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 > 健康養生 > 正文

只要開始走路,身體就會發生積極變化!掌握「6+1」,讓走路收效更好

世界衛生組織曾指出:最好的醫生是自己,最好的運動是「走路」。

走路是人類最自然的運動,同時多項研究也明確指出,走路在防病、抗癌、長壽方面功效突出。走路人人都會,也每天都在走,但走多久、多快、什麼樣的姿勢,才能真正起到效果呢?

一、走路1小時

身體會發生的積極變化、

俗話說,人老腿先老。人體2/3的肌肉集中在下半身,而六十多歲的老人可以有年輕人七成的握力和臂力,但下半身力量卻可能只剩下四成。因此老人在平時鍛煉時應多加強腿部運動。

也許你覺得走路的運動量不大,達不到很好的鍛煉效果,但其實當你邁開腿的時候,身體已經開始發生積極的生理變化:

1、第1-5分鐘,關節釋放潤滑液

邁出步子後,為了給散步提供能量,身體會開始從碳水化合物與脂肪存儲中獲得更多燃料;

另外,血流量增加,肌肉得到預熱,關節的僵硬度開始減弱,並釋放出潤滑液讓你更容易移動身體

2、第6~10分鐘,血管得到擴張

此時心率會從原本的70~100次/分鐘往上增加。而且隨着步速的加快,血壓會輕微上升,不過身體會釋放能擴張血管的化學物質來抵消這一潛在危險,讓更多的血液和氧氣源源不斷地輸送到正處於工作狀態的肌肉。

3、第11~20分鐘,激素分泌量上升

體溫不斷上升,靠近皮膚的血管擴張以釋放熱量,你會開始出汗,同時腎上腺素和胰高血糖素等激素的分泌量上升,以便為肌肉輸送能量。

4、第21~45分鐘,心情變好,脂肪燃燒更多

隨着身體張力的釋放,大腦會釋放出讓人感覺良好的內啡肽,整個身體開始放鬆,心情也會隨之變好;與此同時,更多的脂肪得到了燃燒,胰島素分泌量開始下降,這對於肥胖和糖尿病患者而言是個好結果。

5、第46~60分鐘,肌肉開始疲勞

散步快1個小時,你的肌肉可能會感覺疲勞,因為體內碳水化合物的存儲量減少了。

另外,即使停止腳步,身體也依然會保持在較高的熱量消耗狀態,也就是說你的代謝率水平較高,能繼續燃燒卡路里。

走路是所有健身活動中堅持率最高的,並且受傷風險相對也低。不過想要更好地收穫步行健身的好處,則建議從以下6個方面進行優化:

二、優化6個走路方式,獲益翻倍

1、調整姿勢

腰背挺直,頸肩放鬆,輕輕收腹,下頜微微內收,雙眼平視前方,使耳朵、肩膀和臀部保持在同一條垂直線上。

剛開始可以自然地擺動手臂,之後熟悉了則儘可能將雙臂高擺,能增加行走時能量的消耗。

正確的姿勢既能夠配合正常的呼吸提高心肺功能,又可以有效促進下肢血液循環,讓營養物質提供給需要的部位。太過隨意的姿勢反而可能會損傷腰椎、頸椎、膝蓋等。

2、增加步子長度

正常的跨步是身高的37.5%,而若是將步子長度增加至身高的45%左右,這樣會逐漸動員更多的肌纖維參與運動,增加糖原的消耗

具體來說,身高是160cm的人,若身體條件允許,最好把步子的長度由60cm增加至72厘米,可以逐步慢慢地一點點的加,但不能勉強跨大步。

步幅拉大,就像槓桿原理一樣,會更需要以股關節為軸心來出腳用力,以及穩定住不穩的整個身體,比起小步小步地走,更能夠提升強化下肢肌力的效果。

3、中等強度

走路最好要達到中等強度,這樣其對於呼吸、循環系統和代謝的促進作用更強。

中等強度運動的目標心率為(220-年齡)*60%~(220-年齡)*70%次/分;主觀感受是心率明顯加快,身體微微出汗,呼吸略微有些喘,但是還能流暢說話的狀態。

4、快走和慢走交替

疾病管理廳醫學信息顯示,如果想提高走路的運動效果,最好是交替快走和慢走——快走1分鐘左右後調整呼吸,慢走2~3分鐘。根據個人不同,可以調整快走和慢走的時間。

5、控制時間

走路也要保證一定的時間,在30-50分鐘之間較為合理,不宜過度。另外,要保證每周健步走的時間累積有150分鐘以上,才會對健康更有益。

6、選擇下午時間段

對於有心腦血管疾病的人來說,早晨是疾病高發時段,而且早晨空氣濕度大,不利於污染物的擴散;而晚上光線差,更容易出現跌倒等意外事件。

推薦下午4-5點運動,人的體能較好,運動能力更強。若是沒有時間的,也可以選擇飯後半小時出門走路。

除了單純的走,其實在此過程中可以加點小細節,能更好地控病防病~

三、走路加一步,防病又控病

1、走路+踮腳,增強控壓效果

踮腳走路源於養生術八段錦的最後一式,通過踮腳的方式,刺激腎經系統,誘發全身震盪,柔和地按摩五臟六腑,從而起到改善疾病的效果。

而從現代醫學的角度看,踮起腳尖時,雙側小腿後部肌肉每次收縮時擠壓出的血液量,大致相當於心臟搏動排血量。

它能使人的心率保持在每分鐘150次左右,讓血液可以供給心肌足夠的氧氣,改善全身的血液循環,自然地降低血壓;還能鍛煉小腿肌肉和腳踝,防止靜脈曲張增強踝關節的穩定性

注意:血壓收縮壓大於160mmHg或控制不理想的,應延緩運動

2、走路+呼吸法,延緩糖尿病病情

從中醫的角度看,糖尿病併發症的出現多與循環障礙有關,換句話說改善經絡瘀阻可以延緩併發症的出現。

而除了重視調動四肢、軀幹的外周運動,還要重視調理腑臟的內在運動,只有二者同時進行,外在的氣血和內在的氣血才有一個相互溝通,才能從根本上改善經絡瘀阻的情況。

呼吸方式則是一種很好的內在運動,我們可以邁左腳的時候吸氣、挺胸、打開手臂,邁右腳的時候呼氣、放鬆

3、走路+跳躍,增強骨密度

一項研究發現,25~50歲的女性如果連續跳躍20下,每天2次,僅4個月後其髖部密度就會明顯增加。

建議散步時在手機上設置定時器,每散步5~10分鐘,就要跳30秒、休息30秒,然後繼續散步、再跳躍,如此反覆。跳躍前,雙腳併攏,雙膝彎曲,雙臂向後擺動,利用爆發力向上跳起。

若是本身有骨質疏鬆或者腿部不靈活的,也可以不跳躍,改變走路方向,橫着走。研究數據表明這能增加骨密度,平時行走3〜5分鐘,再花30秒橫着走,這是個趣味又方便的健骨方式。

責任編輯: 王和  來源:·北京衛視我是大醫生 轉載請註明作者、出處並保持完整。

本文網址:https://hk.aboluowang.com/2021/0907/1643515.html

相關新聞