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對口腔潰瘍、疼痛、拉肚子或便秘等常見病症時我們往往並不在意,要麼忍忍就過去,要麼自行用藥來緩解。
然而,多數大病就是由小病一拖再拖發展而來,尤其是以下幾種「小病」不能一直拖着,務必提高警惕,加以干預,以免帶來健康隱患。
哪些「小病」不能一拖再拖?
01
慢性炎症
嚴重時可惡化成癌症
無論身體哪個器官出現慢性炎症都不能忽視,事實告訴我們,「久炎也會拖成癌」。
常見的有慢性肝炎,特別是慢性乙肝和慢性丙肝,炎症反反覆覆發作可紊亂肝臟內結構,誘導肝細胞 DNA發生突變;還有慢性萎縮性胃炎,一直拖着不管,短短几年或會惡化進展為胃癌。
炎症除了會引發癌症外,也會損害其他組織器官:
01
若炎症出現在關節,易造成關節晨僵、疼痛和紅腫等;
02
體重超標者脂肪細胞含量多,可分泌大量炎症因子,擾亂內分泌系統,使得脂肪和糖類代謝發生紊亂,促使糖尿病發生發展;
03
血管壁上沉積太多斑塊,易誘發慢性炎症,促使血栓生成,從而引發心臟病。
02
長期不治或引起肺栓塞休克
靜脈曲張常見於下肢,其特徵是血管突出,如同一條條小蚯蚓。《2021靜脈曲張互聯網健康洞察報告》的數據顯示,我國有1.2億下肢靜脈曲張疾病患者,其中超過8000萬為女性。
由於前期沒有疼痛和瘙癢而容易被忽略,但如果一直拖延易造成色素沉着,誘發靜脈炎,皮膚發硬、發紅。下肢靜脈曲張嚴重時可出現深靜脈血栓,甚至引起肺栓塞,有胸痛、呼吸急促、咳血等症狀,若肺栓塞引起右心室衰竭,則出現休剋死亡。
專家說
今年5月,廣州醫科大學附屬第一醫院血管外科主任王海洋教授在接受家庭醫生在線採訪時曾強調:每個人都有可能患下肢靜脈曲張,日常生活中的預防尤為重要。
下肢靜脈曲張的高發人群往往從事着需要長期站立或坐着的職業,例如老師、營業員、外科醫生、交通警察等。針對已經患有輕微下肢靜脈曲張的患者來說,平時一定要注意自己下肢靜脈的情況,多摸一下腳背部的動脈,觀測動脈跳動的強弱。如果腳背動脈跳動減弱,應該及時前往醫院就醫。日常生活中可以穿醫用壓力循環襪,促進下肢血液循環,從一定程度上預防靜脈曲張的發生發展。
03
胃腸道息肉不處理
增加癌變幾率
生活中,有不少人到醫院進行體檢時,會意外發現胃腸道息肉。絕大多數息肉沒有明顯症狀,尤其是單發的小息肉,大部分人是因為突然出現腹痛腹瀉或血便時到醫院檢查,或在例行體檢中做胃腸鏡而發現。
因此,定期體檢、定期做胃腸鏡檢查十分必要。有些胃腸癌發生主要因素是息肉,特別是腺瘤性結腸息肉,此類息肉基底較寬,整體趴在胃腸道黏膜上,難以被清除,易誘導上皮黏膜細胞癌變。息肉體積越大,數量越多,發生癌變的風險就越高,所以應及早手術切除,同時定期複查。
04
膽囊結石
可發展成膽囊癌
很多人患膽囊結石後沒有什麼症狀表現,且沒有疼痛感,因此並不重視,有些患者甚至覺得不需要急着去治療,即使出現症狀也是單純地用藥或輸液治療。
其實,有些膽囊結石若長期不治容易引起急性或者慢性膽囊炎,長期膽囊結石的刺激會導致膽囊癌的發生。膽囊結石應早查早治,尤其是結石直徑超過2.5厘米,膽囊結石合併膽囊炎、膽囊中充盈着結石、膽囊壁增厚、曾患急性胰腺炎等情況的患者,應及早用手術方式切除,降低癌變風險。
05
乳腺囊性增生
發展成乳腺癌風險較高
乳腺囊性增生是乳腺增生的一種表現形式,有研究表明:有乳腺囊性增生的女性患乳腺癌的機會是一般女性的3-5倍左右,即乳腺囊性增生發展成乳腺癌的風險較高,因此應規範治療。
患有乳腺囊性增生的患者建議每3個月到醫院複查一次,以便做到早發現、早干預、早治療。即使治療後也不能太大意,應每個月做乳房自檢,定期做乳腺超聲檢查或乳腺鉬靶檢查。
06
口腔潰瘍
經久不愈要警惕
口腔潰瘍是很多人生活中見怪不怪的問題,大部分人以「上火了」來判定,口腔潰瘍的發病原因較複雜,可能跟遺傳、自身免疫、精神因素等相關,也有可能是體內缺乏營養、受到創傷或系統性疾病等。
若口腔潰瘍在同一個位置反覆發作、經久不愈,一個月超過2次,潰瘍面深且大,基底硬,疼痛感不明顯,甚至伴有頸部淋巴結腫大的情況,還需及早就醫檢查,排除口腔癌。
家醫君寄語
即使小病也不能一拖再拖,還需高度重視,聽從醫生建議用藥,避免擅自用藥而掩蓋病情,必要時應在醫生的診斷下及時接受相關治療。日常生活中應均衡飲食,遠離香煙和酒,少吃油炸和加工食品,多吃新鮮蔬果,多飲水。精神緊張、壓力太大等均會誘發或加重疾病,因此應調整好情緒,保持一定運動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