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往年一樣,又一次刷完了春晚。
本來是想寫點觀後感的,可一想到早在過年前,有關就三令五申,不能借過年晚會、過年檔影視作品等話題,過度發揮。
到了嘴邊的話,就活生生咽下去了。
就像沈騰和馬麗的那個小品一樣,你以為故事剛到高潮,結果鏡頭一閃就沒了。
本來也不想評論什麼,但春晚導演的一句話又勾起了我的表達欲。
她說:
「已經很努力了,希望觀眾對我們寬容一點」。
我覺得這句話太謙虛了,因為這屆觀眾沒有辦法對春晚不寬容。
就拿我在B站看春晚的體驗來說。
滿屏的彈幕,沒有一句不寬容的話,全是讚美。
哪怕幾個語言類節目,都是「好評如潮」。
後來我研究了一下,發現這些彈幕竟然都是「預製」的:
有幾十條彈幕的內容一模一樣,來回滾動。
用戶ID也都變成了「某某網友」。
我試着隨便打出一句吐槽的話,結果上不了窗口。
所謂的「彈幕春晚」,毫無互動可言,全是科技和AI的影子。
後來我上微博搜了下,發現不止是我一個人。
很多網友在B站看春晚直播,也看不到自己發出去的評論,或根本發不出去。
連個「?」都發不出去。
屏幕顯示的也都是「好評」。
而國際版的 B站,則完全拿掉了彈幕和答題的互動功能,只保留了刷禮物功能。
前幾年,春晚取消了豆瓣評分,不讓人打分了。
現在,B站更進了一步,連「不寬容」的機會都不給你。
更讓人難受的是,你想把彈幕關了都不行,必須得看「預製彈幕」。
後來,B站方面解釋,這是為了應對直播中「監管壓力」,為了確保過程的順利,平台會使用預製彈幕,來避免潛在的敏感爭議內容。
B站這個解釋很好,好就好在只剩下了「好」。
春晚里的機械人表演震驚了美國人,科技感拉滿,我建議B站也去申請個彈幕專利。
名字就叫:「如此彈幕」。
作為B站最早一批的用戶,我從「金坷垃」一直看到「雞湯來了」。
10年過去了,今天的B站精神內核相比以前已經有了翻天覆地的變化。
我表示理解,畢竟創始人把股權賣了,上市公司要商業化,要賺錢也是應該的。
但這個吃相,這種「創新」。
實在是讓我食不甘味,百感交集。
彈幕,是B站的精髓。
很多人看B站,就是圖一個彈幕的熱鬧、真實、有趣。
但現在看來,未來的彈幕,也可以是人造的。
現在微博、抖音的評論區已經出現了大量的AI水軍。
未來B站等別的平台會不會也跟上呢?
畫面太美,美得我不敢想像。
其實一直以來,我都挺反感AI的,雖然我剛誇了Deep Seek的創新震驚世界。
但有些話我沒敢說。
過去幾年,平台經濟崛起,大量個體戶、線下實體店的小老闆,被迫成為平台的佃戶。
網約車司機、外賣員的學歷也越來越高。
此外,工廠的智能化、機械人化的程度也越來越高,很多廠房只要幾個管理就可以運作了。
今年過年,我聽到親戚最多的嘮叨,除了催婚,就是工作似乎有些難了。
現在又冒出來個Deep Seek……不客氣的講,現在90%的人寫作水平,都不如人工智能了。
這也意味着文員、編輯等職務,會在未來岌岌可危。
大家看過卓別林的《摩登時代》沒有?
我總覺得,如果按照現在這個趨勢走下去,不加限制,不及早做出預案。
未來我們很有可能會親身經歷一場《摩登時代》:
聰明的人用機器「控制」普通人,把他們納入算法,空乏其身。
同時定時投餵「信息」,控其所思。
可能我這有點胡思亂想了,但大家可以自己結合下日常生活,仔細品品。
今年的春晚是過年申遺成功後的首屆春晚。
照理說,應該更加文化自信才是。
我衷心希望,在「彈幕自信」之外,我們應該多想點別的方式去體現自信、弘揚自信。
就像張維為老師說的:
「都可以談,有什麼不能談的呢?」
這才是真正的自信。
-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