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 > 科教 > 正文

治療阿茲海默症新法 MIT蔡立慧團隊大突破

麻省理工學院 (MIT) 科學家發現了「逆轉」阿茲海默症的新方法,被認為是極具戲劇性的重大突破;這項研究的資深作者、來自台灣的生物學者蔡立慧(Li-Huei Tsai)表示,希望這項新發現可以在未來研究出足以逆轉阿茲海默症造成破壞性影響的藥物。

來自台灣的生物學家蔡立慧發表論文,對治療阿茲海默症取得重要的發現。(取自MIT官網)

來自台灣的生物學家蔡立慧發表論文,對治療阿茲海默症取得重要的發現。(取自MIT官網)

新發現 研究人員樂觀

MIT研究人員使用一種肽(peptide,由兩個或多個氨基酸小鏈構成的化合物)來干擾阿茲海默症患者大腦中往往過度活躍的一種酶(enzyme);這種叫做CDK5的酶,因過度活躍而傷害神經元,導致認知能力下降。

MIT腦與認知科學系神經科學教授、同時也是台灣中央研究院院士的蔡立慧表示,「我們發現這種肽的作用非常顯著;在減少神經組織退化和神經炎症反應、甚至挽救行為缺陷方面,看到了神奇效果。」經過進一步實驗,研究人員樂觀認為,這種肽最終可用於治療阿茲海默症和其他類型的失智症患者。

測試肽 實驗鼠損傷減

發表在「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刊」(PNAS)的這項研究顯示,科學家在患有阿茲海默症且CDK5過度活躍的小鼠身上測試這種肽時,小鼠的DNA損傷、神經炎症和神經元丟失較少。研究人員將接受測試肽的小鼠與給予亂序肽的對照組小鼠進行比較。

 alt=

MIT研究團隊發現可以用肽來干擾因過度活躍而傷害神經元,造成認知退化的酶,希望未來可藉此研發出逆轉阿茲海默的藥物。圖中顯示,在用肽治療的老鼠大腦中,右上角一欄的Tau蛋白(染成紫色)要少得多。(取自MIT官網)

研究人員也在患有阿茲海默症且具有突變Tau蛋白形式導致大腦蛋白質纏結的小鼠身上,測試了這種肽;這些小鼠在治療後,Tau蛋白流行率及神經元丟失都變少。此外,接受測試肽的小鼠,比起給予亂序肽的對照組小鼠,通過水迷宮的任務表現更佳。

近年來,尋找治療阿茲海默症方法或至少預防或減緩它的藥物,一直是全球神經科學家與藥廠的首要任務。1月已獲得美國食品暨藥物管理局(FDA)加速批准的阿茲海默症治療藥物Lecanemab,最近則傳出與佛羅里達州一名79歲女性在去年9月死亡有關。Lecanemab因能減緩認知衰退,被認為是能改變遊戲規則的新藥。

「科學」(Science)雜誌報道,范德比爾特大學病理學家哈姆森 (Hannah Harmsen) 表示,這名79歲佛州婦女的屍檢「強烈顯示,注射Lecanemab是導致她死亡的催化劑」。該患者當時正在Lecanemab第三期實驗擴展階段,在接受18個多月治療後,大腦出現廣泛腫脹和出血;去年9月中旬因癲癇發作住院,五天後死亡。

這項由日本製藥商衛采(Eisai)主導的Lecanemab抗體藥物實驗,有1800人參與第三期臨床試驗;阿茲海默症患者使用Lecanemab藥物18個月後,與安慰劑組相比,前者認知衰退程度減緩27%。

Lecanemab是幾種以澱粉樣蛋白為標靶的阿茲海默症實驗性藥物之一;澱粉樣蛋白在患者大腦積累;尋求澱粉樣蛋白的抗體,有助去除蛋白質沈積,但過程中可能導致腦腫脹和出血。

責任編輯: 李華  來源:世界日報 轉載請註明作者、出處並保持完整。

本文網址:https://hk.aboluowang.com/2023/0416/189046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