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波羅網方尋報道/2025年5月26日,中辦、國辦聯合發佈《關於完善中國特色現代企業制度的意見》,再喊「健全工資合理增長機制」,推動上市公司「中長期激勵」和「穩定分紅」。這是近半年內第二次喊出「漲工資」,上次是在《提振消費專項行動方案》中,宣稱「城鄉居民增收」是八大行動之首。但現實卻是經濟全面下滑,企業苦撐,百姓錢包縮水,政策被批為「脫離現實的政治宣傳」。
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早已承認2025年最大難題是「需求不足」。官方數據顯示,2024年全國居民人均消費支出僅28,227元,不足美國的九分之一;社會零售總額增速僅2.0%-4.8%;70個大中城市中,45個新房價格下跌,64個二手房下跌;企業利潤全面縮水,全國規模以上工業企業利潤下降3.3%,傳統行業普遍虧損,汽車製造業利潤更同比跌8%。在這樣的背景下,高喊「全面漲工資」幾乎成了空談。
部分地方為「響應中央」作出象徵性動作。內蒙古將最低工資標準從1980元調高至2270元,漲幅14.6%;福建從1660元漲至1895元,漲幅14%。新疆也作出調整。但這些托底政策只影響少數低收入者,對多數工薪階層實質作用甚微,尤其在物價飛漲背景下,實際購買力仍在下滑。
更具迷惑性的,是多省陸續發佈的「企業工資指導線」。例如四川2025年的建議為基準增長5%、上線7.5%、下線2%;但這些「指導線」無任何強制力,僅供參考。不少中小企業苦不堪言:山西一位老闆王先生說,「我們利潤比去年少了20%,訂單腰斬,連房租都快交不起,還怎麼漲工資?」
社交媒體上,質疑聲四起:「企業快倒閉了,哪來的錢漲?」「通脹下,漲工資也是白漲。」甚至有網友警告地方官員可能強迫企業虛報工資數據「完成任務」,加劇官民矛盾。
中共強推「全面漲工資」,意在緩解內需不足壓力,粉飾太平。但阿波羅網評論員王篤然指出,該政策脫離現實、資金來源不明、執行路徑模糊,「更像政治任務,而非經濟解方」。在民企生存艱難、財政吃緊之際,這場「漲工資」運動,恐怕只會變成「全民失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