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 > 健康養生 > 正文

牛津大學教授中風後回憶:中風時身體不是自己的 像在看恐怖電影!

導致中國居民死亡的第一大原因是什麼?

癌症?意外傷害?都不是……

2019年發表在國際權威醫學期刊《柳葉刀》上的研究《1990-2017年中國及其各省的死亡率、發病率和危險因素分析》,分析了1990年到2017年中國34個省份地區(包括港澳台)居民的死亡原因,結果顯示:中國人目前的第一大死亡原因——中風!

2018年10月,國家衛生健康委腦防委發佈《中國腦卒中防治報告(2018)》顯示,我國每12秒就有一人發生中風(腦卒中),每21秒就有一人死於中風。中風是我國成年人致死和致殘的第一位原因!

所以不難發現,即使沒有致死,中風後也會嚴重影響患者生活質量,引起巨大的痛苦。

專家中風後回憶:對中風帶來的痛苦所知甚少!

Udo Kischka教授曾是牛津大學臨床神經科學系的腦損傷康復顧問,幫助過很多中風患者。但當自己中風後,他坦言自己對這種疾病帶給患者的痛苦所知甚少。他將自己的這段經歷在權威醫學期刊《柳葉刀》上進行了分享。

3年前,62歲的Udo Kischka教授在一次跑步時,感到右腦疼痛,左半邊身子有輕微的無力感和知覺喪失。他意識到自己中風了,靠本能支撐着回到家中,甚至沒有告訴妻子自己發生了什麼,而是繼續在辦公桌前工作。事後他回憶起來,表示自己的做法並不理智,因為一旦發現這種情況,應該立即就醫。

第二天早上醒來,他發現自己躺在地板上,半邊身體癱瘓,一隻眼睛看不清。他不記得自己是怎麼跌倒的。他無法動彈,也無法喊叫。幾個小時後,妻子將他送到醫院。

1、身體不是自己的,像在看恐怖電影

影像學檢查顯示,Udo Kischka教授的大腦右側基底神經節區域有大量顱內出血。剛入院時,他的情況並不嚴重,甚至可以和同事探討自己的病情。他預判自己的左側肢體雖然出現功能障礙,但仍會有知覺。結果發現左側肢體仿佛不再是他身體的一部分,完全失去了感知。

經過一系列診斷和評估,他接受了藥物治療。最初的幾天他幾乎在昏睡中度過,即使在有限的記憶里,他也分不清自己和他人的動作,以及身體和周圍的環境。

而中風對視力的影響也超出他本身對疾病的認知。他認為中風一般只是導致一側眼睛看東西模糊,但實際上他看到一個令人不安、邊緣呈紅色鋸齒狀的黑洞,當看人的面孔時,半張臉消失在這個「黑洞」中,就像恐怖電影裏的人物。

2、強烈的焦慮感、持續的疼痛和疲勞

除了身體的感受,還會有強烈的焦慮感。他總是擔心自己會從床上、輪椅上摔下來,有關中風的記憶不斷在腦海中重複,他變得過度警覺,充滿恐懼、焦慮。

康復期間,他回到了曾經擔任顧問的康復中心。工作期間,他曾經告訴中風病人,康復期將經歷一系列的起起落落。然而當他患病後發現,低谷比他以為的更多,要不斷「從頭再來」。由於中風後許多功能出現衰退,康復過程極度漫長,困難也非常多,曾讓他和家人意志消沉。

康復期簡單的活動就能讓他耗盡精力,比如,住院後期他曾有一次短暫回家的機會,他做好了各項準備,到了該出發的關頭,卻因為太累而睡過了頭。

當經過漫長的康復訓練,終於可以試着站立甚至慢慢走幾步時,他的身體又開始疼痛。雖然失去了觸覺,但他仍然有痛感,而且比中風前更強烈。持續的疼痛讓他筋疲力盡,疲勞加劇,疼痛還會讓他無法入睡,再加上嘈雜的外部環境,完全限制了他的康復。

除此之外,讓他感到的驚奇的是,中風雖然會導致語言功能下降,但他卻常喋喋不休地說個不停,而且不聽別人說什麼;或者出現情緒不穩定,病理性哭泣的情況。

要想不中風,做到這幾點

在由中華預防醫學會會長、中國工程院院士王隴德等編著的《中國腦卒中防治報告2018》中指出,中風(腦卒中)的危險因素主要有8個,分別是:

1、高血壓

2、房顫

3、吸煙

4、高血脂

5、糖尿病

6、很少體育活動

7、超重或肥胖

8、卒中家族史

這8個危險因素中,如果有3個以上,就屬於中風(腦卒中)高危人群!②

但其實,以上8個危險因素中,多數是可以預防的,主要做到3點:

1、控制慢性病

據2016年《中國心血管病報告數據(2016)》顯示,高血壓患病人數約為2.7億,但高血壓知曉率為46.5%,也就是說,一半以上高血壓患者不知道自己患有高血壓。

其實不僅僅是高血壓,糖尿病高血脂等慢性病知曉率同樣不高。據2015年中國居民營養與慢性病狀況報告顯示,我國18歲及以上居民糖尿病患病率為9.7%,患者人數約1億。而糖尿病的知曉率僅36.1%,也就是說,只有不到四成的人知道自己患有糖尿病。

而已經確診的人,有很大一部分人寧願相信醋泡黑豆,蔥頭泡紅酒等不靠譜的偏方降壓降脂,也不願意按時服用降壓降脂藥物。

空軍軍醫大學西京醫院神經內科主任趙鋼2012年5月在健康時報刊文中指出,患有高血壓的人腦卒中發病機會可高於正常人6倍,如合併糖尿病,危險性升高至8倍。還有腦血管畸形,腦動脈硬化,腦動脈瘤等均與腦卒中密切相關,有這類危險因素的人,應注意控制血壓在一個穩定、安全的範圍內。同時可考慮用手術或非手術方法治療血管病變。

2、戒煙戒酒

2019年4月,《柳葉刀》發表了北京大學、中國醫學科學院和牛津大學合作的研究論文,這項覆蓋中國50多萬成年人,跟蹤隨訪10年的研究發現:隨着飲酒量的增加,血壓水平和腦卒中發病風險持續增加。平均每日飲酒量每增加40g,腦卒中發生風險上升35%。如果當前男性人群均不飲酒,可預防8%的缺血性腦卒中和16%的出血性腦卒中發生。

而吸煙不僅會增加本人的患病風險,還會影響其他人,芬蘭研究人員對一組被動吸煙的芬蘭兒童進行了實驗研究發現:與父母不吸煙的情況相比,一方或雙方父母吸煙的孩子在成年後發生頸動脈硬化的風險更大。而頸動脈硬化被認為是腦卒中及心血管疾病風險增加的標誌之一。

3、保持運動、控制體重

哈佛大學公共衛生學院的研究人員一項最新發表在《Stroke》(卒中)雜誌上的研究中,對大量女性進行了隨訪和分析,發現只要做出3種生活方式的改變:減重、戒煙和每天運動至少半小時,可顯著降低中風風險。

研究顯示,在沒有任何干預措施的情況下,26年隨訪中,志願者中風的發生率約為4.7%。如果能夠做到非飲食干預的這3種措施,發生中風的相對風險降低25%,缺血性中風風險可下降約36%!

一般用體重指數(BMI)來衡量成人是否肥胖,BMI=體重(kg)/身高2(M2)。一般來說,當BMI>25時則為超重,多餘的脂肪會包裹在心臟和內臟周圍。所以控制體重,主要是將BMI控制在標準範圍內。

此外,世界衛生組織建議,成人最好每周至少從事150分鐘的中等強度身體活動,或75分鐘的高強度身體活動,低於這個標準的人即被認為是身體活動不足。有基礎性疾病的患者,建議遵醫囑進行運動與康復。

責任編輯: 王和  來源:健康時報 轉載請註明作者、出處並保持完整。

本文網址:https://hk.aboluowang.com/2020/0714/1476947.html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