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 > 中國經濟 > 正文

基建暴漲!地產暴漲!別樂觀過頭了 注意這些風險

壓抑的情緒終於釋放,整個市場都開始活躍,所有投資者都在期待新一輪反彈。

先是大基建爆發,昨天成分股全線上漲,基建指數大漲逾5%;然後房地產板塊接力,整個板塊上漲逾3%,深振業A、世榮兆業漲停,萬科、金地、招商蛇口上漲5%-8%不等。

目前,沒有人敢說這是新一輪牛市的開端,更多投資者把它當做一波反彈。既然是反彈,就要看到風險點,搞清楚行業狀況,做到心裏有數,免得站崗。

1

基建和房地產板塊為何爆發?

市場低迷到一定程度自然會反彈,但為啥是基建和房地產領頭呢?

政策驅動。9月18日,發改委再次表態,要穩投資。

意思是,現在新開工項目還不夠,尤其是交通投資這一塊,接下來讓「十三五規劃」的一批項目先上馬,中西部地區優先,同時再努一把力,看看能不能再搞幾個交通領域內的大項目。

大搞基建的預期,極大的刺激了投資者,做多情緒釋放,整個板塊全線飆升。

9月19日早上,官媒旗下的證券日報又發文章表示,目前有關部門正在緊鑼密鼓地制定住房貸款利息或者住房租金等6項個稅專項附加扣除的細則。

意思是,付過房貸和房租後,你以後交個稅的時候就可以把這部分抵扣,個稅就可以少交了。以前討論個稅的時候,這項個抵扣政策也被討論過,但是大家都沒當回事兒,現在突然說要出細則了,這就意味着要來真的了,買房子的人可能真的要少交個稅了。

這個政策整體利好樓市,再加上前一天大搞基建的預期,9月19日房地產板塊大爆發。

以前大搞基建的時候,中國城市化水平還比較低,雖然當時的政策也說錢不能進入樓市,但是基建和樓市本身就難以分清楚,土地綜合開發才能完成良性發展循環,即基建完成後周邊樓市升值,周邊樓市升值後又反哺基建投資。

因此,過去龐大的影子銀行體系愣是把一大筆錢滲透到了樓市,導致大搞基建政策出台後央企在全國各地拿「地王」。所以,基建先行,地產緊跟的市場板塊輪動,也符合經濟邏輯。

重要的事情說三遍,現在情況跟以前真的不一樣了,不一樣了,不一樣了!

2

房企名字都改了未來就別太樂觀了

別看現在一手房數據很漂亮,8月份只有廈門一個城市下跌了,表面上還是「欣欣向榮」,實際上一手房數據早就不准了,嚴重失真,市場熱的時候它冷,市場冷的時候它熱。

跟以前動不動全款買房截然不同的是,最近深圳竟然出現了一成分期首付的現象。只要你誠心買,錢不夠沒關係,首付可以分期付款,並且房價還能給你打個折扣。

長期高位縮量橫盤,最後必定下跌。每經記者實地調查發現,廣州南沙、番禺等區域多盤推出特價單位,以折扣之名行降價之實,有樓盤降價幅度近20%。

如果這還不算的話,近期全國各地土地流拍節奏加快就很能說明問題了。據東吳證券統計,截至2018年8月底,全國已發生土地流拍807宗,累計流拍建築面積達7954萬平方米,是去年同期數額的7.3倍。

樓市現狀不樂觀,未來也一樣,最重要的就是「房住不炒」,控制不住會一直調控,別想着放鬆了。

據中原地產統計,8月份全國各地樓市調控次數合計超過50次,部門城市再次被約談,年內樓市調控次數總計超過310次,刷新曆史記錄。

也別想着資金違規流向樓市了。從2016年開始,我們的監管機構就開始清理信託貸款、委託貸款、同業存單、同業業務,影子銀行已經被清理的差不多了,違規資金很難再進入樓市。這也是房企債務和融資問題備受關注的重要原因。

現在保利地產都改名為保利發展控股集團,萬科改名為深圳萬科發展有限公司,龍湖地產改名為龍湖集團控股有限公司,萬達改名為大連萬達商業管理集團,時代地產改名為時代中國控股……

房企名字都在去地產化,中國房地產的未來可想而知。

3

巧婦難為無米之炊沒錢搞啥基建?

7月16日,發改委就已經表示,下半年將以補短板為重點,適度擴大有效投資。

政策出歸出,執行的如何呢?沒用,數據還是下降的厲害。

數據顯示,1-8月基建投資累計同比持續下降,增速已經降低至個位數至1.4%。什麼概念呢?去年同期增速還高達16.1%,去年去年增長14.9%!基建投資已經嚴重拖累整個社會的固定資產投資了。

客觀來說,在貿易摩擦、消費疲軟、房地產調控的大背景下,似乎只有基建投資可以搞,因為中西部地區、農村地區的基礎設施還很不完善,鄉村振興、水利建設、交通等方面空間還非常大。

大家對這事兒有意見,主要是有些地方基建已經飽和,扒了再建完全就是浪費資源,還有就是要兼顧公平和效率,別擠壓了民企生存空間。

最重要的問題是,搞基建已經導致地方政府債務規模龐大,現在再搞基建,錢從哪裏來?

一般來說,基建資金主要來自國家預算內資金、國內貸款、利用外資、自籌資金和其他資金等五個方面。自籌資金一直是佔大頭,並且增長很快,從2006年的48%增長至2016年的60%,大家常說的城投債、專項債、鐵道債、非標融資等,都歸為這一塊。

每次經濟下滑都搞基建,現在問題已經不小了。據海通證券估計,過去幾年地方政府每年新增的隱性負債高達7-8萬億,目前地方政府的隱性債務在30萬億左右,再考慮30萬億政府顯性債務,政府的總債務已經達到60萬億,接近GDP的70%。

地方政府沒有多少舉債的空間了!雪上加霜的是,從兵團六師短融技術性違約開始,市場對城投債打破剛兌的預期愈加強烈,繼續發行這些債的前景也不樂觀。

沒錯,大搞基建確實是一致預期,這也是一個大題材,政策面上大概率也會一直支持。

但是回歸基本面,投資者也要看到,在地方政府嚴控債務風險、金融去槓桿、非標持續收緊、打破剛兌等大背景下,今年基建到位資金可能要比去年還要減少1萬億。

巧婦難為無米之炊,沒錢搞啥基建?所以,炒大基建的投資者,也別樂觀過頭了,也要注意風險,要密切關注基建資金來源端的消息,這才是關鍵。

責任編輯: 秦瑞  來源:葉檀財經 轉載請註明作者、出處並保持完整。

本文網址:https://hk.aboluowang.com/2018/0925/117931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