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 > 史海鈎沉 > 正文

文革時期的結婚照

作者:

據照片的發佈者說,這對新人沒有婚房,是借招待所的房間充當的新房。但桌上的兩個暖水瓶和一套水杯,是新郎和新娘自己的。而地上的兩個水瓶顯然就是招待所的了。

文革時期的結婚照,有沒有穿婚紗的?好像沒有。

那些年,生活水準都低,除食鹽不要計劃外,什麼都要憑票供應。城市工資標準,普通工人就三十塊錢上下。鄉村是人民公社體制,多數生產隊的勞動單價,普遍在四角錢左右,更有低至8分一個勞動日的。這樣的收入水平,維持生計尚可,若要添置稍微大件的工業產品,非得節衣縮食,辛苦攢錢,積累數年時間,才能勉強擁有一定的支付能力。

當時結婚,流行一個術語,叫「三轉一響」。如果一個女子,選擇的夫家,能買得起自行車、手錶、縫紉機、收音機,在左鄰右舍眼中,就是人人羨慕的家庭了。

普遍的新婚夫妻,別說三轉一響,就連結婚時都不能添置新衣,條件稍好的換一套沒有補丁的制服,或廠子裏發的工作服,找一家相館,並肩坐在一起,拍一張二寸的半身黑白照片,就算是結婚照了。

更多的新婚男女,尤其是鄉下結婚的農民,是連結婚照也沒有的,女方家把嫁妝往男方家一抬,辦幾桌酒席,喝一杯芭蕉酒或紅苕酒,婚禮就完成了。像電影《紅高粱》中的花轎就一概免了,新娘子都是自己步行走到丈夫家的。

論結婚,下鄉知青是最慘的。因為擔心招工拒招已婚男女,早已成熟的年齡也只能憋着。個別不願忍受的知青,要想結婚成家,就只能採用極簡的形式。有一對知青夫妻,成婚那天,一切如常,唯一的變化,就是將兩張單人床拼到一起,拿床草鋪高一點,女知青把自己的被蓋抱過來,婚禮就結束了。什麼一拜天地,二拜高堂,夫妻對拜,喜糖喜酒,都完全沒了。至於結婚照,更是想都沒想。

那時的擇偶標準,三轉一響還在其次,不像現在這樣勢利,要房、要車、要存款,革命年代的階級觀念,首先要看出身,看成分。工人階級和貧下中農績優股,地富反壞右以及他們的子女,即便男子聰明英俊,女性貌美如花,也常常俊帥哥娶醜婦,美女嫁劣郎。

我當知青時,住在農民家。他家二姑娘結婚,對象是煤礦工人,因為有點才藝,在工會工作,並不下井挖煤。姑娘不離家,男方算是上門女婿。當時這種婚配形式,叫做「工兼農,不受窮」。結婚那天,辦了婚宴,是請廚子來操辦的「九大碗」。

手持鐵鍬的結婚照,新郎新娘胸前各戴一朵紙折花,手持一把掛着紅綢的農具。女的好像並不怎樣高興,男的卻是喜氣洋洋。

2023-09-27

責任編輯: 東方白  來源:漢嘉女1 轉載請註明作者、出處並保持完整。

本文網址:https://hk.aboluowang.com/2023/1003/196122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