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 > 健康養生 > 正文

老中醫每年都做這3點,難怪寒邪不侵,藏精提氣,連三高都降了!

黃帝內經》中講到,春夏秋冬四季氣候分明,有其各自的「生理特徵」——春天「生」根發芽,夏天快速「長」大,秋天「收」獲果實,冬天「藏」好來年再播種。

根據四季的不同特點,人們總結出對應的保健方法,簡而言之即:養生、養長、養收、養藏,後來習慣用「養生」泛指四季的調養。

此時我們正值秋末冬初的過渡階段,天氣越來越涼,這就需要我們更加注意保護好自身有限的能量,避免外泄消耗。

中醫講究「未病先防」,若不想在入冬之時被寒邪侵體,一定要讓身體提前做好準備。

用三蔬

白蘿蔔:化痰止咳

蘿蔔生者味辛甘,性涼;熟者味甘,性平;具有消食,下氣,化痰,解渴,利尿等作用。

具體來說,蘿蔔的藥用價值主要有三個:一是消脹,治療消化不良,食積脹滿;二是潤肺止咳;三是健脾養胃

在北方,民間有用油炸蘿蔔絲治療咳嗽的方法,這一做法其實是有依據的。《隨息居飲食譜》中稱蘿蔔「生用可治咳嗽失音,咽喉諸病,解煤毒、茄子毒;熟者下氣和中,補脾運食,生津液,御風寒。」

入冬前期多發感冒、支氣管炎等,均可能出現咳嗽、痰多等症狀。白蘿蔔煮水、白蘿蔔燉肉都是不錯的選擇。

蓮藕:潤燥止渴

蓮藕中含有豐富的鞣質,加上它獨特的清香,有助於開胃健中、促進消化;其中的黏液蛋白及膳食纖維還能與人體內的膽酸鹽、食物中的膽固醇結合,有較好的降脂功效

吃蓮藕時,搭配白木耳可以滋補肺陰,搭配黑木耳可滋補腎陰。唐代著名醫藥學家孟詵所撰《食療本草》中提及:「產後忌食生冷物,惟藕不同生冷,為能破血故也。」

南瓜:潤肺益氣

秋季是南瓜大量成熟上市的時節。中醫認為,南瓜甘溫,入脾、胃二經,具有補中益氣、消炎止痛、解毒殺蟲等功效。明代蘭茂所著《滇南本草》記載:南瓜能夠「潤肺益氣、化痰排膿,治療咳喘、利尿」。

現代研究發現,食用南瓜能預防動脈粥樣硬化和胃黏膜潰瘍,還能預防及調理前列腺增生。

南瓜中含有豐富的維生素A及膳食纖維,而且還有低熱量的特性,常吃南瓜有助於減肥

南瓜富含果膠,果膠有很好的吸附性,能夠粘接和消除體內的各種細菌、毒素和有害物質,比如說重金屬的鉛、汞和放射性元素。所以,它能夠起到解毒的作用。

此外,多食南瓜還可有效防治高血壓肝臟病變,提高人體免疫力。因此,肥胖者和中老年人尤其適宜。

食三肉

鴨肉:滋補養胃

鴨肉性涼,具有滋養肺胃、健脾利水的功效。秋天吃鴨肉,可以安撫燥氣,滋陰補虛。

《食療本草》中說:鴨肉能「滋五臟之陰,清虛勞之熱,補血行水」。《本草綱目》也曾記載:鴨肉「主大補虛勞,最消毒熱,利小便,除水腫,消脹滿,利臟腑,退瘡腫,定驚病」。

鴨肉性寒涼,適合體熱上火者食用,其肉質壯嫩肥美,營養豐富,能及時補充人體必需的蛋白質、維生素和礦物質。

羊肉:益氣補虛

羊肉溫補氣血、暖中祛寒。在眾多的羊肉吃法中,最推薦「涮」和「燉」。涮羊肉加熱時間短,營養保存得相對較好,可搭配韭菜花、腐乳、芝麻醬這些小料一起吃。燉羊肉原湯原汁,加冬瓜或蘿蔔一起慢燉有助去膻。

羊肉雖補,卻不是人人都適合。因旺火導致風熱感冒、咳嗽、黃痰、牙痛、口舌生瘡的人群,應該忌食。平日大魚大肉吃得過多的人,血脂一般較高,體內低密度脂蛋白膽固醇水平也可能超標,也應該謹慎食用羊肉。

魷魚:養陰生津

魷魚營養豐富,每百克肉含蛋白質13克,脂肪僅0.7克,還含有碳水化合物和維生素 A、B族維生素及鈣、磷、鐵等人體所必需的物質,是一種高蛋白低脂肪的滋補食品。

魷魚紅燒、爆炒、熘、燉、涼拌、做湯均可,但為防秋燥,魷魚燉湯比較合適。

動三位

耳朵:健身養腎

「秋收冬藏」,天地陽氣已開始收斂,腎主收藏,此時腎也開始收納陽氣了。

腎臟的陽氣就是我們身體裏的小太陽,溫煦我們全身。霜降已過,此時開始養護腎經,給你的腎補足元氣,讓它更好地為過冬儲備能量是最為重要的事。

《靈樞·脈度》中記載「腎氣通於耳,腎和則耳能聞五音矣」;另外,耳朵這個部位有着密集的穴位,並且耳朵還是六條陽經經脈的所聚之處。因此,經常按摩耳朵可起到健腎養身的作用。

我們可在平時休息時,用雙手捏、搓、拉、揉整個耳部3分鐘。不必拘泥手法,以自己感覺不太疼為適宜,這個過程中耳朵會變紅,直至有溫暖感。

腹部:升清降濁

古人有云:「腹宜常摩,可祛百病」。腹部是人體的一個重要部位,因為它有很多經絡交織網,腎經、胃經、脾經、肝經等,通過揉腹的方式可以讓我們腹部經絡運行順暢,氣血源源不斷地灌輸進來,自然五臟六腑都會感覺舒服。

同時,在不斷的按揉過程中,可以把我們脾胃瘀堵的點給揉散開,使得氣機通暢,升清降濁,使脾胃中的濁氣/毒氣更容易排出來。

另外,還能起到疏肝理氣,健脾和胃,益氣昇陽,補腎固澀等作用。特別是平時有乏力、手腳冷等症狀的人,秋冬時節在睡前揉腹最合適不過了。

最簡單的按揉方法:站、坐或仰臥均可,身體放鬆,兩掌重疊一起,肚臍作為中心點,以順時針的方向按摩,動作要柔、緩,力度保持均勻。

足底:溫補滋陰

中醫上把腳稱之為人體的第二心臟。我們的足底,看似遠離身體的核心區,但卻能通過經絡、下肢血液循環與身體各臟腑發生緊密的聯繫。

秋季用熱水泡腳可疏通經絡,達到防寒防病的效果,在泡腳後按摩一下,按揉足底的湧泉穴、太溪穴、三陰交等,用手掌輕握空拳,以拳底稍用力擊打足底及小腿部約2-3分鐘。

通過按摩腳底疏通經絡,能加快肢體末梢循環,促進足部以及全身的血液循環。久而久之人體氣血順暢,精氣神也能得到調養。

在這步入寒冷的前夕,我們要積極的調養身體,通過一些簡單易操作的養生小動作,讓自己的筋、骨、肉得到舒展,提升自身免疫力,提高人體對環境變化的適應能力。

為深秋畫下一個完美的句號,也為了入冬打下堅實的基礎。

責任編輯: 宋雲  來源:健康美食匯 轉載請註明作者、出處並保持完整。

本文網址:https://hk.aboluowang.com/2023/1104/1974025.html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