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 > 人物 > 正文

一個曾經的小腳老太太居然培養了一眾學霸

—她撫育了一眾學霸

作者:
1934年,她86歲時不幸中風,自知不久於人世。臨終前夕,特留下遺囑,將舉辦喪禮時所收的禮金,全部贈送女校。謝長達去世後,各界人士紛紛前來學校悼念,蔡元培發表了演說,章太炎為她撰寫了紀念碑文,李根源親自手書,這座謝長達紀念塔現在還矗立在蘇州十中的校園裏,幾十年來代代相傳地講述着這所學校的成長發展史。

上面這張照片,拍攝於1905年,畫面中的兩個老太太是同一個人,叫謝長達。跪着的自己給坐着的自己行禮,是在表達什麼意思呢?

老太太穿了兩套不同的服裝,擺出兩種不同的姿勢,讓攝影師分兩次拍攝,然後將兩張照片拼合成一個畫面。通過這樣的畫面,謝長達在告訴世人一個道理:求人不如求己。

謝長達,祖籍安徽,後遷居蘇州。自幼即讀書識字,通曉古今大事,少女時期便認定女性理應與男性一樣,公平接受教育,在社會中承擔更多的責任,而不只是做單純的配角。

她22歲時,嫁與蘇州人王芾卿,王家身世顯赫,王父曾任浙江按察史。王芾卿是清光緒六年(1880年)進士,因名列前茅授予庶吉士身份,留在翰林院繼續進修。散館後任戶部主事,補軍機章京。這期間,謝長達跟隨丈夫一直常年居住北京。王芾卿雖然任職軍機,但其心願卻是做一名正直敢言的御史。有次朝廷考核錄用御史,他參加考試,獲第一名。但軍機處因其工作出色,業務熟練,上奏不能放行而未能調任御史。

王芾卿為官清廉,曾被派遣擔任工程監督。廠商按常例贈送因工程節約所提獎金,他拒絕收受,說:「提工價的十分之一獎人,雖為常例,但我不能隨俗浮沉。」

王芾卿提倡科學,注重人才培養,希望讀書人「學習測量、化學、光學……」1890年任會試考官時曾力薦蔡元培的考卷,是蔡元培的恩師。甲午中日之戰爆發前夕,老師翁同龢入主軍機處,王芾卿積極進言:「軍機處總持戰局,更應該先知道戰區地形,今軍機處連高麗地圖都沒有,每當前方奏報軍情,連所指地名在那裏都不知道,如何能運籌帷幄,決勝千里?」軍機處令北洋進高麗地圖,但該圖簡單疏漏,難以使用。適逢王芾卿的朋友自日本歸來,攜有日本報館所印中國地圖,凡鐵道、港口、電線等一切羅列,十分周詳。王芾卿大感驚嘆:「敵人準備已非一日,而我們則在臨渴掘井,如何能制勝敵人!」不久甲午海戰爆發,中國果然戰敗,割地賠款。王芾卿深感悲憤,鬱鬱寡歡,於光緒二十一年七月在北京逝世,年僅48歲。

丈夫去世後,謝長達帶着9個兒女回到蘇州老宅生活,在撫育教導遺孤、辛勤操持家務的同時,她將居住北京時接受的新觀念,向蘇州社會傳播。她先是從「腳」做起,成立蘇州放足會,引導婦女放足。

之前,清政府曾於1901年下達「上諭」,通令各省勸導婦女不再裹足,但收效甚微。大部分婦女因受封建禮教束縛,不肯改變觀念,照裹不誤。為使婦女放足形成風氣,幼女不再被迫裹足,謝長達不僅帶頭放足,還自任蘇州放足會總理。在她的動員下,蘇州縉紳大戶家的老年眷屬都紛紛參加,這其中就有71歲的黃季蘭、68歲的徐淑英、60歲的陳李香、51歲的蔣振懦夫人等數十人。

蘇州社會上有許多頑固守舊的男子,以衛道士自居,對謝長達發起的「放足會」百般取笑,強烈反對。為防止這些男子在放足會成立時搗亂,干擾會議進程,謝長達特地選派男子在會場外接待男賓。成立會通知如下:「蘇州放足會擇於正月十六日午後兩點鐘,在葑門內十全街王太史第內廳同議會事,敬請貴族女士光臨教正是盼。本會女同啟,會費不派分文,倘賢士大夫光臨者,請徑至前廳,另有人接待。」參加「放足會」的來賓雖然只有十數人,但在蘇州社會起到了不同凡響的作用,深受纏足之苦的女性,終於可以大聲說「不」了。

為了提高女性的認知,創辦學校,普及教育,便成為頭等大事。1905年,謝長達用自家房產辦起了振華學校。這所學校的名稱,顧名思義,就是振興中華,從教育抓起。

囿於傳統陋習,最初招生困難重重,儘管費盡心思,四處奔走,卻只招收到五名學生,其中一人經不住旁人恥笑還中途退學。面臨重重壓力,謝長達並未灰心喪氣,反而堅定了她的辦學意志。

經過一年的慘澹經營,終於出現轉機,學生數量日漸增多。但日常開支費用也相應增多,經費來源漸感困難,雖經謝長達多方奔走募捐,仍入不敷出。為尋求經費來源,謝長達先後邀請江蘇巡撫程德全、蘇州知府何剛德到校參觀,讓他們親眼目睹振華女校的辦學成績,同意由官庫撥出經費,按月發給。

謝長達身為一校之長,她的辦學目標,是創建一流學校。她要求所有教師對學生和藹可親,循循善誘,同時對學生的聽課和作業要求也十分嚴格。當時學生住校居多,謝長達特別注意在生活上給予學生無微不至的關懷,猶如慈母關心女兒,使整個學校如同一個大家庭。

1928年(民國十七年)振華學校中小學部全體學生合影

由於辦校有方,上下齊心,在生員增多的同時,教育質量也穩步提高,許多家長都將女兒爭相送入振華女校,一時間名聲大噪,有口皆碑,學校也成為江南地區新式女校的代表。

此後,學校規模不斷擴大,遷入蘇州下塘原江南織造府(現蘇州十中校址)。為確保師資質量,謝長達堅持用高薪聘請名師,自己卻布衣蔬食過着簡樸的生活,被朋友戲稱為「叫花子校長」。

1917年,年近70歲的謝長達終於準備退休了,因為她有了一位非常優秀的接班人,也就是她的三女兒王季玉。

這位從美國留學歸來的高材生回國後拒絕了多所大學的邀請,她見母親年事已高,決定接替母親創建的事業,擔任振華女校的校長。從此終身未嫁,完全把自己獻給了這所學校。

上任不久,王季玉便將振華女校由原先的高小擴展成為中學,由此成立了中學部。但當時振華的經營狀況和校舍現狀,都無法滿足王季玉的規劃。王季玉於是向社會募集資金,尋找新址。蔡元培、楊敦頤、李根源等人聽說後都來紛紛出手援助。

1918年,謝長達七十壽辰,她把眾親友贈送的禮品,全部贈與振華女校,作為學校的基金。1934年,她86歲時不幸中風,自知不久於人世。臨終前夕,特留下遺囑,將舉辦喪禮時所收的禮金,全部贈送女校。

謝長達80壽辰時所攝的合家歡,攝於1928年

謝長達去世後,各界人士紛紛前來學校悼念,蔡元培發表了演說,章太炎為她撰寫了紀念碑文,李根源親自手書,這座謝長達紀念塔現在還矗立在蘇州十中的校園裏,幾十年來代代相傳地講述着這所學校的成長發展史。

追悼會結束後,按謝長達生前遺囑,所有禮金悉數轉送振華女中,設立「長達清寒獎學金」。

十年樹木,百年樹人。回首來路,這所民國極負盛名的女子學校,走出了一批享譽中國乃至世界的風雲人物,他們是:

物理學家何怡貞

醫學婦產科專家王淑貞

作家楊絳、冰心

新聞學家彭子岡

核物理學家何澤慧

著名社會學家費孝通

中國小麥育種專家沈驪英……

而謝長達留給這個世界的,還有一個舉世矚目的家族。

長子王季烈,著名物理學著作翻譯家,編著了中國第一本中學物理課本;

次子王季同,著名數學家和機電專家;

三子王季點,京師大學堂教授;

四子王季緒,英國劍橋大學畢業,機械工程專家;

長女王季昭,生物學家;

次女王季苣(jù),美國芝加哥大學教授,化學家;

三女王季玉,振華女中校長,傑出教育家;

四女王季山,實業家與教育家。

子女個個成才,孫子輩更是了得——

王季同這一家:

長子王守競是中國機械工業創始人;

次子王守融,中國精密機械儀器專家;

三子王守武、四子王守覺,以及三女王守璨的丈夫陸學善,均為中國科學院院士;

長女王淑貞,上海婦產醫院創始人;

二女王明貞,物理學家、醫學家。

王季山這一家:

二女何澤慧與丈夫錢三強,均為中國科學院院士;

三女何怡貞,物理學家,丈夫葛庭燧,中國科學院院士。

這樣的家族,根深樹高,開枝散葉,碩果纍纍。比之天空,猶如群星璀璨。往上追溯,他們的身後,都站着一個光彩奪目的女性——謝長達。

2023-10-07

責任編輯: 東方白  來源:漢嘉女1 轉載請註明作者、出處並保持完整。

本文網址:https://hk.aboluowang.com/2023/1009/196366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