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 > 史海鈎沉 > 正文

明末能夠挽帝國者僅此一人 非袁崇煥

明朝末年,內外交困,帝國風雨飄搖。內有李自成張獻忠、高迎祥等率領的農民軍此起彼伏的起義,外有努爾哈赤及其繼任者皇太極的咄咄逼人。再加上連年大旱,民不聊生,此時就連崇禎自己也深知江山難保,經常無奈的感慨明王朝的江山將要斷送在他的手中。也虧得此時湧現出幾位優秀的軍事將領,他們內外出擊,一定程度上也起到了為大明續命得作用。而要說誰最有可能挽救帝國,那只有孫承宗一人而已。

明末少師、文華殿大學士、薊遼總督孫文忠公承宗畫像(圖源:孫承宗網上紀念館)

孫承宗,明末最優秀的戰略家。注意,不是軍事家。事實上,孫承宗親上戰場殺敵的機會不多,這也非他所長。作為一位戰略家,孫承宗最擅長的是判斷和規劃,從長遠發展的角度去謀劃大明的出路。此外,孫承宗在朝中威信極高,他是明光宗朱常洛的老師,而朱常洛即位近一個月就去世了,孫承宗繼續當了新皇帝也就是天啟皇帝的老師。天啟在歷史上也是很有意思的一位皇帝,他不愛朝政,一心鑽研木工,可以說是一位天才木匠。他在外期間,朝廷中奸邪輩出,一片混亂。大名鼎鼎的九千歲魏忠賢便是在此時掌握大權排除異己的。至於孫承宗,天啟對他待以師禮,始終非常信任,因而魏忠賢雖然百般努力卻也沒能真正的傷及孫承宗。

天啟二年(公元1622年),孫承宗到達山海關。此時他官拜兵部尚書兼東閣大學士。遼東經略王在晉提出要在山海關外的八里舖築一座新城,再調兵四萬駐守新城,彼此相互照應。孫承宗一眼就看到了這個防衛計劃得致命漏洞。新舊城間僅隔八里,新舊城間方圓八里之內共有八萬多守軍,如此密度,別說打仗,新城一旦失守,四萬敗軍根本無法撤進山海關。而關前佈置的地雷絆馬坑也勢必全都招呼到自家身上。按此方案,山海關必失,京城再無險可守。王在晉的方案遭到否決,孫承宗採納了袁崇煥的意見,駐守寧遠,修城練兵,屯田備戰。隨着寧遠城守的日漸鞏固,明軍防線不斷延伸。天啟五年(1625年)夏,孫承宗遣將分據錦州、松山、杏山、石屯及大小凌河各城。這樣,自寧遠又向前推進二百里,從而形成了以寧遠為中心的寧錦防線。加上山海關,著名的關寧錦防線就此形成,清軍再也沒能越過此防線。

孫承宗一手提拔和培養了袁崇煥,力保東北不失。直到崇禎二年(1629年),皇太極率軍十萬繞過關寧防線,沿遼西進入蒙古,攻陷遵化。此時北京無險可守。袁崇煥趕忙率軍回援。之後的事情大家都知道,袁崇煥一路追而不擊,後金軍沿路燒殺搶奪,民怨四起。回京之後,袁崇煥被下獄,孫承宗再度出山主持大局,化解危機。

崇禎十一年(1638年),清軍進攻高陽。76歲高齡的孫承宗率領全家及高陽民眾奮起反抗,城破之後,多爾袞親自來勸降。孫承宗拒絕之後自盡而死,以身殉國。而其全家的四十餘人戰死,滿門忠烈。

清代史官修著的《明史》中對孫承宗及其後人單獨列傳,這在整個明朝是絕無僅有的,由此也可見他的地位之高影響之大。其中有一段「夫攻不足者守有餘,度彼之才,恢復固未易言,令專任之,猶足以慎固封守」。意思是如果讓孫承宗守護江山,就算沒法恢復之前失去的地方,固守現有的地盤還是可以的。從現在的眼光來看,明朝的氣運確實已經走到盡頭,覆滅其實是早晚的事,就算真的讓孫承宗來守也未必真的就可以改變。不過以他的能力和策略,清軍想統一全國至少還要推遲十年,孫承宗苦心經營的關寧防線直到最後也是橫亘在八旗軍前的一道無法攀越的險阻。而孫承宗是毫無爭議的民族英雄,他的功績和忠烈值得後人永遠銘記。

責任編輯: 東方白  來源:每日頭條 轉載請註明作者、出處並保持完整。

本文網址:https://hk.aboluowang.com/2016/0912/80201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