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 > 健康養生 > 正文

日本人不愛運動,卻最長壽,百歲老人患癌率極低,原因值得學習

日本人,究竟有多不愛運動......

柳葉刀》調查「全球最不愛運動的國家」,顯示日本排到第11名,超過60%的日本人參與運動的積極度都達不到平均水平。

而且就這樣的一個國家,國民平均壽命竟然全球第一,而且還蟬聯了二十多年,日本厚生勞動省的數據顯示2021年日本男性平均壽命為81.47歲,女性為87.57歲

不僅如此,日本還擁有全世界最多的百歲老人,將近8萬450人,連癌症似乎都「少見」。

一、顛覆認知:日本百歲老人,患癌率低

一般來說,年齡越大,患癌的概率越大。人體內的細胞並不是一成不變,在人的一生中,它可持續地發生分裂,而這個過程常會發生一些隨機的突變。若是恰巧突變發生在重要基因(致癌基因和抑癌基因)的重要位點上時,細胞就會惡化成癌細胞細胞分裂的次數時隨年齡增長而增加的,也就是說年紀越大,積累的突變次數越多,發生重要位點上的突變概率也隨之增加

但是在日本老人的身上,這一理論好像卻遭到了滑坡——

近日,日本《每日新聞》刊登了一篇百歲老人患癌率的報道,調查了300名百歲老人,結果百歲老人患癌率不到10%,比成年人患癌率更低,男性過了70歲,女性過了65歲,死於癌症的比例開始下降。這個現象非常令人驚訝。

需要強調的是,此次百歲老人的患癌調查樣本數據較為局限,故文章得出結論可信度還多高,還得打一個小小的問號。不過,小日子過得不錯的日本人在長壽上還真的「有一套」。

二、長壽的秘訣或和吃有關,值得學習

健康意識需要從小培養,防癌抗癌離不開健康的生活方式,那麼以長壽著稱的日本,他們有着怎樣的飲食習慣呢?

1、飲食清淡

清單少油是日本典型的飲食特徵,吃過日本料理的人都會發現,基本很少有重油食物出現。日本人認為,少油可以保持原料固有的味道和特性,比起炸、炒,原汁原味更好吃。

高鹽飲食是高血壓的風險因素之一,吃鹽過多還可增加骨質疏鬆、胃腸病等疾病。高油、高脂的飲食方式是高脂血症的危險因素,長期血脂異常,可誘發脂肪肝、動脈硬化、腦卒中等疾病。如此可見,少油少鹽的清淡飲食,更有利於健康長壽。

2、食物量少,但是種類多

日本人吃飯不追求分量大,他們講究多樣,一餐飯下來,主食、副食、配菜、水果都是小小一碟,但是花樣齊全。且高級的日料,還會講究色彩搭配,讓人在享受美食的同時,還能陶冶視覺審美。

相關研究證實,人類必需的營養素多達40餘種,而這種元素需通過食物多樣化來實現。食物並無好壞之分,各種各樣的食物有着天然優勢,平衡膳食即通過合理搭配來滿足人體營養需求。飲食種類多,自然也就達到面面俱到的效果。

3、魚類佔比大

日本是一個四面環海的島國,其飲食習慣與其島國的地理環境及東方傳統文化是分不開的。日本的海產品豐富是「魚食民族」,料理選材基本以海產品和新鮮蔬菜為主,其中生魚片更是日本獨有的生食菜餚。

眾所周知,魚肉是肉類食材中,難得的營養高、脂肪低、口感好的食物。魚肉含有的DHA,有助於大腦發育,其豐富的蛋白質,可以有效促進青少年成長,經常吃魚還可以幫助降低血脂水平,且魚肉相對其他食物而言,是一種較為容易消化的食物,吸收利用率高達96%。

魚肉中含有的脂肪大多為不飽和脂肪酸,經過消化吸收,可以降低血管中的膽固醇,有利於身體健康。

三、不想患癌,記住這些防癌處方

防癌抗癌除了在飲食上「下功夫」,也要養成健康的生活習慣,尤其是以下幾點防癌「處方」要牢記:

1、控制飲食不過飽

減少外出聚餐,減少外賣次數,不追求吃撐,每餐最好控制在七分飽,感覺已經有輕微飽腹感,就馬上離開飯桌,絕不久待。

2、生活規律,少熬夜

保持規律的睡眠,是防癌的重要方式。多項研究表明,睡不足或是不該睡的時候睡覺,容易降低免疫功能,以及影響消化和精神活動。成年人應保證每天睡足7—8小時,讓身體器官能夠得到完整的休息時間。

3、沒心沒肺,少生氣

不良情緒會引起人體應激反應,這種反應可降低人體免疫力,降低對致病菌的警惕。建議大家做個「沒心沒肺」的人,凡事都想開點,

4、勤體檢,疾病早發現

每年體檢不能少,身體臟器為我們長期服務,每年都應該好好檢查它們的狀態。透過檢查,也有助於發現早期癌症和癌前病變,將疾病控制在進一步惡化前。

5、別用保健品防癌

市場上所謂的「抗癌食品」「抗癌中藥」都是未經過實驗和臨床數據驗證的,盲目服用補藥、中藥,尤其是一些未經專業醫生配伍的中成藥,可能存在中藥毒性,一旦誤飲,可造成肝腎毒性,反而增加患癌的概率。

日本百歲老人的長壽數據,也再一次驗證,檢查健康的生活方式,確實可以實現防癌抗癌。雖然我們不能百分百做到學習日本飲食文化,但也可以從中取其精華,糾正錯誤的飲食習慣,達到防癌抗癌的目的。

責任編輯: 王和  來源:腫瘤的真相與誤區 轉載請註明作者、出處並保持完整。

本文網址:https://hk.aboluowang.com/2022/1210/1840286.html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