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通常在廁所的時間有多長?5分鐘?10分鐘?還是半個小時起?
便秘的痛苦大概只有經歷過的人才能懂。
近日,北京的張先生今年43歲,因長期便秘,腸癌早篩檢查顯示為陽性。張先生平時喜歡吃肉,很少運動,BMI值28屬於輕度肥胖,並無家族癌症史、腫瘤病史,本來便秘長達1年都沒在意,後來在妻子的勸說下做了腸癌早篩,後確診為直腸癌。
微博截圖
因此,如果平常有便秘現象的朋友千萬別大意!今天就來說一說便秘那些事兒。
食物從吃進嘴裏到排出體外都經歷了哪些過程?
食物進入口腔,經口腔牙齒的咀嚼和唾液澱粉酶的預消化,經過食管,到達胃,胃吸收少量水分後,食物到達小腸,經過消化吸收水、葡萄糖、氨基酸、脂肪酸、維生素及無機鹽等小分子營養物質,剩下的食物殘渣到達大腸,大腸可以吸收水分、少量維生素等。
圖庫版權圖片,不授權轉載
所以,越長時間不排大便,食物殘渣越乾結,越難排出體外,導致便秘。人體產生便意和排便動作的各個環節,均需要神經系統的參與。因此,影響食物殘渣乾結的因素均可導致便秘。
多久不排便可能存在便秘?
便秘是指大便次數減少,一般每周少於3次,伴排便困難、糞便乾結,多長期持續存在,影響生活質量,以腸道疾病最常見,但診斷時要排除其他病因。
根據2022年《便秘中成藥在中醫診療指南/共識和國家醫保藥品目錄的關注度研究》提示,我國普通人便秘的患病率約為20%,並隨着年齡增長而升高,60歲以上人群相比青中年便秘患病率更高,女性發病率高於男性。
圖庫版權圖片,不授權轉載
便秘分為功能性便秘、器質性便秘。功能性便秘的常見原因有:
1、吃的少,或者不吃、少吃蔬菜水果粗糧等膳食纖維,或喝水少;
2、因工作或學習緊張,比如高中生課業緊張,為了節省時間,干擾了正常排便習慣;
3、腹肌與盆底肌力量薄弱,比如多次懷孕分娩的女性等,出現腸道推動力不足,出現便秘;
4、腸道菌群紊亂,出現便秘情況;
5、長期口服刺激性瀉藥(比如酚酞、蒽醌類會導致結腸癌);
6、老年人運動過少,腸道活動也少,腸蠕動減弱,致排便困難;
7、結腸冗長。
圖庫版權圖片,不授權轉載
器質性便秘常見原因有:
1、痔瘡、肛裂、肛周膿腫等;
2、結腸腫瘤、克羅恩病、腸粘連、腸套疊等;
3、全身性疾病:尿毒症、糖尿病、腦梗塞、截癱等,腸道肌肉鬆弛,蠕動減弱,排便無力;
4、藥物副作用:嗎啡類、鎮靜藥、抗抑鬱藥等。
那麼,長期便秘有哪些危害呢?
長期便秘會造成肛門口附近神經敏感性下降,進而惡性循環加重便秘,而且本來應該排出去的有毒物質,一直排不出去就會刺激腸管導致結腸黑變病、結腸息肉,進一步刺激導致結腸惡性腫瘤可能。
所以,便秘儘早治療,以免悔恨晚矣。
哪些常見的壞習慣可能導致便秘?
以下這些壞習慣,你中了哪些?
1、喜肉不喜菜、不愛喝水,腸道內過少纖維素及水分,導致腸內食物和糞團的量不足以刺激腸道正常蠕動;
2、喜靜不喜動,導致腸道蠕動減弱;
圖庫版權圖片,不授權轉載
3、喜玩不喜定,上廁所玩手機或者看書等時間太久,不能集中注意力在排便動作上,導致大腦和肛門周圍神經障礙,排便反射減弱甚至消失;
4、時常憋屁或者糞便,也會影響肛門周圍神經及肌肉的功能,導致排便反射減弱或消失;
5、長期應用瀉藥,形成藥物依賴,導致便秘。
排便應定時定點,排便時不要做別的事情,專心感覺便意,若排出大部分後,還感覺有,可稍等,但不可過分等待,超過15分鐘就不建議繼續蹲或者坐。
怎樣緩解便秘?
1、多吃蔬菜、水果、全麻穀類等膳食纖維高的食物,多飲水;
2、補充益生菌,調節腸道菌群平衡,緩解便秘,如喝酸奶或益生菌藥物;
3、養成良好的排便習慣;
4、適量運動,促進腸道蠕動。
本文專家:趙偉彤,陸軍軍醫大學士官學校附屬醫院(原260醫院)主治醫師,碩士
本文審稿:郝良成,深圳市第四人民醫院消化內科副主任醫師,碩士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