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 > 中國經濟 > 正文

河南小麥搶收困局的農村危局:不止是「人少了」

河南南陽「收割機滯留高速」事件引發廣泛關注。當地回應,小麥發芽,肯定不是那「上百輛收割機」遲到造成的,最主要的原因小麥成熟這幾天的降雨。

這是河南多地都面臨的問題。小麥成熟,收割的季節就幾天,如果下雨,田裏泥濘,大型收割機無法作業,農民只有眼睜睜看着麥子在麥穗上發芽,網上那些視頻反映了現在農民正在遭受的苦難。

有老農民說,這是他有生以來看到的三次最嚴重的「爛場雨」之一。河南省農業廳稱,這是10年來最嚴重的,全省十幾個地市都受到影響。

過去10年,河南鄉村發生了巨大的變化。

以我老家周口為例,人均不到1.5畝地,大概產小麥1500斤(好收成的情況下),全部賣掉也就2000元;秋季種植玉米,再收入2000元,一年大概4000——扣掉種子化肥農藥,其實「賺」不了多少錢。

於是,很多人都外出打工,把地「租給」種糧大戶。一個種糧大戶,可以租種500畝地,每一畝給對方800元左右。這樣,每一畝地的利潤即便只有400,500畝地也可以賺20萬。

那些把地租出去的人就到城市去了,不管做什麼,一年都比在老家掙得多。

這就是「新農村」的全部秘密:人少了,土地的效益提高,大型機械得到應用,而進城務工的人,可能要到過年才回家。這樣,人們普遍變得更富裕了。即便是「最落後」的鄙鄉,也比以前富裕多了。

但是,這種繁榮背後隱藏着一個危機:鄉村沒有多少人,壯勞力更少。風調雨順的時候,主要依賴機械,而一旦碰到今年這樣的陰雨天氣,大型機械進場遇阻(據說那種履帶式聯合收割機可以,但是又不夠),這時候需要更多人工輔助。鄉村空心化的問題,就暴露了出來。

為什麼人們苦等機械,為什麼老農會在田裏哭泣——過去他可以用鐮刀自己割麥子,現在恐怕鐮刀都找不到了。這種傳統、落後的方式,早被淘汰了。

去年,我老家發生了一件類似的事。種糧大戶(人們親切地稱為地主)收完秋季作物,要晾曬一下才能賣出更好價格,這時突然下起雨來。所有人都跑過來幫忙,避免他受到更大損失。春節的時候,「大戶」擺了好幾桌宴席,請鄉親們吃飯。

這可能是中國歷史上有意味的一幕:所謂「地主」,其實是租戶;那些過來幫忙的人,很多是土地的出租方,本身就是農民。他們過來幫忙,不收一分錢報酬。

農民和地主的關係發生了反轉,這種幫工,其實是建立在鄉親們的感情(平常可能有各種矛盾)基礎上,也有一種更樸素的認知:土地上長出來的莊稼,應該得到最大程度的珍惜。

這種互助是完全自發的,非常鬆散,但它又是當今鄉村最珍貴的東西,想一想這個場景吧,大部分都是老人和小孩,投入到「幫助他人」的勞動中去。人越來越少,人們只有建立更密切的聯繫,相互支撐,才能應對風險。

但是,這種「自發秩序」又非常脆弱,也不是經常都靈,比如今年麥收季節的「爛場雨」,就遠遠超出了鄰里互助所能提供的能力。但是,它依然提供了某種「理想圖景」:只有人幫人,才能實現最大程度的自救。

責任編輯: zhongkang  來源:張3豐的世界 轉載請註明作者、出處並保持完整。

本文網址:https://hk.aboluowang.com/2023/0605/191029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