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 > 中國經濟 > 正文

中共用銀行利潤救地方債務 多家銀行評級被調低

中國最大的國有銀行正在向地方政府融資平台提供超長期貸款和臨時利息減免。圖為2023年6月15日,北京一家中國工商銀行分行。

受地方政府巨額債務拖累,部分中資銀行的評級被美國華爾街投資銀行高盛調低,隨後中國銀行業的股價暴跌。

彭博社7月11日報導,中國銀行業的股價處於歷史最低估值的風口浪尖。彭博資訊(Bloomberg Intelligence)的中國銀行股指數較5月份的今年高點下跌了14%,市值蒸發了770億美元。

華爾街投資銀行高盛此前下調了部分中資銀行的評級。7月4日,高盛發表了一份關於中國銀行業的分析報告。在12家上市的中資銀行中,高盛給予5家「賣出」評級、3家「中性」評級和4家「買入」的評級。

5家「賣出」評級的中資銀行分別為中國工商銀行、中國農業銀行、交通銀行、興業銀行、華夏銀行;3家「中性」評級的為中國銀行、招商銀行、南京銀行;4家「買入」評級的則是中國建設銀行、郵儲銀行、寧波銀行和平安銀行。

該報告強調,中共地方政府債務和信貸投資組合損失加大,對銀行利潤率構成風險,這可能會削弱盈利增長,給資本積累帶來壓力,從而影響股息支付水平。

中共地方政府總債務,截至2022年底達到66萬億元人民幣(9.1萬億美元),遠高於2019年時的40萬億元人民幣(5.5萬億美元)。這是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今年2月的估計。該債務被認為是亞洲今年最大的金融風險。

在今年1月的時候,中共財政部官網曾明確表示,對於地方政府債務風險,要堅持中央不救助原則,做到「誰家的孩子誰抱」。但是在緊接下來的幾個月中,貴州、山東、雲南等省份相繼爆出地方政府債券到期難以兌付的事件。

有知情人日前向彭博社透露,中國最大的國有銀行正在向地方政府融資平台提供超長期貸款和臨時利息減免,以防止在巨額債務市場日益緊張的情況下出現信貸緊縮。

知情人表示,包括中國工商銀行和中國建設銀行在內的銀行已開始向信用度高、符合條件的地方政府融資平台增加25年期貸款,而不是大多數企業現行的10年期貸款。有些項目在頭四年內免除了任何利息或本金支付,不過利息將在以後累積。

大紀元時報》總編輯郭君在7月9日的新唐人電視節目《菁英論壇》中表示,強迫商業銀行給地方政府貸款,其實就是把錢給地方政府用,而且前四年不用還息,等於把銀行利潤轉移給地方財政。這對銀行來說,可能是致命的傷害,對宏觀經濟來說,甚至可能是一種自殺行為。

郭君解釋說,地方政府的窟窿太大,銀行把這部分錢給了地方政府,就無法貸款給企業。這就等於抽緊銀根,因此中國經濟會急遽下滑。

郭君還說,如果中共政府真的這樣做,會對商業銀行構成巨大的壓力。銀行的利潤會大幅下跌,資產盈利率下降,甚至可能會全面虧損。外國資本減持股票只是輕微的反應,如果進一步調低中國的銀行信用等級,相應的債券成為「垃圾」等級,中國的銀行在海外融資成本將會大幅度上升。

郭君還指出,華爾街和中國的這些商業銀行有很多業務合作往來,如果中國的銀行出現大問題,美國資本一定會有反應。

自從高盛的報告一出,香港股市中的中資銀行股大跌,7月6日的恒生中國大陸銀行指數(HSMBI)下跌3.6%。此後幾個工作日,相應股價持續暴跌,直至7月11日跌勢才有所緩和。

由於報告引發市場關注,高盛7月6日回應稱,報告涉及評級的有12家銀行,僅為當前A股42家上市銀行中的3成,並且「買入」和「中性」評級的合計7家,並非如市場傳言般悲觀。

不過,中共官媒仍罕見地對高盛予以指責。7月7日,黨媒《人民日報》旗下的《證券時報》在頭版發表評論文章,點名批評高盛「誤讀中資銀行基本面」。

這並非華爾街研究報告第一次在中國引起爭議。去年3月,美國摩根大通分析師在一份研究報告中下調了28家中國科技公司的評級,稱中國互聯網行業短期內「不可投資」。隨後,摩根大通失去了一家公司在香港上市發行股票的高級承銷商地位。

責任編輯: 李華  來源:大紀元記者易凡 轉載請註明作者、出處並保持完整。

本文網址:https://hk.aboluowang.com/2023/0713/192667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