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 > 飲食文化 > 正文

20歲小伙吃隔夜大閘蟹患腦膜炎?當心這種毒素

秋風起,螃蟹紅,又到了吃大閘蟹的季節,大家是不是都躍躍欲試了!

然而最近有一則新聞報道稱,河南中醫藥大學第一附屬醫院接診了一名20歲的年輕男子,因吃隔夜螃蟹患上腦膜炎,激發癲癇大發作。而醫生則提醒千萬不要吃隔夜蟹,它會產生組胺毒素。

組胺是什麼?真的會導致腦膜炎嗎?大閘蟹還能吃嗎?今天跟大家聊聊組胺和大閘蟹。

臣妾很忙要速閱版

☑腦膜炎是由細菌、病毒等微生物引起的;組胺是一種生物胺,並不會導致腦膜炎。

☑ 中國過去20年發生的組胺中毒案例均是由魚類引起,尚無因大閘蟹導致的組胺中毒案例。

☑ 魚類因組氨酸含量高,更易產生較多組胺;大閘蟹中組胺相對少一些。

☑ 青皮紅肉魚中組胺最多,常見的有鮐魚、青魚、秋刀魚、鰹魚、沙丁魚、竹莢魚、金槍魚等。

☑吃魚儘量吃新鮮,不要吃不新鮮、腐敗變質或者死魚。

#1

組胺是什麼?

「組胺」(Histamine)是一種「生物胺」,它是由一種叫做「組氨酸」的氨基酸在「脫羧酶」的作用下產生的。

組胺的分子機構。圖片來自:維基百科.

組胺(histamine)是天然存在於動物體內的一種物質,幾乎所有的組織中都有它的身影,特別是皮膚、肺和腸黏膜的肥大細胞中都含有大量的組胺。

組胺在過敏與發炎的調節上扮演一個很重要角色,它可以影響許多細胞的反應,包括過敏、發炎反應、胃酸分泌等,也可以影響腦部神經傳導,讓人產生想睡覺的感覺。

通常情況下,微量的組胺並不會使人中毒。但是,當劑量增大到一定程度時,就可使人中毒。而且,即使是體內含有分解組胺酶的正常人,如在攝入大量組胺後,也可能發生過敏現象,所以,組胺中毒又被稱為「過敏性中毒」。

#2

多少組胺會使人中毒?

因為每個人的身體情況是不同的,所以不同人對組胺的耐受力也不一樣。

根據美國食品藥物管理局(FDA)的數據,吃1公斤的魚肉,若含有200~500毫克的組胺就可能會中毒。組胺中毒潛伏期一般為0.5~1小時,最短可為5min,最長達4h。

而且,不同的人中毒劑量也不一樣,因為組胺中毒是一種過敏性中毒,一些免疫力差的人就更容易發生中毒。

正因如此,世界各個多對魚肉類食物中的組胺有嚴格的限量。

中國標準規定,鮐魚等高組胺魚類中組胺≤40mg/100g,其他海水魚類中組胺≤20mg/100g;美國對新鮮魚肉含有組胺的上限,是每公斤魚肉含50毫克。

#3

組胺中毒有什麼反應?

一旦發生組胺中毒,反應都是來的很快的,典型特點是發病急、症狀輕、恢復快。

一般來說,病人在攝入過來組胺後的數分鐘至數小時內就會出現面部、胸部及全身皮膚潮紅和熱感,並伴有全身不適,眼結膜充血、頭痛、頭暈、噁心、腹痛、腹瀉、心跳過速、胸悶、血壓下降等症狀,有時可出現蕁麻疹,咽喉燒灼感,個別患者還可出現哮喘,跟過敏特別像,所以很多人會以為是過敏。

不過,一般來說症狀都不會很重,而且大多會在1~2天內就恢復健康,並不會有特別嚴重的反應。

#4

組胺中毒會導致腦膜炎嗎?

腦膜炎,通常是腦和腦膜受到細菌、病毒等微生物的感染後出現的發炎反應,其他原因導致的腦膜炎比較少見。

由於微生物的類型不同,導致的腦膜炎也不盡相同,按照感染微生物不同,腦膜炎分為四種:

化膿性腦膜炎:由細菌感染引起,常見於嬰幼兒和兒童。

病毒性腦膜炎:由各種病毒感染引起的急性炎症。

結核性腦膜炎:常由結核桿菌引起,需抗結核治療。

新型隱球菌腦膜炎:是最常見的真菌感染,病情重,死亡率高,臨床表現與結核性腦膜炎極為相似,故臨床上極易誤診。

而組胺是一種生物胺,並不是病毒、細菌或者真菌等微生物,並不會導致腦膜炎。

所以,新聞中說隔夜大閘蟹有組胺導致腦膜炎,這種說法其實是不準確的。

#5

隔夜大閘蟹會導致組胺中毒嗎?

從過去二十年的食源性疾病監測數據來看,還沒有因為大閘蟹而導致的組胺中毒。

數據顯示,1998—2018年的水產品組胺中毒報道案例來看,共發生了18例,其中鮐魚(青占魚,油筒魚,鮐鮁魚)引起 的組胺中毒最多,為13例,鯖魚、鰺魚(池魚)、鯉 魚、馬蒿魚、鯕鰍魚各引起1例組胺中毒,引起組胺中毒食品檢測含量最低為120 mg/kg,最高為3 820 mg/kg。

所以,吃大閘蟹、或者隔夜大閘蟹發生組胺中毒的可能性極低,大家不用太擔心。

不過,大閘蟹在隔夜儲存的過程中,如果儲存不當,比如隨便丟在室外、沒有放冰箱冷藏、或者被其他生肉等污染,也可能有細菌污染,如果吃的時候又不注意充分加熱熟透,同樣可能發生食物中毒,大家在放的時候還是要當心,最好用保鮮盒或者保鮮袋包好冷藏。

如果可以,最好一頓吃完,畢竟挺貴的,也不會買很多,大閘蟹本來就吃個新鮮,隔夜了也不新鮮了,何必剩幾隻呢。

#6

為什麼魚肉會引起組胺中毒?

主要還是因為魚肉中有一種氨基酸比較多——組氨酸。而大閘蟹中的組氨酸就會少一些。

一旦魚肉被細菌污染,一些細菌在活動時就會產生脫羧酶,然後在這種酶的作用下,魚肉中的組氨酸就會產生組胺。

一般來說,如果魚貯存不當、魚不新鮮時,尤其是捕獲後的一段時間,細菌活動就會越頻繁,就更容易產生更多的組胺,當組胺積蓄到一定量時,就可能使人中毒。

從全球來看,組胺中毒在全世界都有發生,而且多發生在夏秋季,主要也是因為溫度高,細菌的活動會更猛烈。

組胺中毒常發生在吃了不新鮮或腐敗的魚類後,另外,醃製鹹魚時,原料不新鮮或醃的不透,含組胺較多,也可引起中毒。

#7

如何預防組胺中毒?

避免組胺中毒,建議從這幾個方面做起:

1.買魚時,青皮紅肉魚一定要買新鮮的。

在各種魚類中,青皮紅肉型的含組胺最多,如鮐魚、青魚、秋刀魚、鰹魚、魚參、沙丁魚、竹莢魚、金槍魚等,買的時候一定要注意儘量挑新鮮的。

2. 不要吃不新鮮、腐敗變質或者死的魚類等水產品,它們可能還有更多的組胺。

3. 買回家的魚蝦等水產品要儘快吃完,如果不能及時吃完要放在冷凍室保存。如果感覺有異味等不新鮮的徵兆,就不要吃了。

責任編輯: 李華  來源:阮光鋒 轉載請註明作者、出處並保持完整。

本文網址:https://hk.aboluowang.com/2021/0926/1651898.html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