評論 > 文集 > 正文

馮克利:歷史是個邪惡的老師 只對自由人訴說真相

作者:

拜官員腐敗與政府反腐敗之賜,沒聽過"權力導致腐敗,絕對權力導致絕對腐敗"這句話的人,也許已經不多;知道此言是出自阿克頓之口的,大概也不乏其人。但是了解阿克頓其人其事的,卻依然極不多見。

▌在史實中尋找信仰和自由價值的佐證

1887年,他在給《英國歷史評論》主編克萊頓的一封信中,寫下這句令人過目不忘的至理名言,然而它仿佛是流傳於街頭巷尾的諺語,人們並不十分關心它的來源,這似乎是因為它的來源並不十分重要。

從某個角度看,確實如此。阿克頓晚年自稱一生碌碌無為,他除了做過《劍橋世界近代史》首任主編,為世人留下半部體例獨特的史學著作外,本人未曾寫下過什麼黃鐘大呂之作,因此我們今天看到他唯一的那本文集《自由與權力》,也不過是幾篇演說、文稿和若干宗教文章雜湊而成的一冊。

然而,如果一句話能像民間諺言那樣世代流傳,那也一定是因為它包含着某種智慧。阿克頓並非碰巧說出一句至理名言,他沒有用系統的著述來陳述自己的思想,並不意味着他沒有自己系統的見解。

按給文集作序的希梅爾法伯的說法,阿克頓最偉大之處,在於"他給政治帶來了先知的道德熱忱,給宗教帶來了自由主義政治家的人道關懷;他給這兩者同時帶來一個真理:權力,不管它是宗教還是世俗的,都是一種墮落的、無恥的和腐敗的力量"。

這段文字,不但極恰當地指出了阿克頓留給我們的思想遺產的性質,也標明了它的兩個重要來源:阿克頓堅定不移的天主教信仰,和他對人類自由的深切關懷。

撇開他在這兩者之間建立起緊密關係這不易理解的一點不談,現代史學為避免曲筆,輒以不做"道德法官"為治史者必須恪守的誡律。以此觀之,阿克頓顯然是犯了大忌。他雖曾師從德國史學巨擘蘭克,卻一反其師教誨,把歷史視為"宗教的真實證言",始終堅持以道德評史為史家無可推卸的職責。

在宗教勢力已破相百出的世紀,他卻依然篤信超然於人類之上的基督並未失敗,因為在他看來,神的統治智慧並不體現於世界的完美,而體現於世界的改善;在這種改善中,自由則是人類所獲得的一個最重要的"道德成果"。

他那些文約義廣的史論文章,執意要在史實中尋找信仰和自由價值的佐證,表現出一派正宗"春秋筆法"的氣象,使我們今天讀來,也不時有錢鍾書先生所謂"如獲故物、如遇故人"之感。

▌他從歷史中讀出"侵害今日政治社會的種種謬誤"

那麼,我們該如何看待阿克頓在史學中傳達信仰的做法?也許說他不過像個普通基督徒一樣,"永遠懷着感激生活",把我們在生活中已得到或可能得到的,而不是根本無法實現的幸福,都歸於上帝的恩賜,才是更為恰當的評語。

他在談述英國憲制發展時一段佈道式的話語,或可視為這一點的佐證:"(英國人民)令人自豪的特質令人矚目,離不開我們的歷史的背景。……無論外國神學家的教權精神,還是法國神學家特有的君主制偏好,都未在英國神學院的作者身上留下痕跡。

源自那個衰落帝國的羅馬法,變成了專制權力共同的支柱,卻被排除在英國之外。教會法受到限制,而且這個國家從不接受宗教法庭,也沒有完全接受酷刑,而歐陸王權卻藉此製造了許多恐怖。

後來,我們的紳士階層保持了其他國家所沒有的地方自治的辦法。教派的分立導致宗教寬容。混亂的普通法教導人們,他們最好的衛士就是法官的獨立與一致。"

正是英國歷史中這些已然的事實,才使他能夠"一直用雙眼緊盯着上帝之光照亮的空間",堅信"引領我們的上帝之光仍未熄滅,使我們遙遙領先於其他自由國家的因緣仍未窮盡"。

因此,阿克頓的信仰,實是一種不脫離經驗與制度嬗變的信仰,既如"權力導致腐敗,絕對權力導致絕對腐敗"這類言論,我們不該把它完全當做一種出自形而上人性論的斷語,倒不如說是一種來自經驗的概然性知識,而且這完全談不上是他自己的創見,只能算是他對西方古老的政治思想傳統的一個回應。

它不但是基督教原罪說在政治學中的邏輯延伸,甚至前基督教世界的亞里士多德《政治學》中也早就說過:"把權威賦予人等於引狼入室,因為欲望具有獸性,縱然最優秀者,一旦大權在握,總傾向於被欲望的激情所腐蝕。故……法律是排除了激情的理性,因而它比個人更可取"。

阿克頓的言論雖充滿一個信仰者的執着,但阿克頓所以為阿克頓的感人之處,還來自於他從史實中總結出的警言。

阿克頓的史論中最可引起今人所注意之處,是他無論何時談到的"權力",並無特定的人稱屬性,而是泛指的。不管是信仰者的權力,王公貴族的權力,人民的權力,代表人民的、代表金錢的權力,或自稱代表自然法、"進步力量"、正義與和平、"最大多數人的最大幸福"的權力,總之不管什麼權力,只要它以暴力為後盾(這是必然的),只要它失去制衡,成為"絕對的權力",都會傾向於("tend to",譯為"導致",語勢上未免太過強硬了一些)殘暴、腐敗和不義。

只有這樣的權力觀,才有可能為我們提供觀察20世紀殘暴政治的人都能從中汲取教益的識見。在他看來,政治生活中最可怕的局面,莫過於"道德與宗教不分,政治與道德不分;在宗教、道德、政治諸方面,只有一個立法者和一個權威"。

在他的全部著作中,始終貫穿着一個我們春秋筆法的本土史學中不得見的基本立場,即人間所能享有的無論宗教自由還是世俗自由,皆是權力平衡的產物。

在論及古典時代的文明沒落的原因時,他說:"個人、家庭、團體和屬地(這些當然都是保持權力平衡所必需的社會要素)是如此卑俗,以至於統治權力可以把它們用於自己的目的。共同體支配着公民,一如主子支配着奴隸。由於忽視私人利益,忽視人民的道德生活及其進步,希臘和羅馬都喪失了維繫國家繁榮的關鍵因素。"

他從這種現象中,讀出了"侵害今日政治社會的種種謬誤"。對於這些謬誤的主義與混淆的觀念,一百多年後的我們,肯定要比阿克頓有更切膚的感受。

因此,當我們看到阿克頓說,"只要某個單一的明確目標成為國家的最高目的——無論該目標是某個階級的優勢地位、國家的安全或權力、最大多數人的最大幸福,還是對一個抽象觀念的支持——此時國家走向專制就是不可避免的了",我們不知是該佩服他的遠見卓識,還是該為我們的愚妄而扼腕痛惜。

▌權力的平衡比權利的平等更重要

雖有這些在當代公共哲學中仍充滿活力的思想,但是在今人看來,阿克頓是不是個很老派的人物?

其實不唯我們,即使在一百多年前他的同代人眼裏,也難免會讓人產生這樣的想法。他的貴族身份,他堅持讓自己的天主教信仰與自由主義並行不悖的努力,他的普世主義情懷和保守立場,在在與此後百多年來精神生活的大氣候格格不入。

當年哈耶克創立"朝聖山學會"之初,曾建議用阿克頓和托克維爾的名字來為學會命名,就幾乎讓到會的美國人拂袖而去。

美國的自由主義者不樂於把阿克頓引為同道,並非沒有他們的道理。大概他們對阿克頓曾為美國憲政做過的出色辯護並不領情,倒是忘不了他不但有美國文化所討厭的貴族身份,而且還給南方堅信聯邦制的蓄奴分子說過好話——這也是一個從正確的理由推導出來的錯誤結論,因為他總是固執地認為,在維護自由上,權力的平衡比權利的平等更重要。

其實,從阿克頓經常受人冷落的思想遭際中,我們看到的還是政治世界為價值排序這個幾乎無終極解的難題。一時一地的問題,決定着一個社會在選擇價值上的優先順序。

自由,平等,民主,法治,民族獨立,公共精神,私人空間等等,如果撇開時間因素不談,無一不是極可取的價值,但它們又是只能在歷史中,在具體的社會和經濟環境中才能被人類選擇,從而得到真實生命形態的價值。

阿克頓所做出的選擇,是自由和信仰無條件地高於其他價值,並且認為能夠保證其安全的,只有建立在權力制衡原則上的制度。

我們可以把這看作只是他本人的信念,甚至是一個歷史學家一廂情願的反歷史的偏見,不少人也會因此而批評他在平等、民主和人權方面的思想缺失。可是我們也沒有理由忽視他教給我們的智慧:

無論什麼樣的統治,只要存在不受限制的權力,都有走向腐敗的傾向。

他為此提供的一個重要理由,便是絕對權力有可能"敗壞良知,麻木心靈,使它失去對環境的理解力"。

和阿克頓給人留下的史以載道的印象相反,他這些反覆強調權力制衡的觀點,說到底並非單純來自他的信仰或理念,而是一種以信仰為根基的經驗主義,或曰史家的智慧。

~~~~~~~~~~~~~~

阿克頓勳爵是人類歷史中為數不多的深諳文明真諦的人,從他的思想深處,可以探索出人類自由傳統的真正脈絡。甚至在此後的一百年間,也很少有人能達到他的思想高度。

哈耶克曾感慨,現代的學者已經少有能像阿克頓勳爵那樣,警示人類本身的弱點,向世人揭示自由艱難曲折的發展過程。

也許,阿克頓勳爵給了自己一個過高的標準,以至於作為一個現世的人類靈魂根本無法完成目標——在這個苛刻的大思想家看來,絕大多數歷史著作都應該丟到火里燒掉,以免謬誤流毒人世。

歷史的使命感,以及審慎的態度,也讓阿克頓難以猝然下筆。阿克頓勳爵最大的野心是,希望能給後人留下永恆的作品,他給出的標準是——這些作品不僅應該被置於書架,而且值得帶進墳墓里。這個願望,一直到他晚年才得以部分實現——由他主編的《劍橋世界近代史》。如今,這部享譽世界的巨著,已經在他的基礎上擴編為《新編劍橋世界近代史》,延續關於歷史的信仰與智慧。這部近千萬字的恢弘巨著,不是一時能讀完的著作,卻是一生取之不盡的思想寶庫。

此外,阿克頓最後他留給世人的,除了滿屋的卡片和殘稿,就只有寥寥幾部文集。而這不多的幾部作品,卻讓後人推崇備至——《近代史講稿》就是其中極為重要的一部作品。書中從近代國家的開端講起,上迄15世紀的地理大發現,下止美國獨立戰爭,每個主題獨立成篇,提綱挈領、脈絡分明。關於這段歷史,縱然已經有更多的歷史著作可以選擇,這本講稿仍然不可替代。

為此,孤冷的思享者8聯合先知書店特別推薦《近代史講稿》和《新編世界近代史》,它們當得起"承載高貴的精神使命"之殊榮,這是每個愛自由、愛智慧的人,都應該將其置於書架最醒目位置,並常讀常新的史學巨著。長按下圖,識別圖中的二維碼,即可一鍵收藏(含獨家書)。

責任編輯: 李廣松   轉載請註明作者、出處並保持完整。

本文網址:https://hk.aboluowang.com/2023/0830/194741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