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 > 社會觀察 > 正文

國人體質變差與放棄豬油有關?

出生在70年代以前的各位都會記得當時家家戶戶灶台上都放着一個油罐子,或大或小,裏面盛的就是當時所吃的豬油。溫度低時,豬油凝成白白的;溫度高時,上面的化成油;溫度再高時,整罐子的油都化了。炒菜時,放一勺油在鍋里,香味。那時候家家備有豬油或羊油,並不是人們都愛吃動物油,而是,那時候屬於計劃經濟,對一般老百姓來說,不是你想買什麼就買的到,想買多少就能買。想買吃的需要糧票,買糖需要糖票、買布需要布票,買油需要油票,……。每個人每月也就半斤油,平均每天不到10克。油不夠吃怎麼辦?買肉唄!肉實際上也是定量供應,肚裏沒有油水,怎麼辦?勞動人民是有聰明智慧的,買肉時要肥肉,為什麼呢?當然肥肉要吃一些,更重要的是煉成豬油,來彌補植物油供應的不足。煉油的還有一個副產品,那就是油渣。當時也屬於美味,剛煉出的油渣,沾點白糖,那叫一個香、甜!油渣還可以用來包包子、餃子、熬菜等。並不是有多美味,而是當時食物供給不足,無奈而為之。

烹調時用的油脂分動物性和植物性兩種。我國居民經常消費的動物性油脂有豬油、牛油或羊油等,經常食用的植物性油脂有花生油、大豆油、菜籽油、芝麻油,近年來又有玉米油、橄欖油、葵花籽油等。烹調油是我們日常飲食生活中不可缺少的食物之一,經烹調油烹製的食物不僅由生變熟,改善口味,還能促進食慾和增加飽腹感。

從營養學的角度分析,烹調油對於我們的健康非常重要,發揮着許多生理作用:

1、提供能量。

2、提供脂肪,動物油含脂肪90%左右,還含有膽固醇。植物油一般含脂肪99%以上,不含膽固醇,並且是我國居民維生素E的首要來源。

3、脂肪是人體的重要組成成分,一個健康成人體重的14%~19%是脂肪組織,它保護着臟器,皮下脂肪組織能維持體溫恆定。

4、脂類還是構成大腦、神經系統的主要成分,並和人類的生育能力有重要關係。

5、促進脂溶性維生素A、D、E、K的吸收利用。

上世紀80年代改革開放以後,我國的經濟迅速發展,人民生活水平不斷提高,食品供應日益豐富,人們想吃什麼就能買到什麼,很多家庭在烹調時往往用油無節制或過量用油。調查發現,近30多年來,我國城鄉居民植物油的消費量增加了20克以上,目前平均每人每天烹調油消費量達到40多克,已經大大超過《中國居民膳食指南》中25克或30克的建議量。同時,我國居民的膳食結構正在「西化」,畜肉等動物性食物及油脂消費過多,脂肪的過多攝入必將影響我們居民的健康變化。脂肪攝入過多是引起肥胖、高血脂、動脈粥樣硬化等多種慢性疾病的危險因素之一。與1992年相比,我國成年人中超重增加了39%,肥胖上升了97%。食用油消費過多、身體活動減少等多種因素是導致我國居民慢性病增加的因素,而不是由於我們吃的豬油少了!

由於動物性和植物性油脂中所含的脂肪酸的種類不同,對健康的影響也不同。一般來講,脂肪隨其脂肪酸的飽和程度越高、碳鏈越長,熔點也越高。動物脂肪中含飽和脂肪酸多,常溫下呈固態,如豬、牛、羊油等,少數植物如椰子油、棕櫚油等中也含有飽和脂肪酸。飽和脂肪酸含有較多的膽固醇,飽和脂肪酸攝入量過高是導致血膽固醇、甘油三酯及低密度脂蛋白膽固醇升高的主要原因,繼發引起動脈血管狹窄,形成動脈粥樣硬化,增加心血管疾病的風險。因此,總體上動物脂肪中飽和脂肪酸和膽固醇含量高應少吃。

植物脂肪中不飽和脂肪酸較多,常溫下呈液態,如大豆油。不飽和脂肪酸主要包括單不飽和脂肪酸和多不飽和脂肪酸,都對人體的健康有很大益處。人體所需要的必需脂肪酸,就是多不飽和脂肪酸,可以合成DHA和 EPA,DHA和EPA可以提高兒童學習技能,增強記憶。另外,不飽和脂肪酸在體內具有降低血脂、改善血液循環、抑制血小板聚集、阻抑動脈粥樣硬化斑塊和血栓形成等功效,對心血管疾病具有良好的防治效果。

不同植物性油的脂肪酸構成不同,不同的植物油的營養特點不同。例如,橄欖油和油茶籽油的單不飽和脂肪酸含量較高,玉米油和葵花子油則富含亞油酸,大豆油則富含亞油酸和α-亞麻酸兩種必需脂肪酸。亞油酸和α-亞麻酸具有降低血脂、膽固醇的作用。由於單一油種的脂肪酸構成不同,營養特點也不同,因此應經常更換烹調油的種類,食用多種植物油。

影響健康的因素有很多,其中膳食營養、身體活動、環境等等。我國居民的健康變化,主要與膳食營養、身體活動等生活方式的改變有關。因此,我們一方面要做到合理膳食,經常吃禽、蛋、瘦肉等,這些動物性食物是優質蛋白質、脂溶性維生素和礦物質的良好來源。少吃肥肉和葷油,豬油是高能量和高脂肪的食物,攝入過多往往會引起超重、肥胖,並且是糖尿病、血脂異常等慢性疾病發病率升高,均衡飽和脂肪酸和不飽和脂肪酸的比例,注重攝入一些具有特殊功能的脂肪酸;另一方面,必須改變生活方式,加強身體活動,保持健康體重。

責任編輯: 李冬琪  來源:39健康博客 轉載請註明作者、出處並保持完整。

本文網址:https://hk.aboluowang.com/2014/0724/420374.html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