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清朝末期,寧古塔還是一派流放氣象,處處荒涼。
寧古塔在今天的牡丹江附近,距哈爾濱350公里。
但隨着人口暴漲,戰爭來襲,中原富庶之地已經無法承載如此規模的人口。
山東、河北、河南的人民,為了生存,紛紛到滿清的龍興之地東北,開闢新的天地,即闖關東。
東北也正式走上了發展的道路。
要致富,先修路。
1897年中東鐵路動土,六年後正式通車,當年客運量超過一百萬人次,貨運量超過70萬噸,成為東北經濟繁榮的主動脈。
中東鐵路呈T字形,交點在松花江和阿什河的兩水交匯之處,後來聚村成部,發展為哈爾濱。
哈爾濱地處東北腹地,天然肥沃的黑土地,種植的大豆、高粱、小麥等作物遠銷全世界。
英法德意加荷等國,陸續取消進口限制,從東北採買了大量商品。
▲1936年,營口縣的周末,等着火車回家過周末的人們
▲1921年,在哈爾濱劇場剛表演完舞台劇累得打盹兒的演員
在中東鐵路的沿線上,還探測到大量的煤礦資源,集中在扎賚諾爾、撫順、穆稜等地。
別看今天這些名字已經默默無聞,當年他們可是響徹遠東。
▲1929年,奉天特別市(瀋陽市)
▲1937年,為企業家和富人們舉辦的道德培訓班
外貿的繁榮,讓哈爾濱濱江海關力壓廣州海關,坐上了全國第一把海關交椅。
在和珅的年代,廣州海關、崇文門稅關稱為「南北二關」,是肥差中的肥差,可見其富庶。而在彼時的東北,卻讓南北二關都顯遜色。
▲1936年,哈爾濱站的餐車
▲1937年兩位女子在踏青
等到上世紀20年代,東北已經有了鋼鐵、煤炭為核心的重工業體系;以糧食加工、紡織為核心的輕工業體系。
來自全世界各地的人們,紛紛來哈爾濱等東北城市定居、從商、遊學。
▲1940年,撫順市街景
再加上日俄戰爭爆發,俄國從歐洲工業區運送物資成本太高,便在東北地區建廠,為戰爭輸送物資。
東北各大城市迎來了工業化,武器裝備、軍糧口糧、煙酒糖茶等生產線,紛紛上線。
▲1937年,女子高中學生在上物理課
哈爾濱當時的歐洲人、俄國人,甚至和亞洲人在人數上,不相上下。
所以今天的哈爾濱很多地方更像是歐洲城市,聖索菲亞大教堂、老道外的巴洛克建築、中央大街等,覺得當得起「東方巴黎」的稱號。
▲1935年,哈爾濱
電話、電台、雷諾汽車,在哈爾濱已經很是普及。當時從全國發往歐洲的電報,都是從哈爾濱出去的。
▲東北女孩
如果不說具體時間,只看一百年前哈爾濱中央大街130號的萬國洋行、大連西崗商業街、長春穿着時髦的姑娘,放到現在,也非常時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