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為北京大興農村一景。日前發佈的中共中央2025年一號文件強調,要在複雜嚴峻的國際環境下,保障糧食安全並增加農業效益。(美聯社圖片)
中共中央委員會及國務院周日(2月23日)發佈了聚焦「三農問題」的新一份中央一號文件,其中強調,要在複雜嚴峻的國際環境下,保障糧食安全並增加農業效益。中國長期進口大量糧食,在這種前提下如何增加中國自身農業效益?這裏所說的國際環境又到底是指什麼?
今年所發的文件(《中共中央國務院關於進一步深化農村改革紮實推進鄉村全面振興的意見》),是中國共產黨十八大以來第十三個有關「三農」問題的中央一號文件。
和往年一樣,這個文件仍強調要深化農村改革、推進鄉村振興,同時把握糧食安全主動權,確保糧食穩定供應。值得注意的是,今年的文件把「持續增強糧食等重要農產品供給保障能力」放在了重點工作的首位,並指出目前中國農業雖然在發展,但「國際環境複雜嚴峻,我國發展面臨的不確定難預料因素增多」。這種說法把中國農業問題,尤其是糧食安全問題,放在了中國國際環境的框架下,這似乎給中國糧食安全提出了新的挑戰。
「新冷戰」背景
本台特約評論員、前中國經濟體制改革研究所成員程曉農對記者分析說,中國的農業政策要放在中國的國際戰略,尤其是「新冷戰」的背景下去理解,「中共最新的軍事戰略已經實施五年了,而且按照這個軍事戰略,中國啟動了中美冷戰,不惜造成戰爭,也要達到中國經濟發展的不合理目的。就是說我要怎麼樣,你們必須屈服,那這個就是道地的世界霸權。」
他指出,2021年修改《國防法》就體現了這種戰略,「國防法有一條全世界都沒有的,就是中國把經濟發展作為加強國防的理由。」他認為,這次中央一號文件把持續增強農產品供給放在首位,就體現了中國的這種戰略轉變。
隨着近年來中美關係日益緊張並逐漸走向對抗,越來越多的人用「新冷戰」來定義這種關係。中共官方背景的學者溫鐵軍等人曾試圖解釋「新冷戰」如何影響了中美關係。中共官方甚至認為是美國在試圖把中國拉入新冷戰。但也有不少人認為,「新冷戰」這一標籤過於簡單化,忽視了當前國際關係的複雜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