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 > 中國經濟 > 正文

這工作不香了:逃離大廠,丟掉理想

" 就是一顆螺絲釘 ",王星耀形容自己的工作。

他去年研究生畢業,好不容易通過校招進入國內一家互聯網大廠,做產品經理的助理工作。日常工作內容就是寫文檔,幫產品經理整理資料。

在移動互聯網行業的爆發期,產品經理一度被奉為 " 離 CEO 最近的職位 ",讓不少年輕職場人心生嚮往。" 人人都是產品經理 "這句話也曾風靡互聯網圈,足見其當時的熱度。

而現在,隨着互聯網行業紅利期的結束,產品經理這一崗位也逐漸褪去光環。

很大一部分原因在於,產品經理能發揮的空間越來越小。前京東產品經理唐韌在 2012年就進入移動互聯網行業,經歷了行業從發展到穩定的階段。他表示,行業的確不像三五年前,每一年就會出現一些顛覆性的產品,現在市面上有創新性的產品,已經非常少了。

由於企業的試錯成本變高,很多產品也只能做 " 微創新 "。

" 一大批產品經理正在離開這個行業,這是客觀事實,其中一部分是行業調整、行業競爭導致的,一部分是個人能力上的優勝劣汰",唐韌總結。

一些人選擇進入新興行業探索。就職於某大廠的資深產品經理周岩對深燃說," 身邊換賽道的產品經理很多"。高學歷且有實力的同行,很多轉去與實體製造業相結合的產品賽道,比如飛行汽車、數碼化工業等,還有愛折騰的同行,去做了與Web3.0、NFT 相關的業務。

產品經理高歌猛進的時代,已經過去了。

曾經,人人嚮往產品經理

在移動互聯網的爆發期,產品經理是站在潮頭的弄潮兒。

2012 年一畢業,唐韌就和三個同學一起投身到移動互聯網行業里創業。" 那時候放眼望去,大家都像打了雞血一樣 ",他說,當時,"大眾創業,萬眾創新 " 並不只是口號,對於具備產品、研發等技能的人來說,遍地都是機會,很多公司搶着要人。

創業時,他們早上八九點就來公司,晚上 11 點以後才下班,有時候甚至會熬到凌晨兩三點,周末有時也在公司加班,"從工作強度來看,比現在互聯網公司的工作量大得多 ",他說。

他們四人里,他從技術轉型做產品經理,其他人一個負責前端,一個負責後台伺服器開發,一個負責 UI設計,期間研發一款社交工具產品,一起吭哧吭哧做了兩個多月。" 做完就直接扔到應用端,沒做任何廣告推廣,一個多月後,下載量有十幾萬",他形容,他們自己都不知道中間發生了什麼。

那時一切都方興未艾。" 做出一款工具,發到應用市場,很快就能獲得非常高的下載量",唐韌說。那是供給大於需求的時代,每一年,產品的複合增長率都非常高。


工信部數據顯示,截止到 2018 年 12 月,移動應用程式在架數量達到 452 萬款。不過在這之後,每年的在架數量都在下降。截至今年5 月末,國內市場上監測到的 APP 數量為 232 萬款,相較 2018 年已下降近半。

資深產品經理劉星回憶,早在 2015 年,他明顯感知到行業的發展速度,他正好在帶團隊,每個月都要招新人。"當時,一名初級產品經理在傳統行業的月薪是 1.2 萬左右,互聯網行業就可以開到 1.6 萬以上了 "。

想像空間大,能讓人工作起來更有動力。

唐韌回憶,自己做過最有成就感的一款產品,能實現醫生線上遠程會診功能。做這款產品時,他花了很多時間學習醫療業務,了解不同科室、不同病種,不同醫生的晉升方式等。

完整經歷一次做產品的全流程,讓唐韌很有成就感," 在創業階段,我也不太注重能拿到多少薪水,整個公司甚至都沒有太去想商業模式。"

那時候圈裏流傳的故事都有一個相似的模板," 誰誰上市了,誰誰財富自由了,誰誰可以達成收購了",他說,類似的故事很多。像張小龍這種頂級產品經理的出現,也帶來了偶像效應,吸引越來越多人成為產品經理。

" 很多做產品的人,其實都是帶着一個做出『偉大產品的夢』。這激勵他們在這個行業里持續創造 ",一位行業人士感慨。

在 2015 年進入國內移動互聯網行業時,劉星說自己的想法非常 " 單純 ","就想做一些工具產品,改變大家的生產力,改變人們使用流動裝置的形態 "。

" 還是有些理想主義在的 ",他說。

產品經理光環褪去

和那個 " 人人嚮往產品經理 " 的時期相比,近兩年,一些產品經理覺得,工作逐漸失去 " 意義 "。

劉星介紹,對於一款產品,外界普遍認為它的創新以及需求的完善,是由產品經理說了算,但事實上,當時產品供給小於需求,有很多需求亟待移動場景的產品來提供解決方案,在資本湧入下,"抓住需求的人 " 變成了 number one。" 誰發現用戶場景,並能提出解決方案,誰就能掌握話語權 ",他表示。

在新興的技術紅利下,誕生了新的需求場景,而當適合在移動互聯網上重做的產品都被做了一遍之後,機會就減少了。

現在,移動互聯網的基礎設施,已經搭建完善,在現有技術下,用戶的普遍需求已經被滿足。而又因為技術還沒有發生大疊代,用戶心智、行為習慣還沒有發生大遷移的必要。"近一兩年,市面上的產品估計都不會有大變化 ",唐韌表示。

周岩也提到," 入行的時候總想着做一個功能改變一個行業,帶來爆款流量,帶來各種各樣的創業機會",但現在,流量成本居高不下,已經很難像以前一樣做裂變增長。

這帶來的結果是,現在很多產品經理都在對現有產品 " 修修補補 ",做非常細小的調整。

一位行業人士就表示," 在某社交產品背後的公司里,一個產品組只負責產品的一個按鈕"。一些新人也反饋,做產品經理半年、一年,覺得自己每天都在 " 打下手",工作毫無意義,沒有成就感。在社交產品上,不少初級產品經理甚至吐槽 " 勸人做產品經理,天打雷劈 "。

劉星發現,在這樣的實踐里,一些新人產品經理寫文檔需求能寫得很細,像寫論文一樣,但他們對整個需求的落地,對用戶側的需求是沒有感知的。"現在進來做產品經理,很快就會撞到天花板 ",他說。

2019 年,唐韌離開互聯網一線,經營自己的產品經理公眾號 " 唐韌",他總結,這一現象背後也有產品運作邏輯的變化。在市場初期,一個新產品只要被一部分用戶喜歡,就會被下載安裝。2020年之後行業進入白熱化競爭階段,產品競爭從理念上的創新,進入到需要給用戶帶來價值增量。" 這時更需要優化運營效率,把用戶群體運營的更好",他表示。

在這背後,互聯網公司對於創新的接受度也發生了改變。

2020 年,劉星還在一家音頻互聯網公司工作,他曾向上級提出,在公司推出的一款學生書桌上,採用 " 萬物互聯 "的概念,試圖加上一個枱燈。但公司評估之後,很快就否定了這一需求。理由很簡單,在互聯網公司財報吃緊時,沒法將人力財力押寶在確定性不高的業務上。

" 如果提出的需求,公司在半年內看不到盈利希望,就不會同意 ",他說。

創新還在,但創新的成本接受度變低了。

即便是像字節跳動這樣還在保持高速增長的企業,也變得謹慎起來。一位接近字節跳動的行業人士表示,雖然字節跳動大多數業務還是保持着超高的人效比,同等業務下,其他企業則需要多2-3 倍的人力,不過,它也不再像過去一樣蒙眼狂奔,今年的探索也開始慢下來了,很多 ROI難為正的方向,已經開始關停或者合併重組。

在這種大環境之下,產品經理們的行業信念開始失焦。唐韌感嘆,漫威電影每隔一段時間就會推出一個超級英雄帶來新鮮感,產品經理圈裏,"除了老牌偶像張小龍、俞軍等,近幾年,沒有再出現新的偶像了 "。

還能有下一次爆發嗎?

互聯網公司對產品經理的要求也正在發生變化。

劉星說,自己早年也是一個 " 理想主義者 ",希望做一些工具產品改變生產力。但現在,情況不一樣了,在招聘團隊成員時,"我已經不太喜歡招過於理想化的人,擔心他們在實際工作中有心理落差,導致生產力大幅下降,也就是所謂的 ' 面試造飛機,進來擰螺絲'"。

進入職場不到 3 年的初級產品經理,在行業的重要性在減弱。

" 大環境進入存量市場,不需要一個只會畫原型圖的產品經理,產品從 0-1的機會越來越少,市面上存活下來的公司,更多的是在收縮邊界,主攻主營業務,各種功能型的疊代需求就會相對變少",周岩表示,即便有一些產品微創新,一些懂業務的主力產品經理,就能直接完成。

在降本增效的大環境下,互聯網公司也將產品經理朝着複合型人才的方向打造,調整各崗位之間的融合度。

劉星就提到,他所帶的團隊,會讓產品經理更多從業務視角去思考問題,避免成為只做功能的工具人。"以往的組織結構都太完善了,導致成員各自為政,需要打破這個壁壘,同時也能鍛煉成員的業務視野,復用人力,提高效率 ",他說。

他也認同這樣的改變。在他看來,如果一個人只做一件事,需要找很多人溝通,會面臨時間成本的損耗,"比如產品經理去找運營,運營再找對應的審核,損耗的溝通時間就佔60%-70%。如果一個人具備更深刻的業務視角,在對接中具備宏觀目標思維,效率能更高 "。


這帶來的結果是,產品經理的求職更卷了。劉星說,現在仍然有很多人想進大廠做產品經理,畢竟薪資還是誘人," 現在校招 2 萬月薪起步",他表示,不過因為候選人基數過大,擇優錄取下,他們會優先關注有優秀高校背景、實習背景做信用背書的候選人。

面對這種變化,還留在這個崗位上的一些人,選擇提升自己的核心競爭力。

唐韌說,現在很多人對產品的理解較狹隘,以為是一個具體的職能,就是畫原型、寫文檔,做某一個功能的設計,但做產品實際上遠遠不止於此,"產品經理需要解決一個行業的需求,不能將自己限制在某一個領域。"

周岩也提到,在大公司,初級產品經理需要做好手上的工作,但能懂運營、技術,更有機會打通上升的路。"沒必要給自己設限,除了掌握基礎技能之外,還要需要加深對行業、業務的理解,紮根在一條主路上再擴寬知識面,未來的機會才會更多",他說,這越來越成為產品經理的一種核心競爭力。

還有的人則結合原有的專業基礎,尋找新方向做融合。

多位大廠產品經理提到,目前市場需要的是對具體業務有多年經驗,能幫助業務突破瓶頸的,或者是能與新技術相結合的產品經理,包括Web3.0、智能座艙、自動駕駛等行業。

新技術、新方向的產品經理需求的確在變多。有行業人士介紹,特別是在自動駕駛、智能座艙這種已經明確落地的新行業,相關企業對商業化方向的產品經理需求強烈。存量時代不能一直燒錢換規模,各家更重視對ARPU 值(每用戶平均收入)的提升。

" 下一波技術革命來了,就有新的東西可以重新做了 ",唐韌對未來保持信心,在他看來," 產品經理不是沒有機會。比如,VR、AR技術,虛擬元宇宙,如果真的出現了,或者再出現技術疊代,就可能會出現一些新的需求 "。

專注 AR 產業的羅永浩在直播時提到,正在為新公司招聘大量人才,主要是產品經理和設計師。" 有人問,你們做 AR眼鏡要什麼樣的產品,什麼樣的設計師。如果能問出這種問題的,就不要發簡歷了 ",他表示。

在技術革新後,的確會有大量的新人力需求,但在此基礎上未來需要哪些技能,還未可知。

對行業還抱有期待的產品經理們正蟄伏着,等待下一個行業爆發點。

責任編輯: 李華  來源:新周刊 轉載請註明作者、出處並保持完整。

本文網址:https://hk.aboluowang.com/2022/0718/177729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