評論 > 好文 > 正文

金立揚:慘烈的國運對決【長文慎入】

作者:
在所有人類先祖的神話中,北歐神話是最為莊嚴、沉重、壯烈和狂暴的。那裏沒有愛琴海蔚藍的天空和明亮的陽光,而是茫茫暗夜中冰與火的世界。那裏沒有神與人歡樂的聚會和幸福的愛情,而始終是戰鬥與毀滅。那裏的眾神不是永生的、幸福的,而是最終要在與魔界的搏鬥中玉石俱焚。但是,即使清醒地意識到最終的結局,也要與優勢的敵人做絕望的戰鬥,在殺戮和毀滅中、在意志的張揚中感受到極度的快樂。在這樣的神話中成長起來的日耳曼民族,一直有着剛健、陰暗、狂暴的氣質。

例如,1944年7月25日,在西線德軍精銳的130李爾裝甲教導師陣地上空,先是來了一波波雷電式攻擊機,兩分鐘一個批次,每次50架,投下了無數高爆炸彈和凝固汽油彈。400架中程轟炸機隨之而來,投下一串串500磅重的炸彈。塵埃尚未落定,又來了鋪天蓋地的重型轟炸機群,這是1500架B-17空中堡壘和B-24解放者,投彈3300噸。收尾的是300架P-38閃電式戰鬥轟炸機,再次用殺傷炸彈和凝固汽油彈把陣地炸成一片火海。一天之內,這個裝甲師防守地域變得象月球一樣荒涼,官兵被炸得只剩一半。當美軍第3裝甲師撲上來的時候,李爾裝甲教導師只有7輛坦克還有戰鬥力。

二次大戰是鋼鐵的較量,各國軍事上的表現基本上與各國的工業能力成正比。

一戰是塹壕戰的高峰。對於由鐵絲網、機槍和塹壕組成的防禦陣地,各國軍隊幾乎都沒有找到好的辦法,基本上誰進攻,誰倒霉。在索姆河戰役的第一天,僅英軍就傷亡6萬多人。在這種情況下,沒有多少戰術可言,戰爭成了膠着戰、消耗戰。從1914年開始到1918年戰爭結束,西線交戰各方喪師數百萬,戰線卻沒有多少變化。

但是,正如英國軍事學家富勒指出的,到了一戰後期,由於飛機、坦克和毒氣等用於軍事,機動性得以再生,進攻再次成為一種優勢的戰鬥形式。

1918年英軍發起的康布雷戰役已現端倪,1918年8月,英法聯軍實施亞眠戰役,投入坦克670輛,在飛機的配合下,當日突破德軍縱深11千米,殲敵2.7萬人。大規模坦克部隊和飛機出現以後,塹壕戰僵局的改變,已經確定無疑了。

在一戰以後,歐洲各主要軍事大國的有識之士均意識到機械化戰爭的來臨。英國有里德爾·哈特、富勒,法國有戴高樂,德國有古德里安,蘇聯則有圖哈切夫斯基元帥和紅軍副參謀長特里安達菲洛夫。

蘇聯在20年代後期到30年代初,軍事思想非常活躍。他們開始發展了大縱深作戰理論,即在主要作戰方向上集中優勢兵力,大量使用坦克兵、航空兵和空降兵等新興兵種,實現連續不間斷地向縱深突破。

1930年代中期,蘇軍在機械化戰爭的理論探索和實踐上已經走在世界前列。斯大林在第一個五年計劃中,就利用計劃經濟的威力,大量生產機械化部隊所需要的裝備。1932年,蘇軍就組建了首批兩個機械化軍,比德軍組建第一個裝甲師要早三年。1935年9月,蘇軍舉行了震驚世界的基輔軍區大演習,參演部隊6.5萬人、1000多輛坦克、600架飛機,演練了機械化部隊與步、騎兵協同突破敵防禦縱深等課題,並首次實施空降行動。這時的蘇軍裝備坦克已經達到15000輛以上,悄然成為世界第一坦克大國。

後來由於大清洗,特別是圖哈切夫斯基元帥的被清洗後,大縱深作戰理論沒有持續深入地貫徹下去,但是也沒有徹底廢止。

1943年,蘇聯軍事工業已經從戰爭初期的災難中恢復過來,經過艱苦的大遷徙和建設,從烏拉爾到中亞的軍工基地體系完整,爐火正紅。當年蘇聯生產坦克24000輛,1944年生產29000輛。而且,英美的戰略物資源源不斷地運到。到1944年4月為止,蘇聯從盟國接收了220,817輛卡車,整個戰爭期間共接收了427,000輛卡車,數量上超過了二戰期間德國卡車的總產量,而且質量更好。蘇軍的通信聯絡裝備水平也有了大幅度的提高,加強了部隊作戰的協調性。僅美國就提供了95.6萬英里電話線,3.5萬個無線電台,38萬部野戰電話。大規模坦克部隊的組建和幾十萬部隊的協調一致的戰場快速機動從此成為現實。

在戰爭中後期,德軍已經打不出一次像樣的閃電戰。閃電戰對付缺乏戰略縱深的小國最為有效,對付蘇聯這樣的大國就不行了。

1940年德軍進攻法國,戰場面積19.38萬平方公里,德軍平均每51平方公里有一架飛機,每75平方公里一輛坦克,而在1941年進攻蘇聯的時候,戰區面積為107.625萬平方公里,平均每245平方公里只有一架飛機,每291平方公里一輛坦克。德軍1940年在西歐日均推進速度為30公里,以這樣的速度,要打到巴巴羅薩計劃設定的伏爾加-阿爾漢格爾斯克一線,要連續不斷地走一百天,這還不算蘇聯惡劣的氣候、落後的道路給裝備帶來的嚴重損耗。

古德里安在談到對蘇作戰的原則時說:"一切在於快!要快的讓敵人得不到喘息的機會,快的讓敵人沒有爬起來的機會,沒有從容集結兵力和佈防的時間。一旦它爬起來,做好了搏擊的準備,你就很難再打倒它了。因而迅速攻克敵方首都,對着敵人的神經中樞戳一刀,敵人的抵抗便會陷入癱瘓。"

因此,一旦蘇聯依靠廣闊的戰略縱深,把戰爭打成了持久戰,閃電戰威力頓失。

在1943年的庫爾斯克戰役中,靠着層層的雷場、反坦克壕以及縱深兵力配置和火力配系,擋住了德軍最強大的裝甲部隊的突擊。

而且,德軍逐漸失去了閃電戰的物質條件。戰爭後期發展起來的虎式坦克,其裝甲防護力和火力驚人,但是機動能力不行,跑100公里就得加油,跑1000公里就得送回工廠大修,經常出現機械故障,又容易陷入沼澤之中。豹式各方面都不錯,可惜數量太少。閃電戰所依賴的進攻型空軍情況則更加糟糕。隨着英美對德戰略轟炸的全面展開,德軍不得不把飛機生產的重點放在防空的殲擊機上,而不是用於支援地面部隊的強擊機和轟炸機上。就連有限的殲擊機,也主要用於西線和本土防空作戰。

責任編輯: 江一  來源:數據局 轉載請註明作者、出處並保持完整。

本文網址:https://hk.aboluowang.com/2021/1020/166162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