泥土塑造的春牛,擊打後的碎片被人們帶回家中,視為吉祥之物。‍‍‍‍‍‍‍‍‍‍‍‍

責任編輯: 宋雲  來源:美食台 轉載請註明作者、出處並保持完整。

本文網址:https://hk.aboluowang.com/2023/0203/1862656.html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