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 > 科教 > 正文

北京一病例疑打破阿茲海默症年齡記錄:僅19歲

近日,首都醫科大學宣武醫院神經疾病高創中心報告了一例19歲確診的阿爾茨海默病(AD)病例,這可能是迄今世界上「最年輕的 AD患者」。

這篇題為《A19-Year-Old Adolescent with Probable Alzheimer’s Disease》的文章1月31日刊登在《阿爾茨海默病雜誌》(Journal of Alzheimer's Disease),文章作者為首都醫科大學宣武醫院神經疾病高創中心主任、北京腦重大疾病研究院阿爾茨海默病研究所所長賈建平團隊。

記憶喪失、海馬體萎縮,19歲少年確診早發性 AD

患者19歲,因「進行性記憶衰退」轉入首都醫科大學宣武醫院。2年前,患者於高中就讀期間開始出現學習困難,1年前,患者開始出現短期記憶喪失,如不能回憶起前一天發生的事情或個人物品的位置。患者同時存在閱讀和反應障礙。

過去2年內,患者臨床症狀逐漸加重。包括經常丟失個人物品、不記得自己是否吃過飯;在閱讀或聽過一段文字後,很難背誦其內容。此前患者的高中成績屬於平均偏上,隨症狀加重,患者因無法完成學業從高中退學。患者具有獨立生活能力。6個月後複診時,患者生活狀況及疾病進展無明顯變化。

患者早期發育正常,無精神心理疾病史,無頭部損傷史,無家族史。

臨床評估顯示,患者的記憶功能明顯受損。

患者 MMSE和 MoCA評分正常(28,27),WHO-UCLA AVLT結果異常,即刻回憶、短時間延遲自由回憶(3分鐘後)、長時間延遲自由回憶(30分鐘後)和長時間延遲認知均低於正常值。

影像學檢查:患者腦 MRI顯示雙側海馬體輕度萎縮,腦溝和腦裂輕度增寬。腦 PET成像顯示顳葉皮質的雙側低代謝,無明顯澱粉樣斑塊或異常 tau蛋白沉積。MRA未見異常。

A:患者頂葉、顳葉皮質、海馬結構輕度萎縮,腦溝增大;B:雙側脈絡膜稍增寬,顳角未見明顯增大;C:雙側顳葉低代謝;D:輕度萎縮。

生物標誌物檢測:患者 p-tau181濃度升高, Aβ42/40(澱粉樣蛋白)比值降低,t-tau水平升高,腦脊液 Aβ42升高。

患者阿爾茲海默症相關檢查結果

基因突變:患者未攜帶 PSEN1、PSEN2、APP等致病基因突變,未檢測到與臨床表型相關的致病基因。

可能是迄今為止最年輕的病例

這是迄今為止報道的最年輕的病例,且沒有發現基因突變。

早發性阿茨海默病(EOAD),指發病年齡在65歲之前的 AD,佔所有AD病例的5~10%。一般來說,患者越年輕,攜帶突變基因可能越大,幾乎所有發病年齡在30歲之前的 AD患者都有病理性基因突變。

目前已知的最年輕的 AD患者是21歲,攜帶 PSEN1基因突變。不過,並非所有的年輕 EOAD患者都攜帶上述突變,有研究報告一名28歲患者未 PSEN1、PSEN2或 APP突變。

論文中提出幾項鑑別診斷如下:

1. Tau蛋白病(tauopathy)

Tau蛋白病患者通常不形成 Aβ斑塊,且腦脊液 P-tau和 Aβ升高。該病多見於老年人,對認知影響有限,進展緩慢,與患者臨床表現不一致。

2.嗜銀顆粒病(argyrophilic grain disease)

嗜銀顆粒病患者存在腦脊液 p-tau水平升高和 Aβ水平正常或升高,但從輕度認知障礙(MCI)發展為痴呆需要3年或更長時間,並且病變涉及廣泛的大腦皮層,不僅僅局限於內側顳葉,這與論文所述患者的海馬體萎縮不同。

3.唐氏綜合徵

唐氏綜合徵患者通常存在基因突變,可能存在 Aβ水平升高。但患者的認知障礙出現在於2年前,無基因突變。

4.額顳葉痴呆(FTD)

FTD患者通常表現為早期行為和執行障礙,存在語法和單詞障礙,語義和命名障礙,最終發展為完全認知障礙。患者沒有性格變化,主要表現為顯著的記憶障礙。

FTD影像學特徵為額顳葉萎縮,PET顯示這些區域的低代謝。而患者 MRI顯示頂葉和顳葉皮質和海馬結構輕度萎縮,PET檢查顯示雙側顳葉低代謝。

遺傳性 FTD通常60%攜帶 C9orf72、MAPT和 GRN基因突變。但患者未發現任何與 FTD相關基因突變。

5.智力發展障礙

智力發展障礙,即終身認知障礙,通常出現在兒童時期,具有遺傳背景。而患者在出現症狀前,在高中成績表現良好。

經排除診斷,患者臨床診斷為 AD,該病例「改變了對AD發病典型年齡的理解」。最後,該研究反覆強調「可能(probably)」,仍留下大量討論空間,作者表示,由於患者年僅19歲,並未進行腦活檢,侵入性操作可能會造成嚴重後遺症,需要長期隨訪以進一步支持診斷。

責任編輯: 方尋  來源:丁香園 轉載請註明作者、出處並保持完整。

本文網址:https://hk.aboluowang.com/2023/0206/186357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