評論 > 言論 > 正文

站在盜竊和美中對抗最前線,華為的迷思與真相

—美中對抗最前線:華為的迷思與真相

2018年3月22日,美國總統川普簽署備忘錄,表示將根據特別301報告,對中國進口商品課徵額外關稅,宣告發動貿易戰,徹底扭轉了日後世界局勢的發展。4月16日,美國商務部宣佈中興通訊(ZTE)因違反美國對伊朗出口禁令而遭受制裁,僅僅過了不到一個月,5月9日,中興便發佈公告,「主要經營活動已無法進行」,而宣告對美制裁投降。

2019年5月15日,華為及70家子公司也被美國列入「實體清單」,但是這一次不同。當中興被制裁一個月就宣告公司停擺,華為卻在美國多年制裁後,依舊是全球最大電信製造商,並於2023年繼續推出Mate60系列手機;今年更因為華為利用第三方獲得台積電代工的人工智能(AI)晶片,而使得美國將禁令延伸至台積電不得供應7奈米製程以下的AI晶片給任何中國企業。

華為就是美中科技對抗的本身

華為一直是美中科技對抗的最前線,它不僅是中國最重要的科技公司,也是美國與西方盟友圍堵最力的企業。在美中的晶片戰爭中,美國前國務卿龐佩奧(Mike Pompeo)曾經週遊列國要求封鎖華為5G, 中共領導人更是罕見帶華為高層出訪,成為一帶一路基礎建設的核心企業。中國甚至不惜成本投資華為成立半導體園區,涵蓋半導體上下游完整產業鏈,企圖突破美國的技術封鎖。華為不僅是美中科技對抗的象徵,它就是美中科技對抗的本身。

與此同時,對於華為的爭辯也達到最高點。華為的神話在台灣親中的中天、寰宇頻道以近乎轟炸的方式每日歌頌,在抗中的媒體中則是國安危機的代表。甚至在部分台灣商學院的教科書中,對於華為的成就也多所讚揚,讚美其自主研發的技術突破,讚美其華人企業文化的優良,也讚美其企業經營的創新。在商業雜誌中,華為由員工百分之百持股的創舉令人激賞,其所帶來的高額員工分紅令人艷羨。有人以此論證華為實在是百分之百的私人企業,與中國國家體制毫無關聯,有些人則言之鑿鑿任正非的人民解放軍人及中國共產黨黨員身份,以及中國對於電信業的高度管制,讓華為從一開始就不可能是純私人企業。

真是令人疑惑,一個對於美中科技對抗如此關鍵的企業,卻環繞如此多的謎團與爭議,連公司是私人所有或國家所有都充滿爭議。有鑑於此,我們希望在這篇文章中,針對這些關於華為的迷思與爭議加以介紹。我們根據現有可以公開獲得的資料,爬梳出華為企業的真實面貌,對於缺乏證據的部分則不做過多臆測,希望有助於讀者理解華為的本質,讓日後對於華為的討論能夠在這些基礎上擺脫市井流言的泥沼,而大步向前。

華為是一個深具兩面性的企業。提到華為的技術發展,就不能只提到自主研發與合資研發的部分,而忽略其技術剽竊。提到華為的管理,卻又不能只提及任正非強調的毛澤東思想與軍國主義的狼性,而忽略全面引進西方管理的經驗。

加拿大北電的破產與華為的剽竊有關

提到華為的技術發展,就不能不提及加拿大的傳奇企業北方電訊公司(北電;Northern Telecom, Nortel),這是比華為抄襲思科(Cisco)與T-Mobile更重要的事件。「思科」(Cisco)於2003年控告華為抄襲軟件,而且自己的路由器操作手冊,被華為一字不漏地全部抄下來,連錯誤(bug)都照抄不誤。同時,華為員工竊取T-Mobile手機測試機械人Tappy的軟件及參數,並試圖偷竊其零組件。這都是被美國法院認證的技術竊盜案件,但是華為對北電的抄襲,才真正令人眼界大開。

1994年年底,北電準備慶祝創立一百周年。這家位於加拿大蒙特利爾的公司,從銷售火災警報器及電話相關用品做起,已經成為全球電信設備巨頭,當時年營收88.7億美元,全球員工數達57,000人,擁有數千項專利,華為起家的數位電話交換機就是北電在1979年發明的。北電曾佔加拿大多倫多股市40%市值,比台積電佔台股市值37%還略高,可以說北電就是加拿大的「護國神山」。

但是這樣強大的北電,卻在2009年宣告破產。北電破產的原因很多,包括管理階層的失敗、.com泡沫破裂、因成功導致的自大心態、停止創新等因素,但是其中還有一個重要的原因:華為的剽竊。

中國自1973年起,文革時期由軍方管理的電話系統,重新回歸到民間手中。但是面對如何整合各省自行其是的電信系統,仍感到頭疼不已。北電自1972年就進入中國,1988年和一家中國公司成立合資企業,生產數位電話交換機。北電的技術在中國擴散,和中國合資工廠很快就將供應鏈本地化,由本土零件商取代自北電進口的交換機零件。

1994年北電慶祝百年誕辰時,雖然中國無論是固定電話或是流動電話的比例,都相距西方國家甚多,但中國電信市場的高速增長率卻令西方電信業者垂涎。當年中國增加了1000萬條電話線路和93萬名流動電話的新用戶,所有西方企業都競逐這塊大餅。北電當時和美國的AT&T競爭一個與中國政府合資的機會。北京政府巧妙利用競爭態勢取得技術,兩家公司除了競相招待來訪的中國國務院副總理鄒家華,北電更是使出混身解數獲得合資機會,不過代價是北電同意在北京設立一個研發中心,成為第一個這麼做的西方供應商,並且在上海設立一座半導體工廠。天真的北電董事長麥唐納(Arthur MacDonald)解釋:「中國拿市場通路和市場佔有率來交換技術移轉,我們將致力於幫助他們做到這點。」

在政府的扶植下,華為取得了其首批產品所需要的關鍵知識

那麼華為當時在做什麼?成立不久的華為組成了數百名研究人員的研發團隊,才剛推出自主產品,卻苦苦掙扎於破產邊緣。希爾曼(Jonathan Hillman)在《中國網絡圈套》為我們提供了更多細節。華為在1992年贏得人民解放軍的一筆合約。人民解放軍急於為它全國第一的電信網絡尋找設備,華為雖然沒有提供此設備的技術專長,但人民解放軍派遣它旗下大學及研究機構的25名高級研究員前來協助。在政府的扶植下,華為取得了發展其首批產品所需要的關鍵知識。

責任編輯: 李廣松  來源:思想坦克 轉載請註明作者、出處並保持完整。

本文網址:https://hk.aboluowang.com/2024/1212/214354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