評論 > 文集 > 正文

沉雁:歷史是一堆灰燼,灰燼深處有餘溫

作者:

這個題目我三年前寫過,那次是為自媒體刷屏吹哨人的壯觀景象而寫,收錄在我2020年文集《庚子映像》的第23篇。今天突然心血來潮好想寫點什麼,我想了半天也沒想出一個合適又能問世的好題目,最後醞釀結果,還是覺得這個題目能應景也最能表情達意。

"歷史是一堆灰燼,灰燼深處有餘溫"。這是黑格爾的名言。我的理解是:大多數人在人間走一遭,就像草木一秋,活着沒有靈魂,死了也就化作一堆灰燼徹底消失在人們的記憶里。但歷史除了草木一秋的大多數,也還有極少數,同樣是黑格爾所說"一個民族的希望之所在是總有人在仰望星空"的那種極少數。肉身終歸塵土,靈魂源自星辰。毫無疑問,仰望星空的人是有靈魂的人,即便他們肉身化為灰燼,但他們靈魂所散發的光和熱永遠照亮着來者的路溫暖着世人的心,此所謂"灰燼深處有餘溫"。

法國啟蒙思想家伏爾泰關於"灰燼深處有餘溫"有他自己純哲學的精煉思考:"每個人要死兩次:不再愛,不再被愛"。

不再愛,是指一個人肉身死了他就沒法再愛他人。不再被愛,這個死了的人徹底不再被人懷念了。諸多往聖先賢雖然肉身在幾千年前就化作了灰燼,但他的思想、他的人格、他光亮的精神、他熾熱的靈魂永垂青史,不需要樹碑立傳他也流芳百世。但有的人,活着時別人不敢說什麼,他若死了,別人路過他高聳入雲的墓碑都只想吐一口唾沫甚至想撒一泡尿,此所謂"不再愛,不再被愛"最慘的極少數了。

餘溫,想在歷史這堆灰燼中留下餘溫,於芸芸眾生而言談何容易?其實不然,同樣是法國思想家帕斯卡爾卻說:"生命不以時間論長短,心中有愛時,剎那便是永恆"。那位捆雙腳跳河的33歲小伙子,人們之所以對他的死淚目刷屏,就是因為他人走了而他的車燈依然閃亮着雙閃,即便是死也把良善留給了川流不息的過往車輛。也許,他這份餘溫在歷史灰燼中一閃而過,但還是要比"我死後哪管它洪水滔天"有天地感召力,感召無數陌生人用一生去記憶去講述去播種開花。

帕斯卡爾明確告訴我們,任何人都有留下餘溫的機會,任何時候留下餘溫都不晚。一個人的餘溫即便不能拯救眾生,但它能拯救靈魂,而靈魂又是永恆的。所以,即便我們不知道那個跳河的33歲小伙子姓甚名誰,他的生命在那一瞬間的善念就定格了永恆。

與帕斯卡爾"剎那便是永恆"同頻思想的更有,前蘇著名作家諾獎獲得者帕斯捷爾納克,他說:"人不是活一輩子,也不是活幾年幾月幾天,而是活那麼幾個瞬間。"

別小看那幾個瞬間,火山爆發時也是一瞬間,但那噴薄而出的高能熔岩卻在地下憋屈了數千甚至數萬年。正因為如此,在人類歷史灰燼中,無論是誰留下的餘溫,它都像火爐一般炙烤着大地,它都像雕刀一般刻畫着歷史。

責任編輯: 李廣松  來源:視界莫邪雁 轉載請註明作者、出處並保持完整。

本文網址:https://hk.aboluowang.com/2023/1029/197149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