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 > 中國經濟 > 正文

中國醫保改革:三大後果,代價巨大,得不償失

—專家遭打臉!中國醫保改革代價巨大

多地醫保部門僅憑一紙通知,就把每個月劃入職工個人賬戶的錢減少一大半;靈活就業人員的醫保繳費,甚至取消了個人劃撥,全額進統籌賬戶。 如此突然、如此簡單粗暴、如此激進的做法,引來質疑如潮。

新一輪醫保改革來了,爭議也隨之而起。

多地醫保部門僅憑一紙通知,就把每個月劃入職工個人賬戶的錢減少一大半;靈活就業人員的醫保繳費,甚至取消了個人劃撥,全額進統籌賬戶。

如此突然、如此簡單粗暴、如此激進的做法,引來質疑如潮。

一看不滿之聲反彈,專家們馬上站出來,解讀本輪醫改的諸多好處,證明這完全是一個利國利民之舉,醫改紅利將惠及最廣大群眾。

事實果真如此嗎?

搞不好,專家們將再次被打臉。

實際上,這次醫改波及面很廣,將產生三大後果。

衝擊整個社保體系

最近,許多靈活就業人員表示,不交社保了。

多地社保窗口,出現了退保人員大排長龍的現象。

窗口工作人員苦口婆心地勸說:沒有保險的日子,明天和意外不知道哪一個會先來;見到了太多的悲歡離合,懇請大家三思;即便現在退社保,也只能退個人部分,得不償失。

但這些人還是毅然決然地選擇退保。

原因很簡單。

一是交不起了。

這三年,受新冠影響,許多人的生活一地雞毛,靈活就業人員尤為脆弱,放開後也沒緩過來,錢更難掙了。

但保費每年都在漲,一年漲得比一年多,壓得有點喘不過氣。

他們沒有單位分擔,交的每一分錢都是自己辛苦掙來的,就圖老了有點依靠,不用麻煩子女,畢竟子女壓力也大。

實際上,靈活就業人員的平均收入,一年也就四五萬,月入三四千左右,多數人身上還背負房貸,每月繳納一千多塊錢的社保後,確實有點入不敷出了。

二是政策調整頻繁。

最近,一些地方調整了醫保最低繳費年限,從15年延長至25年至30年,加上延遲退休風聲漸緊,讓許多人打起退堂鼓。

不少人感覺,這些都是他們說了算,說變就變,說改就改,越來越沒有安全感。

現在卡在中間,不上不下,交也不是,不交也不是。上了這條船,都好難下來了。

恰好,這次醫改中,多地取消了靈活就業人員的個人賬戶劃撥,成為壓垮駱駝的最後一根稻草。

那些剛交幾年的,及時止損,不想越陷越深。

也有一些人交夠年限,就不打算再交了。

醫保新政的實質,就是想開源節流,但事與願違,大家用腳投票。

退保潮湧現,導致流入的資金變少了,社保盤子變小了,資金池變淺了。

這一結果肯定讓專家們大跌眼鏡。

其實,按照經濟學原理,收入水平對需求的收入彈性有重大影響。經濟下行時,低收入群體對享受型和保障型服務的價格非常敏感;一旦出現漲價,需求就會大幅減少。

退保人數越來越多,就會衝擊整個社保基金系統,造成惡性循環。

據全國總工會統計,2021年中國靈活就業人員總數超過了2億人,但參加職工醫保的人數僅為4853萬人,參保率已經不到24%。

這次醫改,等於雪上加霜。

抑制消費

社會保障支出與居民儲蓄之間,是一對負相關關係。

財政增加社會保障支出,為人們的未來生活建立一個穩定的「安全網」,居民就會傾向於增加即期消費。

反之,削減社會保障支出,居民就會增加預防性儲蓄。

上海財經大學校長劉元春指出:中國財政支出中,社保支出佔比太低;社保支出占GDP的比重也低,2020年為3.21%,2021年下降到2.96%,這在全世界都是非常低的一個比重;近年來,失業保險支出不升反降,減少84%。

蹺蹺板效應馬上顯現,居民增加預防性儲蓄的傾向十分突出。

央行公佈的數據顯示,2023年1月,住戶存款新增6.2萬億元,創歷史同期新高。

儲蓄增加,全社會的總消費就會相應減少。

消費疲軟,經濟復甦就會成為一句空話。

醫保改革如果沒有財政增量資金投入,僅僅在個人賬戶上做文章,就會產生抑制消費的惡果,與經濟復甦的目標背道而馳。

增加社會摩擦

社會保障的目標,原本是保障人們的基本生活,起到「減壓閥」和「減震器」的作用。

如果醫改導致退保人員增多,那就與設立社會保障制度的初衷南轅北轍。

一個社會的安全網遺漏了低收入群體,社會摩擦就會指數級增加。

得不償失

中國醫保領域存在的問題很多,比如醫保待遇不公平、財政投入不足、內部「監守自盜」、藥品和耗材的採購回扣、醫療費用增速超出GDP增速幾倍等等,哪一個都比個人賬戶的改革更為迫切,更為必要。

但專家們撿了芝麻丟了西瓜,見小利而忘大義。

這是一個巨大的決策失誤,得不償失。

責任編輯: 方尋  來源:歷史逆時針 轉載請註明作者、出處並保持完整。

本文網址:https://hk.aboluowang.com/2023/0222/186949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