誒,小王去哪了?我們一起去體檢,我都檢查完了,他怎麼還沒出來?
我剛碰到他了,他說還有一項骨密度。
骨質疏鬆不是上了歲數才會得嘛?年輕人怕啥...
安安,骨質疏鬆並非老年人的「專屬」,年輕人也有患骨質疏鬆的風險。
骨質疏鬆是中老年人常見的骨骼疾病,是導致骨折的主要原因之一。數據顯示,骨質疏鬆症已成為我國50歲以上人群的重要健康問題。因此隨着年齡的增加,骨密度測定也成為體檢中建議增加的一項檢查項目。
但骨質疏鬆並非老年人的「專屬」,年輕人也有患骨質疏鬆的風險。
什麼是骨質疏鬆?
骨質疏鬆常見於50歲以上的人群,是以骨強度受損為特徵的一種骨骼疾病,它會導致骨的脆性增加,從而增加骨折的危險性。其中,骨強度包括骨量(骨密度)和骨質量兩個方面。如果出現骨質疏鬆,骨頭會由原來的「密密麻麻」變得稀疏。
骨質疏鬆分為三大類,第一大類是原發性骨質疏鬆,主要是老年人因為增齡導致的骨質疏鬆,以及女性絕經以後的骨質疏鬆。
第二類是繼發性骨質疏鬆,繼發性可以理解為各種病因導致的骨質疏鬆,例如風濕免疫科疾病、內分泌系統疾病等引起的骨質疏鬆。
第三類是特發性骨質疏鬆,多見於青少年脊柱側彎患者或懷孕、哺乳期的女性,這類骨質疏鬆的原因多半有遺傳因素參與。
但需要注意的是,骨質疏鬆是慢性病,不是老年病。有些年輕人也會出現骨質疏鬆,因此這種疾病並不是老年人的特有疾病。但如果年輕人出現骨質疏鬆問題,這時他的年齡屬於不尋常的發病年齡,應該除外是否為繼發性骨質疏鬆。
年輕人得骨質疏鬆和哪些不良習慣有關?
患者得骨質疏鬆的原因分為可控因素和不可控因素。不可控因素包括年齡、性別、疾病等,這些是我們無法改變的。
我們可以控制的因素,包括當前的諸多不良習慣。首先是飲食習慣,如果長期飲用大量的碳酸飲料和咖啡,會增加得骨質疏鬆的風險。同時,如果有偏食的習慣,也會導致營養失衡,會有得骨質疏鬆的可能。
其次,不愛運動或者運動量少,也有可能導致骨質疏鬆的發生。
最後,大量抽煙、酗酒,也會增加得骨質疏鬆的可能。
所以,在日常生活中,要有意識地調整這些不良生活習慣,這些習慣是可控的,可以讓我們從平常入手,及時預防或者減少骨質疏鬆的發生。
日常生活中,如何判斷自身有無骨質疏鬆的風險?
首先我們可以從長期、慢性的症狀入手。骨質疏鬆是一個骨鈣緩慢丟失的過程,一般不會引起特殊症狀。但是有些人群需要注意,比如部分女性特別瘦弱、體重指數很低,這是一個高危因素。
第二,如果患有甲狀腺疾病、甲亢、胃腸道疾病,或者一些風濕免疫類疾病,如強直性脊柱炎、紅斑狼瘡等,為了治療這些疾病,患者長期、大量服用激素,也是一個高危因素。
第三,因為我們一直在成長,發育到成人後,體重、體型一般不會有太多的變化。如果在半年至一年內,出現了體重的快速增長和體型變化,要小心是不是體內出現了一些疾病。
此外,在骨量快速丟失的時候,會出現部分症狀,包括腰背疼痛、四肢酸痛,或者有類似腰椎間盤突出、腰椎管狹窄的症狀等。
腰疼、關節疼在日常生活中很常見,如果這些症狀屬於長時間的慢性疼痛,用藥以後也沒有明顯好轉,這時要想到是否有其他原因導致疼痛。
另外,如果反覆出現骨折的情況時,要小心身體有骨質疏鬆問題。在臨床中有一種少見的遺傳病,叫作成骨不全。它更嚴重的時候,這種疾病的患者會被稱為「玻璃人」,這類患者從小就容易發生骨折,會有一些特有表現。
我們在以往的病例中發現,一位20多歲的膝關節脛骨平台骨折病人手術時,術中就發現他的骨質很差,像七八十歲的人。詢問他之後,得知患者以前發生過三次骨折,每次骨科醫生都告訴他骨質問題,但他並沒有詳細檢查。在經過基因監測後,發現他患有少見的遺傳性疾病——成骨不全。
如何預防骨質疏鬆?
實際上骨量在人的一生中會經過幾個時期。
第一個是骨量的快速增長期。從兒童一直到青春期,骨量會一直增加;青春期以後,就到了第二個時期——骨量的緩慢增長期;骨量在第三個時期達到穩定,一般在35歲左右達到人一生的骨量峰值。
骨量就像在銀行存錢一樣,35歲以前存得越多,最後保留的骨量就會越多,到35歲以後,骨量就會進入第四個時期——緩慢丟失期;第五個時期是快速丟失期,也就是女性絕經以後,骨量的丟失速度會提高3—5倍;第六個時期,骨量丟失再度趨於緩慢,一直到老年階段都在丟失骨量。
所以我們能做的,就是一定要在年輕時儘可能地提高骨量峰值。從孩童時期就要注意營養均衡、積極運動。同時,在骨量快速丟失時,要採取措施,減緩骨量的丟失速度。
現在年輕人學習、工作壓力很大,戶外活動時間明顯減少,曬到的陽光也很少。從我院住院的骨折患者來看,他們體內維生素D的水平全部低於正常值。
所以我們一直強調要注重陽光照射,補充維生素D。如果日常戶外活動很少,一直在室內工作、學習,建議平常要補充一些維生素D3強化鈣的吸收,這對骨骼的健康很有幫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