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為改革開放起點深圳;習近平為了自己的權力鞏固,扭轉改革方向,實施國進民退政策。
主持人:陳奎德
座談人:文貫中博士,美國三一學院榮休教授
一、2023基本經濟狀況
預期破滅,2023年經濟下行
背景
2023年即將過去,回顧這一年中國經濟的狀況,不勝唏噓。
遙想47年前,1976年毛澤東死亡而文革結束時,中國在世界140個國家中是排名第二的最貧窮國家。鄧小平胡耀邦趙紫陽新政借鑑了日本、新加坡等亞洲國家以前的成功故事,宣佈了對外國「改革開放」,國退民進,放權讓利於民營企業,開放中國市場,引進外資,導致中國經濟快速增長,成為世界工廠。
習近平上台後,為了自己的權力鞏固和歷史地位,扭轉改革方向,實施國進民退政策,恢復國有企業主導地位。在習近平上台之前的2012年,只有32%的銀行貸款流向了國有企業。到2016年,國有企業獲得了83%的貸款,中共並且迫使許多私營企業在管理決策中接受中共分支機構的干預,打擊卓有成績的民營企業家。
習近平的經濟政策倒退,加上戰狼外交遭致美國西方圍堵孤立、高科技封鎖和去風險化,再加上三年大疫情特別是2022年上海的殘酷封城清零政策,中國經濟遭受重創。原本國際國內預期,中國政府在放棄荒謬的動態清零後,中國經濟將出現大幅度反彈,但是,這種期待成了巨大的肥皂泡,不僅反彈破滅,而且經濟遭遇了可怕的下跌。
這些經濟下行的基本狀況及其數據如何?特別是與美國的對比,與過去的差別如何?
2023年中國GDP難於達成政府預定的目標,中美GDP差距擴大
日本經濟新聞社和日經QUICK新聞匯總的中國經濟學家調查顯示,中國的2023年實際國內生產總值(GDP)增長率的預測平均值為5%。比3個月前的上次調查降了0.5個百分點。
預期的幅度在4.5%~5.6%之間。在作出回答的29人中,至少有26人比上次調查時下調了預測值,佔4成的12人的預測值降至4%。雖然7~9月GDP預測平均值同比提高到4.4%。但整體上已經很難達到 中共當局年初目標5%了。
2023年全年的數據要一個多月後才能公佈。但從第三季來看,很明顯中國進一步落後於美國。以人民幣計算,中國名義GDP同比增長不到3.5%。以美元計算,由於人民幣今年的貶值,中國名義GDP明顯縮水。
相比之下,美國上季度的GDP比去年同期增長了6%以上。雖然這在一定程度上要歸功於通貨膨脹,但也要歸功於持續的消費支出和製造業的復興。
四十多年來從未有過的中國年度、季度經濟增量低於美國的現象已經出現。近年來中美差距在GDP全球佔比上不斷拉大。數據顯示,2021年,中美GDP差距為5.2萬億美元,中國GDP佔比美國GDP約77%,達到歷史高點;2022年,中美GDP差距擴大至7.47萬億美元,中國GDP佔比美國GDP約70%。2023年上半年數據顯示,中美差距繼續拉大,僅佔美國GDP約63%。這是自1976年以來美國第一次年度增速高於中國以來從未有過的現象。
中國資金大規模流出
2023年9月,中國資金淨流出額達到7年零8個月以來的最大規模,資金流出正在加速。有觀點認為,由於外資企業的業務縮小和富裕階層的資產轉移,使得投資資金的外流加劇。人民幣面臨下行壓力,監管也將加強。
9月份從中國的淨流出資金為539億美元,是2016年1月因人民幣貶值等原因導致的資金外流(558億美元)以來的最大規模。
趁着幾乎完全封鎖中國邊境近三年的新冠防範措施結束之際,富裕的中國人今年已將數千億美元轉移出境。
資金外流在一定程度上表明,中國國內對疫情後復甦乏力以及更深層次的問題感到不安,比如作為家庭財富主要來源的房地產市場出現了令人擔憂的放緩。對一些人來說,這也是因為對 中共領導人習近平治下經濟走向感到擔憂,習近平打擊商業活動,加強了政府對社會許多方面的控制。
紐約時報報道稱,2023年每月有500億美元資金流出中國,主要來自中國家庭和私營企業。
外資撤離中國
華爾街日報報道,自2023年8月以來,已有超過240億美元外資撤離中國A股。
製造業等工業領域的外國企業數量截至7月底為43348家,降至2004年11月末以來的水平。
2023年前七個月流入中國股市的外資,已有四分之三以上撤離,全球投資者已拋售了價值超過250億美元的中國股票。
中國第三季度外國直接投資(FDI)出現自1998年以來首次負值。儘管近期中國領導層在不同場合努力勸說外資企業繼續來華投資,但外資離開中國的速度卻不減反增。外資出逃的成因和影響和社會預期等四個方面的變化,是三、四十年來「前所未有」的。
甚至在2022年,摩根大通(JPMorgan Chase& Co.)經濟學家根據的最終數據就更新了他們的全球評估,結果顯示美國佔全球國內生產總值(GDP)的28.4%。中國佔20%。
2023年,美國的表現超過中國,這在一定程度上要歸功於人民幣的貶值,但也要歸功於美國消費者的彈性。當這兩個地緣戰略競爭對手在全球範圍內爭奪影響力時,美國的經濟體量將是重要因素。
外國資本為何要撤資?
撤資原因
與2019年美中貿易戰時不同,當時是(美國)政府希望或要求企業家從中國脫鈎、撤資,當時企業家還在觀望,看看在中國是否還有錢賺,所以效果並不明顯。但是這次撤資的原因主要是基於企業家自身判斷而非政府的命令,基於中國的投資環境惡化以及地緣政治風險,譬如《中華人民共和國反間諜法》等等反市場法規的通過,企業家基於利益考量主動撤資。
這次主動撤資和2018和2019年之前的被動撤資是根本不同的。這也說明習近平目前繞開西方政府而去拉攏外國企業家的企圖是註定不會得逞的。
2023年,很多人注意到了,中國的老年化以及人口減少對經濟增長帶來壓力。
人口老年化及其人口減少的壓力
中國的老年化以及人口減少也會給經濟增長帶來壓力。相比之下,美國的人口——特別是由於其傳統上對移民的開放——將在未來幾十年裏不斷擴大。
Bloomberg Economics9月份對此進行了分析,得出的結論是,中國不太可能「在任何持續的基礎上」成為世界上最大的經濟體。
目前,這一下行的趨勢仍在繼續,並無緩解的跡象。甚至中國官媒也在要求民眾對未來的驚濤駭浪和艱苦日子作最壞的思想準備,這是官媒好不容易說出來的幾句老實話,值得認真對待,說明中國經濟前景確實不妙,已經到了官媒也不得不有時吐真言的地步。
二、冰凍三尺,非僅僅疫情清零之寒
為什麼2023年中國經濟急劇趨緩?原因何在?
習中共頑固返回黨國體制?
領導着第二大經濟體的中共,已向世界申明,要回到《共產黨宣言》的目標,建立黨國體制,消滅私有制。面對抱有如此初衷和最終目標的對手,發達市場經濟國家自然放棄和平演變的幻想。黨國雖然無法造福民眾,舉國體制卻可集中壓榨民眾而餘下的財力、物力,通過產業政策和管控,單邊窮盡規模報酬遞增的增益,以便擴軍備戰,奪取世界主導權。
中俄對世界秩序的挑戰,使經濟全球化轉向獨裁聯盟和民主聯盟為標誌的陣營化
各國紛紛改用價值和社會-經濟制度是否同類,作為抱團取暖,深化分工,加深依賴的主要考慮。低端貿易仍在跨陣營進行,算是超級全球化的殘留痕跡,也使本世紀的這次冷戰有別於上世紀的那次。
高科技的全面脫鈎去風險勢在必行
中國拒絕儘快發育出要素市場
巨大的房市泡沫
沉重的地方債務
…………
上述幾大原因的疊加影響,使中國一度令人炫目的高速增長不見了蹤影。包括發達國家元首在內的高朋滿座,共襄盛舉的宏偉景象,已成往日的追憶。
中國極度惡化的生態,各項最主要的人均資源佔有量也極度貧瘠。這說明,中國離開世界,離開發達國家的巨大市場,離開發達國家的科技活力,要想主要依靠內循環,現代化的實現是一項不可能的任務。對中國經濟增速會逐漸下降,經濟學家在十年以前早有共識。
這是因為,只要沒有進一步的市場化改革和相應的政治改革,允許中國經濟進一步融入全球經濟,中國經濟的高速增長一定會遇到各種瓶頸而無法繼續。
有鑑於上述諸種原因,2023年中國的各種經濟指標幾乎沒有亮點,反而潛伏着各種灰犀牛和黑天鵝,安全這兩個字已經成為當局最常用的詞彙,反映出他們最大的心病。不過短短几年,一個自稱已經進入千年盛世的厲害國,為了安全兩字,變得如此惶惶不可終日,令人有恍若隔世之感。
三、倒退政策,禁止要素市場發育,中國失去現代化良機
過去中國擁有巨大的過剩人口,反過來,這也意味着,如果沿着市場導向的改革開放的路子走下去,世界本來會歡迎中國儘快發育出要素市場,歡迎中國以自身健全的市場機制繼續深化與世界各國的分工、合作,使中國經濟增長在相當長的時期內維持一定的勢頭。最重要的是,只要中國繼續擴大與國際的全面接軌,徹底融入世界經濟,從1980年代開始的中國城市化奇蹟就能延續下去。這是百年來中國遇到過的最好的機會,反映了人民的呼聲,人民的願望,人民的夢想。
何以機會斷送?
可是,這種百年未遇的機會已經被中共的自私和貪婪所斷送。自從中國進入以重新大力建立黨國體制為特徵的新時代後,經濟增長率一路走低,目前已經降低到百分之五以下。為什麼北京當局今天走到這一步,手中一副較好的牌被他們打成一副爛牌。明明到手的歷史機會被他們斷送?
由於強硬謀求黨國體制的進一步加固,中國和幾乎所有奉行民主體制的發達國家的關係變得疏遠。在黨國體制下,中共用《共產黨宣言》的理念作為繼續騙人的幌子,扼殺了按市場經濟的要求儘快發育出要素市場的可能性。在沒有要素市場決定性配置資源的情況下,名義上是政府在作決定性的資源配置,實質上,由於強調黨領導一切,資源的決定性配置自然變成黨的特權,並為黨的戰略目標服務,而不是旨在改善民眾,特別是中下階層的福利。
由於沒有市場的供求雙方產生的均衡價格的信號,黨對資源的配置只能是瞎指揮,全憑心血來潮。新時代不過將九龍治水,政出多門變成定於一尊而已,卻更加朝令夕改,前後矛盾,沒有任何制衡,唯有諂媚和奉迎。可以預見,只要黨國體制繼續主宰資源的配置,不但中國的城市中產階級與發達國家的收入差難以彌合,而且,由於城市化率面臨倒退,農民工和廣大農民的收入也難以提高,使城鄉收入差的鴻溝繼續擴大。只要兩個彌合難以實現,中國百年未遇的全面現代化的機會必定離中國遠去。
道不同,不相為謀
為何中國和發達國家也走上了反目為仇的道路?根本在於極權國家與民主國家發展經濟的最終目的完全不同。正常的民主國家目標在於國民享有持久的和平和經濟繁榮,而極權國家尤其是習近平政權則是為了強國強軍,窮兵黷武,擴軍備戰,證明自己是盛世之君,甚至是世界英明領袖,證明本黨一貫光榮,偉大,正確,至於國民的福祉,民眾的安寧,是不在他考慮之列的。
兩個縮小兩個彌合
當今世界,各國應該關注如何讓本國的廣大小農人口獲得市民的同等權利,使他們能自願地脫離效率低下的小農經濟,加入到高效率的現代化的生產方式中去。這些國家必須做到兩個縮小乃至彌合,才能說自己實現了現代化。第一,必須縮小乃至彌合本國的城市人口和發達國家之間的收入差距;第二,本國的農村人口能夠逐漸縮小乃至彌合與本國城市人口之間的收入鴻溝。兩個彌合主要通過工業化和城市化來實現。兩個彌合的實現,是發展中國家實現經濟學意義上的現代化的最主要標誌。
習開倒車擋不住
從習政權黨政以來的作為,我們看到中共的利益和人民的利益的赤裸裸的背離。經濟增長的必要條件——發育要素市場,必然會使中共在經濟活動中尋租的權力越來越小,而針對黨的瞎指揮導致的市場失靈,侵害企業和民眾利益的追責卻會越來越嚴厲,使得黨在資源配置中越來越顯得多餘,顯得有害。如此一來,隨着要素市場的充分發育,隨着黨干擾經濟,破壞市場的真面目的暴露,黨必然被人民和企業所唾棄,最終被徹底邊緣化。
這本來對中國經濟發展是頭等好事,對人民的幸福來說也是大好事。但是,對一心尋求凌駕於法律和憲法之上,享受特權的中共來說,是決不甘心的。這就是習中共開倒車的必然性。也是其目前企圖通過向美國西方伸出橄欖枝而不會得到真正回報的根本原因。因為正如中國老話所說,「事不過三」。中共在歷史上做過多次「莊嚴的承諾」,但一轉眼間,承諾就被撕毀,分文不值,翻臉比翻書還快。至如今,它已經在國際社會在中國社會,徹底喪失了信用。國無信不立。且看它如何收場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