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 > 健康養生 > 正文

腳的這4個部位,最容易發生糖尿病足,警惕這些預警信號,快來自查!

一年中最冷的時候來了這也是糖尿病足的高發季節

腳的這4個部位最易發生糖尿病足每天自己檢查一下,出現這些預警信號,警惕糖尿病足找上門。

1.查看腳趾,尤其是拇趾

腳趾最易受到擠壓,且位於血液循環的末端,容易出現供血不足等問題,最常發生糖尿病足潰瘍的部位,特別是易受傷的拇趾,且相對不容易癒合

腳趾縫較為濕潤,感染真菌後容易糜爛,也是糖尿病足潰瘍的好發部位

一項納入125例糖尿病足患者的研究發現,腳趾發生潰瘍的比例占糖尿病足潰瘍的57.6%

預警信號:

腳趾受到不正常的擠壓。

腳趾及腳趾縫有破潰、水皰、紅腫、麻木、刺痛、顏色紫紺或蒼白等異常現象。

腳趾間有外傷、糜爛、真菌感染等。

預防措施:

洗腳水溫度低於37℃,洗完腳一定要擦乾腳趾縫。

水平地剪趾甲。

避免穿鞋頭太擠的鞋或高跟鞋。

如果有腳氣、嵌甲,一定要儘快去醫院治療。

2.查看腳掌,尤其是前腳掌

神經病變引發的糖尿病足潰瘍多以腳掌最為常見,且大多數發生在前腳掌。腳掌發生潰瘍的比例僅次於腳趾

前腳掌是行走過程中承受壓力最大的部位,這是導致潰瘍的重要原因。

預警信號:

腳掌有胼胝或破損。

走路時有間歇性跛行或疼痛。

預防措施:

配置緩解腳掌壓力的鞋墊,每天換襪子。

穿鞋前先檢查鞋內有否異物或異常。

不用熱水袋、電熱器等直接給腳部保暖。

如果有胼胝、雞眼,避免自行處理,需由專業醫護人員修除。胼胝形成後立即修剪,約每2~3周修剪1次。

3.檢查腳跟

腳跟是行走過程中的主要受壓部位之一,如果並發周圍血管病變,影響脛後動脈對腳跟的供血,易誘發潰瘍

在老年糖尿病足潰瘍中,腳跟發生的潰瘍是最難癒合的

預警信號:

檢查腳跟是否有胼胝、皮膚破損、真菌感染等。

檢查腳跟有無皸裂、變色、硬結等異常現象。

預防措施:

選擇軟底、平底、鬆緊合適的鞋子。

4.不要漏掉腳踝

腳踝發生糖尿病潰瘍的比例僅次於腳趾和腳掌。因為腳踝皮下脂肪少,皮膚薄,裸露在鞋子外,容易因外傷導致潰瘍。

腳裸處的組織血流灌注少,局部營養供應不足,出現潰瘍後也不容易癒合

預警信號:

踝反射(即跟腱反射)減弱或消失。

方法:需家人幫忙。糖尿病病友躺床上,家人用左手輕托糖友腳掌,使腳向上(腳背方向)勾起,右手持叩診槌叩擊跟腱,正常反應是腳向下(腳掌方向)屈曲。

預防措施:

選擇白色或淺色的棉襪。

不要穿有洞、有補丁、襪口過緊或高過膝蓋的襪子。

避免腳踝受到創傷。

以上4個部位都檢查完了之後,再做兩個收尾工作

1.檢查足部皮膚的感覺(周圍神經病變)皮膚感覺異常是糖尿病足周圍神經病變的典型表現。用涼的金屬體輕輕碰觸腳部皮膚,檢查是否感覺到涼。如未感覺到涼,表示皮膚溫度感覺減退或消失,應及時就醫。

2.檢查皮膚狀態(周圍血管病變)腳部皮膚有無乾燥、脫屑等表現(腳部皮膚乾燥可用護膚油保養),皮膚彈性是否減退,皮膚顏色有沒有變深,有無麻木、疼痛等現象。如有異常及時就醫。

糖尿病足篩查頻率

沒有周圍神經病變,一年一次。

有周圍神經病變,每6個月一次。

有周圍神經病變合併周圍血管病變或/和足畸形,每3~6個月一次。

有周圍神經病變及足潰瘍的病史或者截肢病史,每1~3個月一次。

沒有周圍神經病變,一年一次。

有周圍神經病變,每6個月一次。

有周圍神經病變合併周圍血管病變或/和足畸形,每3~6個月一次。

有周圍神經病變及足潰瘍的病史或者截肢病史,每1~3個月一次。

責任編輯: 王和  來源:糖尿病之友 轉載請註明作者、出處並保持完整。

本文網址:https://hk.aboluowang.com/2023/0101/1849381.html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