評論 > 民意 > 正文

45歲父親臥底「這個群」救了幾十人

時代塑造着人,也局限了一個人想像痛苦的邊界。

這是一個45歲平凡父親的故事,卻衝上了今天的熱搜榜第二,8731.8萬次閱讀。他的大兒子自殺後,偶然臥底進"約死群",救贖了30多個有過輕生念頭的鮮活生命。

01

兒子自殺後,他變化身"臥底"

"你真傻,有什麼比我們一起快樂地玩耍更有意義嗎?自殺就是膽小鬼,最後只能下地獄!"

"約死群"里,45歲的徐世海模仿着中學生的語氣,勸着一個年輕人打消自殺的念頭,隨即便遭到了其他群友"圍攻",然後被踢出了群。

事實上,他至少被踢過6次,但每次被踢,他就又開新號、拜託別人拉自己進群。

像這樣進群——臥底——救贖——被踢——換號進群,徐世航已經持續了一年半。

去年5月12日,他17歲的大兒子自殺了。他翻遍了大兒子的遺物,卻始終也找不到他跳樓自殺的理由,這說不通,但他沒有答案。

直到他偶然翻看兒子生前的聊天記錄,找到他常去的 QQ聊天群——進入到那個隱秘的角落,他才發現,原來這裏就像一個黑洞,裹挾了太多青少年。

自此,他就潛伏進這個平均年齡十四五歲的"約死群",時刻窺屏着,一旦看到有青少年有輕生的念頭,他就出動"救援"。

徐世海的大兒子徐浩宇曾在家裏的小黑板上為父親畫像

來源:冰點周刊

02

一個人的網上救援隊

大部分時間,徐世海在群里把自己偽裝成一個中學生,暗中觀察群里的學生,看他們聊歌曲,吐槽學校。

但他隨時可能露餡,因為這個實打實的中年人,不太懂中學生們熟悉的那些網絡詞語。

為了讓自己顯得更加合群,他會在放學的時候去中學附近蹲着,聽中學生們都在討論些什麼,努力學習大家的網絡語言。

他時不時發發紅包來刷存在感,但這只是表面行動。只有一種消息,能觸發他的真正行動,那就是"想死"。

一旦有人發出這種話語,他就立馬提交好友申請,並將對象設置為"特別關心",開始私聊開導對象。

有一次,群里有人說了幾句想死的話,幾十條慫恿和"鼓勵"的信息隨即冒出來。

徐世海氣得不行,立馬模仿青春期少年的語氣勸解。

於是就有了文章開頭的一幕。

群里熱鬧的時候,孩子們能聊到大半夜4、5點不停歇。

年輕人熬夜,他這個偽裝的中學生,也不敢輕易睡覺。

一看見有年輕人發"輕生"的言論,不管這言論中發泄情緒的成分有多大,他都會立馬啟動"救人"模式。

在他的日常生活中,說不準何時,就會有年輕人發來消息。

所以他的手機二十四小時不關機,始終開着響鈴震動,睡覺也把手機放在枕頭邊上,以便於能隨時接收到孩子們的"吐槽"消息。

一個湖北女孩到鄭州參觀動漫展,被人騙到酒店,拍下裸照,寫下欠條,上面有身份證號、家庭住址和父母聯繫方式。她不敢告訴家人,深夜在街邊痛哭,產生了輕生的念頭。徐世海是她的網友,得知她的情況,一邊在線開導她,一邊幫她報警。

有天深夜,一個男孩爬上宿舍樓頂,在 QQ群里發了一句"再見"。

徐世海陪他聊了5個小時。凌晨4點,男孩對他說,學校要出早操了,"放心,我已經想開了"。

有時他正開着車,信息來了,他會靠邊停車,熄火專心陪聊。有好幾次,他在駕駛座上從天黑坐到天亮。

有時他睡着了,手機突然響了,他就抽根煙,強迫自己清醒過來,在黑暗中回復。

就像這樣,他走上了一個人的網上救援隊之路,前前後後挽救了數十個有自殺衝動的孩子。

一旦發現"看起來有問題"的 QQ群,他就抄下群號,發給身邊的家長一起舉報。三四個月里,他找到的30多個群先後被處理。

03

救贖與被救贖

與其說他救贖了這群孩子,倒不如說,這場救贖,是相互的。

他一遍又一遍地將自己的傷疤揭開去警示青少年們,想不開自殺,是多麼讓家長心痛,多令人惋惜的一件事。

往前跳,是堅硬的水泥地,但往後倒,可能就是家人柔軟的懷抱

而從年輕人口中,他也逐漸得知,原來家長,並不是很懂他們的孩子。或許,他也並不了解他的兒子。

在徐世海的印象中,大兒子徐浩宇是一個有夢想有理想的人,並沒有什麼不對勁。

在很多親戚朋友的記憶里,徐浩宇還是陽光開朗的形象。他身高186厘米,皮膚白皙,樣貌帥氣。他會在爬山時幫同伴背最重的包,有同學生活費花完了,他拉着對方一起吃飯。認識他們一家的人說,他家裏挺有"煙火氣"。

徐浩宇喜歡畫畫,生前已經想好了未來想做的工作:服裝設計或自媒體人。疫情時,他畫了幅肖像,致敬抗疫的白衣天使。

所以在被告知自己家一直帥氣陽光的兒子跳樓了時,徐世海錯愕萬分,一家人無論如何也不相信。

相比之前自己的學習成長條件來說,徐世海以前覺得"現在的孩子不必為一點想吃的零食絞盡腦汁,不必為一件新衣服輾轉難眠,也不必為一點學費忐忑不安、為一套三角尺軟磨硬泡。"

他想不通孩子為什麼會放棄自己的生命。

可在大兒子去世後,在「自殺群」里呆得越久,他越是發現,一代人有屬於一代人的煩惱

一個讀初三的女孩一直在"精英班",有次考試失利掉進了"普通班",就冒出了自殺的念頭。

他見過有家長不拿孩子的痛苦當回事,還指責孩子不懂事。

徐世海曾這樣勸過一位有輕生念頭的高二女生:"人生就像心電圖似的,起起伏伏才是活着,一馬平川不就廢了。"

這個女孩是家裏學歷最高的,背着全家人的期望。可她真的學不進去了。父親罵她"就是在等死",不再給她生活費。

女孩懷疑親情,幾近絕望。

這些孩子的活生生的例子,為他指出家長和孩子之間的鴻溝,到底是從哪裏開始出現的。

他開始理解:時代塑造着人,也局限了一個人想像痛苦的邊界。當代孩子的痛苦和壓力,不比他想像的小。

但對這些孩子的每一次救助,對他來說都是一場噩夢重演。

如果拯救失敗,他會痛哭,因為他又失去了一個孩子。

拯救成功,他也會流淚,因為如果他早點這樣關心孩子,結局可能就不一樣。

但內心再折磨,徐世海仍在堅持。

為解救一個被同桌勒索的中學生,他給勒索者打電話,自稱是警察。

電話那頭緊張地掛斷後,求助的中學生收到了同桌的道歉和欠條。

孩子感激地說,徐叔叔,以後我參加工作,掙到的第一份工資就給你。

徐世海卻說:"重要的是你要好好活下去。"

和孩子們聊深了,他會告訴對方他的真實身份。

他發去徐浩宇生前的照片,感嘆"其實對父母來說,沒什麼比你們活着更重要了"。

看似他已看開,但其實談起去世的兒子時,他會一支接一支地抽煙,不時背過身去擦眼淚,他的悲痛仍然難以言說。

他也常備速效救心丸,防備想兒子想得太傷心。走在路上,看到和兒子相似的背影,他常常忍不住上前拉住對方,問一句"吃飯了沒"。

承受着喪子之痛,他卻能將悲傷化作勸人向生的希望。

04

大人眼中正常的孩子選擇自殺

這個故事,太悲傷,但又過於動人。

同樣,這個故事也讓人反思:為什麼大人眼中正常的孩子,會選擇放棄生命?

其實,不止一個年輕人對徐世海說過,他們的日常煩惱幾乎沒有出口。

一個18歲的男生告訴他,他不開心,但父母卻覺得他衣食無憂,認定他無病呻吟,老師也常責備他。

那些在很多家長眼中不足一提的"小情緒",在徐世海眼中,都需格外敏感小心。

一名14歲的中學生留下了一封遺書,準備自殺。媽媽在看到遺書的時候,驚慌失措,但卻怎麼也拉不回這顆受傷的心。

她只好去求助徐世海。

那天,徐世海跟這位學生聊了五六個小時。

聊完才知道,原來在家他經常被母親批評,在學校他成績不好。他想輟學打工補貼家用,卻總是因未到法定勞動年齡,被拒絕。

他覺得自己一無是處。能解救自己痛苦的,唯有死路一條。

在跟徐世海聊完之後,學生主動加了他的微信,後來也常找他聊天,一直沒中斷學業。

05

他們或許不是無病呻吟,而是求救

在評論區,有人感激徐世海的行為:

也有人寫下相似的經歷:

還有人在想,到底是哪裏出了問題......

是啊,到底是哪裏出了問題?

有數據顯示,全世界青少年健康心理疾病發病率在20%左右,我國也在逐漸增加。

也就是說,每5個孩子裏,就有1個孩子,是抑鬱症患者。

而抑鬱的主要根源,很大一部分是:與父母的關係持續惡劣。

不懂表達、無法讓孩子獲悉正確的愛,是大部分中國父母一生都要啃下的難題。

但很多父母即使對孩子心存愧疚,那句抱歉的話,仍然無法宣之於口。

三言兩語簡單的關心,是太多父母道歉的方式。

但此時,孩子已經長大,他們內心的價值體系已經形成。

那些被傷害的過往,仍清晰地刻在兩代人中間,沉默而又尷尬。

唯有在適當的時候,正確地表達愛,才能冰雪消融,不留遺憾。

看,在我們不知道的隱秘角落,或許孩子們已經開始患上抑鬱症,但不少家長卻不當回事,以為孩子是在無病呻吟。

06

記得告訴他,別害怕,有你在

作為父母,我們最大的誤區之一就是,用我們成年人的價值觀,去定義了孩子的世界。

我們誤以為現在的孩子,生活得很幸福,沒有什麼壓力。

但一代人有一代人的痛苦,現在的孩子,在教育壓力之下苟延殘喘着,還要承受同學、朋友的社交壓力,可能還遇上網貸、詐騙等惡劣事件。

正如前文所言:時代塑造着人,也局限了一個人想像痛苦的邊界。

家長們,千萬莫把孩子的不開心和抑鬱當作"無病呻吟"。

當你的孩子流淚,情緒一落千丈,有負面情緒時,千萬不要傲慢,更不要用你自以為是了解他的手,指責那個本就灰心喪氣的孩子。

記得告訴他,別害怕,有你在。

責任編輯: 李廣松  來源:ZAKER 轉載請註明作者、出處並保持完整。

本文網址:https://hk.aboluowang.com/2021/1106/166865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