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 > 中國經濟 > 正文

史上最激烈國考:清北畢業生志氣,也大不如前了

時代的劇烈變化下,也許大家都只是想過上簡單安穩的生活。可問題是,為什麼我們一定要經過各種培訓,高考、國考這樣的慘烈廝殺,才能過上簡單安穩的生活?

一支212萬人的隊伍,浩浩蕩蕩排上了。

國家公務員局公佈,共有212.3萬人通過了2022年國考資格審查,較去年增加54.7萬,創下國考開考以來報名人數的最高紀錄。

今年最火崗位來自阿里郵政管理局,競爭比達到史無前例的20813:1!阿里是世界屋脊的屋脊,平均海拔超過4000米。

慘烈不僅由於競爭者太多,更因為競爭者太強。

北大、清華今年想進入體制的比例都不低。

北京大學發佈的就業報告透露,從2019年校本部2822名畢業生簽的三方協議顯示,有超過四分之三的北大畢業生進了體制內。

國考不成還有省考,有人輾轉7省考場,穿越大半個中國只為考你。

曾經下海的浙江人,如今也想上岸。「財迷」浙江考公競爭比6年翻3倍,熱情甚至超過了「官迷」山東。省內最誇張的競爭比為973:1,崗位來自台州殯儀館。

越來越多人相信,宇宙盡頭是體制。

從紛紛下海,之後爭進金融圈、互聯網大廠,到現在洗腳上岸……很多年以後,人們再度回憶起這場考公,可能不會止於感慨,因為它或許還標註了時代的轉向。

史上最殘酷國考,有人已經搶跑。

編制的捷徑是選調生。選調生可以直接定編公務員,但與公務員不同的是,選調生是按照國家儲備幹部進行培養。考上後要到基層歷練兩年。選調生報考要求很高,一般在985中挑選品學兼優的學生。

可在河北公佈的2021年定向選調生名單中,居然大多來自清北。相比之下,復旦黯然失色,多數985更是連機會都沒有。

清北公佈的2021年選調生人數顯示,北大同比增加60%,清華直接增加一倍,雙雙創歷史新高。清北二校選調生一共1300多人,也就是說1300多個「鐵飯碗」提前被清北畢業生鎖定。

新華網報道,2010年以來,已有2200餘名北大選調生工作在祖國各地。

減去今年的800名北大選調生,相當於之前10年才1400名選調生。那時北大畢業生不熱衷於選調生。儘管當時中組部等中央部委都給清北選調生留了名額,不像如今選調生大多去省或基層。

跟前輩相比,現在清北畢業生已經低到塵埃里。

2019年北大畢業生簽約重點單位

清北畢業生的流向,往往暗合着某種時代走向。

上世紀80-90年代,清北畢業生往往是被分配去去祖國最需要的地方;

2001年,搭着入世的東風,清北畢業生轉向去四大、寶潔等500強外企;

2008年,金融行業成為清北畢業生眼裏的香餑餑;

互聯網勃興後,清北畢業生首選變成了華為、騰訊、阿里;

眼下,他們再度選擇了體制、地方,甚至願意去基層、西部。

輪迴之後,恍若隔世。

2019年清華畢業生簽約重點單位

千萬不要質疑天之驕子們的集體轉向。要相信他們是中國最優秀、最聰明的一群人,他們的決策理性而精準,依據無非是時局的變化。

清北人連金融行業都捨得離開,而浙江人拋棄的是上百年的經商傳統。

浙江自古商幫文化興盛,改革開放後成為民營經濟最發達的地方。時至今日,浙商還活躍在時代的舞台上。

「雞毛換糖」的60後浙江父輩卻對90後兒字輩,有了截然不同的人生期待。當初「寧願睡地板,也要當老闆」一代浙商,卻不願讓子女接班了。

鐵頭公社引述溫州中小企業協會會長周德文的話,印證了這一趨勢:

「甚至有溫州老闆說:只要讓我的孩子去體制上班,即使不發工資都沒關係。」

由於近水樓台之便,浙大畢業生有相當一部分樂意在省內創業或經商。

考慮到浙大生源有一半都是浙江籍學生,浙大的選擇很大程度上能代表浙江學生,且是最優秀的一批浙江子弟的選擇。

2017-2019年,三屆浙大畢業生考取公務員的比例分別為4.17%、6.28%、7.36%。

去企業越來越少,當公務員越來越多。浙大對時代,同樣敏銳。

考公的越來越多,浙江考公競爭比6年翻3倍,今年65:1的難度甚至超過了「官迷」山東的48:1。

最誇張的競爭比為973:1,崗位來自台州殯儀館。

這揭示了一個殘酷事實,省考競爭激烈程度也年年遞進。

看客inSight報道,從2019年4月20日河南省考起,到2020年8月22日湖北省考、12月19日山東省考、12月20日江蘇省考,王可前前後後參加了七場省考。

中國有一大批王可這樣的「巡考候鳥」。一年間在不同城市輾轉,每當省考通知落地,立即規划行程、訂票、訂酒店,這套流程在多次省考中已輕車熟路,形成了精密的肌肉記憶。

責任編輯: 李韻  來源:智谷趨勢 轉載請註明作者、出處並保持完整。

本文網址:https://hk.aboluowang.com/2021/1031/166620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