臘八,臘月第一個節日,
也是過年的序章。
這一天,有的人,饞一碗臘八粥,
每一口,都是埋進嘴裏的甜蜜炸彈;
有的人,剝開手中的臘八蒜,
每一粒,都是吃進肚裏的香香辣辣;
有的人,舀起一勺臘八醋,擀出長長臘八面。
饞,是一種中國味,酸甜鹹苦辣咸,
是年的味道。
歷史悠久的臘祭
在年終表達人們的感恩之情
「小孩小孩你別饞,過了臘八就是年。臘八粥,喝幾天,哩哩啦啦二十三。二十三,糖瓜粘。二十四,掃房子。二十五,做豆腐。二十六,去買肉……」今天是農曆臘月初八。每年到了臘八這一天,孩子們就會唱起這首歌謠,像半空中飛旋的鴿哨循環往復、樂此不疲,清脆的童聲里充滿了歡樂與憧憬。臘八節註定是冬季里一個重要的標籤,可以說是過年的序曲,而臘八粥暖暖甜甜的味道,也就是年的味道了。
臘八,要先從臘月說起,從臘字說起,這裏面蘊含着遙遠的民族記憶。雖然我國文化百川匯聚、兼收並蓄,但其根基在於農耕文化,諸多的風俗習慣是在農業生產和農家生活的基礎上沉澱而來的。臘字本義為干肉,《說文解字》如此釋臘:「冬至後三戌臘祭百神。」冬至後第三個戌日,舉行「臘祭」大典,祭祀百神。
在上古時代,人們經過春夏秋的忙碌,終於盼到了冬天,農閒的人們無事可干,就出去打獵彌補糧食不足,捕來禽獸作供品舉行盛大火祭,祭祀天地神靈和祖先以祈福迎祥,這便是「臘祭」。
據《禮記·郊特牲》記載:「伊耆氏始為蠟。蠟也者,索也,歲十二月,合聚萬物而索饗之也。」《史記》原書是從《五帝本紀》開始的,隨着三皇五帝的譜系逐漸流行開來,唐朝的司馬貞為《史記》補了一篇《三皇本紀》,不過今天通行的《史記》為了保持司馬遷著書的原貌沒有收錄這一篇。司馬貞補寫的《三皇本紀》說:「炎帝神農氏以其初為田事,故為蜡祭,以報天地。」熊熊烈焰,火光沖天,人們圍臘而舞,擊鼓而歌,從中慢慢獲得迎接春天、戰勝未來的心靈力量。這裏須簡略指出,上述兩條引文中均稱「蜡祭」,臘祭和蜡祭最初是有細微區別的,「臘祭先祖,蠟報百神」,但後來逐漸混一,不再區分。
前面提到漢朝的「臘日」定於冬至過後的第三個戌日。直到南北朝時,才將農曆臘月初八固定為「臘八節」。漢代的應劭在《風俗通義》中講:「臘者,接也;新故交接,故大祭以報功也。」不論是臘日還是臘八,明顯具有辭舊迎新的內涵。從某種意義上看,臘日也曾經是上古中華民族的新年,在《史記·天官書》中有「臘明日」的說法,《呂氏春秋》中也有「臘歲」之說,「臘歲」即臘月的新年。臘日在這裏被視作了歲的最後一天,所以也被稱作「歲終大祭」。
臘日這一天無疑是非常熱鬧的,人們會聚集在一起舉辦儀式,以致孔子問子貢觀看臘日慶典的觀感時,子貢居然說:「一國之人皆若狂」,孔子卻非常理解這種情緒。百姓辛苦勞累了一年,才得以享受這一天的快樂,能夠讓人身心鬆弛,這恰恰是節日的意義啊。
天增歲月人增壽。人們在臘日裏,感念上天風調雨順,感念大地五穀豐登,感念祖先福佑庇護,感念時政國泰民安,於是,以宰豬宰羊回饋,以虔誠祭拜感應,通過各種儀式凝結與抒發這許多情感,其中不僅蘊藏着對天地的敬畏,也蓄積着對祖先的不盡感恩。
那些傳統節日,之所以能傳承久遠,原因之一在於能夠呼應我們的情感、適應我們的文化心理,而共同的文化心理塑造了我們共同的身份。
一碗香甜的臘八粥
是臘八節標誌性的習俗
除了祭神祭祖外,臘八節標誌性的習俗就是喝「臘八粥」。一碗熱氣騰騰的臘八粥,是值得大書特書的。
想想吧,臘八粥相當於是雜糧的交融薈萃,給人一種種類越多越好的印象。臘八粥的傳統食材包括大米、小米、玉米、薏米、紅棗、蓮子、花生、桂圓,以及紅豆、綠豆、黃豆、黑豆、芸豆等各種豆類,無論是貧窮還是富有,有多少算多少放多少,煮成濃濃的一鍋,將一年生活的味道濃縮其中。翻滾的香氣氤氳着孩子們的期待,喝粥從來不待粥涼,總是在滾燙時便迫不及待,嘴唇貼着碗邊,邊呼呼地吹,邊嗖嗖地吸,這樣才能讓黏糊糊、甜絲絲的臘八粥早些下肚,周身立刻生出暖融融的愜意。
古代賦予臘八粥很多寓意,而現在臘八粥更多是溫馨家庭的象徵。每個人記憶中的臘八粥都是獨一無二的,那是屬於媽媽的味道,或是奶奶的味道、外婆的味道,那是童年的味道、親情的味道。寒冬臘月,數九時節,家人閒坐,燈火可親。一碗剛出鍋的臘八粥,輕輕攪動,入口潤滑,百合意為「和和美美」,桂圓比喻「團團圓圓」,栗子諧音「大吉大利」,核桃代表「闔家幸福」……還有糯米、紅豆、甜棗、花生等,每一勺每一口,都飽含着親人濃濃的愛意,寄託着人們對美好生活的嚮往。
有很多名家都寫過臘八粥。沈從文說:「提到臘八粥,誰不是嘴裏就立時生一種甜甜的膩膩的感覺呢。」所以,聞到臘八粥的香味,就得咽三口以上的唾沫。梁實秋覺得小時候喝臘八粥是一件大事,回憶道:「等到臘八早晨,每人一大碗,儘量加紅糖,稀里呼嚕的喝個盡興。」老舍的結論很有意思,臘八粥是農業社會的一種自傲的表現,「這不是粥,而是小型的農業展覽會。」
臘八粥就是一碗普通的八寶粥嗎?非也。這碗粥因為由親人在臘八這天熬製,就有了穿越風雪的溫度。如果陪伴在家人身邊,就不再怕窗外呼嘯而過的寒風,如果在外地打拼,喝上一碗臘八粥,打個電話給父母,聽聽他們溫暖的話語,就覺得年更近了,家也更近了。
多姿多彩的臘八節俗
寄託人們的美好祝願
臘八是過年的序曲,從臘八這天起,就拉開了一系列過年的準備活動。關於臘八的傳統風俗,還有很多,我們不妨行走在古人的生活中探看。
《燕京歲時記》記載,臘八粥要夜間煮、早上吃,「除祀先供佛外,分饋親友,不得過午」,說明臘八粥原是用來分享的。為什麼臘八粥忌過午呢?可能主要是為了求得「早食粥,來年糧食早收」的好奔頭。但不過午吃不意味着必須早上吃完,如果臘八粥吃了幾天還有剩下來的,卻是好兆頭,取其「年年有餘」的喻意。《東京夢華錄》曰:「諸大寺作浴佛會,並送七寶五味粥與門徒。」同時,普通百姓也會把粥送給窮苦的人吃,那亦是行善積德,為家中晚輩做了榜樣。
《燕京歲時記》還記載,有一些更加講究的人家,會饒有興致地「用紅棗、桃仁等製成獅子、小兒等類,以見巧思」。以獅子為例,用剔去棗核烘乾的脆棗作為獅身,桃仁作為獅腳,甜杏仁用來做尾,將這幾種果子用糖細細粘成,顏色鮮艷、活靈活現。這非巧手不可做成,也是最受家中孩童歡迎的,其樂趣不在於吃,而在於玩賞。
還有一種特色風味食品叫臘八蒜。在臘月初八這天,剝一堆蒜瓣,浸入醋中密封儲存,漸漸就會發生奇異變化,如白玉般的蒜瓣竟會變成通體碧綠色,宛若翡翠碧玉。到了過年時,正好取出來,就着熱餃子吃,一口下去,再也沒有新鮮大蒜的辛辣,而是涼脆酸甜、素淨可口。同樣,臘八這天醃製的醋,聽說能經久不壞,多是拿來泡蒜頭、蘸餃子,或者拌一盤涼菜,臘八醋讓人大快朵頤,大快人心,大年初一用它來蘸素餃,也寓意「新的一年素素淨淨」。正月里再回想起臘八節,中間真是一段快樂而充實的時光。
十里同鄉不同俗,陝西關中地區,素來以麵食為主。到了臘八這一天,家家戶戶都要吃一碗臘八面。以麵粉和各種豆類為原料,和、擀、切……一定要厚薄均勻、寬窄一致的韭葉面。紅豆提前泡好,臘八一早起來熬湯,小火慢燉,直到熟爛,入口即化。中火煮麵,蔥花爆香。盛面,澆上蔥花,拌上佐料。只此一碗,足矣。
臘八節是一年中最冷的日子,有俗語道:「臘八臘八,凍掉下巴。」但有些地方臘八有個有趣的風俗,就是吃冰。在臘八前一天,人們會用盆舀水結冰,等到了臘八節就把凍好的冰敲成碎塊,全家一起吃,「吃了臘八冰,來年一年不肚疼」。仔細思量,是不是由於冬季人們吃的大多是熱燥食物,容易出現上火症狀,而吃冰能發揮潤燥降火功效呢?就像現代人們冬天吃雪糕和雪糕一樣。
古人也會在臘日或臘八寫下詩句,記錄下這天他們的所思所想。杜甫對氣候變化很敏感,「臘日常年暖尚遙,今年臘日凍全消。侵陵雪色還萱草,漏泄春光有柳條。」當年臘日天氣溫和,冰凍全消,詩人高興之餘準備還家飲酒、歡度良宵,但此時此刻他憂國憂民的本性又泛起,不敢忘記自身職責,所以不能隨便走開。
而陸游筆下則描繪了一幅鄉村臘八圖,「臘月風和意已春,時因散策過吾鄰。草煙漠漠柴門裏,牛跡重重野水濱。」古人就是這樣敏感,風中的寒意稍減,他們便感受到了春的氣息。「多病所須唯藥物,差科未動是閒人。今朝佛粥交相饋,更覺江村節物新。」雖然處於賦閒困頓之中,但陸游並未心灰意冷,就像臘八這個節日所訴說的,壞的都會過去,好的就在前方。他始終心懷希冀,盼着花開遍野、馮唐遣書那一天。
「臘八、祭灶,新年來到;小閨女要花,小小子要炮……」有趣的民諺一再流露出年光動人節拍,臘八節是春節即將來臨的第一聲訊號,也是明媚的春姑娘遙遙望來的靈動眼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